龍眼村:活化古村落,留住水鄉民情風俗

龍眼村是一條古老的村莊,這裡樹木青蔥、空氣清新、民風淳樸,到處都滲有濃厚的文化氣息。村內有一條河涌環繞著整條村子,80歲的村民梁孔升稱,從以前到現在,河涌是龍眼村農作灌溉水源,千百年來默默流淌,見證過花開花落,守護村內代代子孫。


龍眼村:活化古村落,留住水鄉民情風俗

荒草之地建起溼地公園,升級村容村貌


龍眼古村落大改造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龍眼村,古稱“龍渚”,位於順德區勒流街道東南部,山水相依,以龍眼點睛文化與龍眼水鄉風貌相結合,結合環境提升改造工程、古村落活化工程,淨化街道環境,增大綠化面積的覆蓋率,完善配套設施,打造宜居村居。

走近龍眼村,城網君觀察到,墨綠色的河涌裡魚兒在徜徉和跳躍,河涌上配有多個汙水收集管,龍眼村委會委員盧盛南表示,早在2015年,村裡就組織安裝汙水收集管,讓村裡的生活汙水通過管道集中在汙水站進行處理,此外,村委會還安排工作人員每天開著小船在河涌上清理垃圾和雜物,從而保證了村內潔淨的水環境。

“以前河涌旁只靠鐵柱圍著,常年日曬雨淋就會生鏽甚至掉落,影響村容村貌。後來換成了石柱,既環保又美觀。”提及近年來村內環境的大變身,盧盛南掩不住興奮。

除了村內公共區域的環境得到提升,城網君還注意到,龍眼村內新建樓房越來越多,家家戶戶門前都種有花草,搭配綠化植被,整體環境舒適宜人,讓人心曠神怡。

“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房子成了一個潮流和趨勢。一年裡大概有15戶人家蓋新房,多的時候還達到了25戶人家。”雖然蓋新房是好事,但這也是讓盧盛南十分頭疼的事。“建造房子需要大量的泥沙石,而這些建築材料隨便安放會影響村居環境,為了此事我琢磨了很久。”盧盛南說道。後來,在經過村委會的商量後,制定出相關規章制度,這些問題才逐漸得到緩解。


龍眼村:活化古村落,留住水鄉民情風俗

“依舊改新”村中有大多的宣傳畫繪在破舊的居民樓牆上



社區活動精彩紛呈,村民生活有滋有味

為了保護村居原始村貌,龍眼村的配套設施大多是“依舊改新”。龍眼村史館起建於一個破爛的工業廠房,德康園的舊址是一個棄用的中學,溼地公園原來是一個荒草之地,村裡的宣傳畫繪在破舊的居民樓牆上……看著一個個荒廢之地被重新勾勒成新的圖景,盧盛南倍感欣慰。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盧盛南這樣形容自己土生土長的龍眼村。幼兒園、中學、老人活動中心、社區大學、史館、公園、殘障康復中心、市場、公交車站等配套設施完善。此外,村委會結合村民的實際需求利用村內的各類文體設施,開展形式各異的文體活動,如曲藝班、文體比賽、健身活動、烹飪班、瑜伽班、晚會表演等,為村民生活添光彩。


龍眼村:活化古村落,留住水鄉民情風俗

老人和小孩歡快地合唱生日歌慶祝生辰



2016年德康園啟動,這個900多名老人家齊聚的活動中心會定期舉辦長者生日會,結合元宵節、母親節、端午節等節日開展相關文體活動,還開設了紅歌、書法、手工、經絡等培訓班,豐富了村裡老人的退休生活。城網君走進麻將聲和笑聲不斷的德康園,正在打麻將的老人家點讚道,“在這裡有許多同伴一起玩,每天都過得有滋有味。”梁孔升也表達了同樣的喜悅,“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人文精神的塑造,都證明著龍眼村今日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村民的幸福感滿滿的。”


龍眼村:活化古村落,留住水鄉民情風俗

每年的五月初三是龍眼村最為熱鬧的時刻,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龍船紛至沓來

龍眼文化源遠流長,多元融合代代相傳

有著千年歷史的龍眼村,自古以來村民便和諧相處,互幫互助。村內有梁氏宗祠、呂氏宗祠兩座大宗祠,見證著龍眼村的風起雲湧。每年家族宗親都會相聚在一起,拜祭祖先,聯絡感情。宗祠,千年來,發揮著團結村民,凝聚文化的作用。此外,村裡還有嚴靜庵、太慰廟、觀音廟、天主教堂供村民做信仰之地。盧盛南表示,自古以來,村裡的宗教信仰便多樣化,但是村民們都能做到相互尊重甚至相互融合。

據介紹,“龍眼點睛”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龍眼村的特色民俗文化品牌,同時也是讓龍眼村文化活力源泉。每年的五月初三是龍眼村最為熱鬧的時刻,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龍船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順著河涌,穿過古橋到達龍舟“朝聖”之地太慰廟接受龍眼點睛之人用硃砂等劃龍點睛,據說點過睛的龍船才能龍精虎猛,划起來飛快。至今,這習俗已經有600多年曆史。

近年來,龍眼點睛活動越來越盛大,年輕人也樂於參與其中,為傳統文化注入新鮮力量。梁孔升表示,“傳統文化能夠被年輕人接受、喜愛,這對於傳承優秀古村落文化和增強村民凝聚力,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胡敏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