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流祠堂:醉美扶闾,400年古祠留新芳

编者按: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弘扬历史文化传统,勒流宣传文体办公室携手顺德城市网,特别推出

《走祠堂,采家风》系列报道,一起走进勒流各村居,探访祠堂古建文化和村居风物,挖掘历史文脉,寻访好家风好传统,更好的发挥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为美丽文明村居、匠心勒流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勒流祠堂:醉美扶闾,400年古祠留新芳

村民们纷纷将目光聚集在城网君的镜头中


午后的扶闾村,被阳光烤得直冒热气。正午过后正是廖氏宗祠最热闹的时候,为了躲避热浪,扶闾村村民来到廖氏宗祠打打牌、下下棋、搓搓麻将。廖厚德说,这里不仅是扶闾村的康乐中心和图书馆,更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祠堂。

扶闾,原名扶水,由符、黎两姓人建村,古字“扶”通“浮”,“黎”谐音“闾”,“闾”又指乡里,合起来是“浮起来的乡里”,取“闾里团结,互相扶助”之意改名“扶闾”。其位于勒流北部,地处北江及西江支流的交汇点,美丽富饶。面积约4.5平方公里,由扶闾、见龙两个自然片的11个自然村组成。人口以廖、陈、梁、周等姓为多,故存有廖氏宗祠、陈氏宗祠、梁氏宗祠等祠堂。

一砖一瓦,见证廖氏家族发展历程


勒流祠堂:醉美扶闾,400年古祠留新芳

廖伯指着大门口两旁悬挂木刻对联,向城网君介绍其由来

来到廖氏宗祠,只见两边大门有铜质“兽首衔环”,屋顶灰塑有醒狮、蝙蝠、花篮、石榴等图案。廖伯指了指大门口两旁悬挂木刻对联,内容是“武威扬国誉,世綵振家声”。“上联赞其先祖德明公南宋时,进士出身,官至广东提点后参加平蛮夷有功,封为武威王。下联写其先祖廖刚,南宋时官至工尚书,取室名为‘世綵堂’。”廖伯吸了一口烟,跟城网君娓娓道来,“‘世綵’是取自二十四孝中老莱子戏綵娱亲故事。”他还介绍,该对联于近年修葺时才恢复悬挂的。


勒流祠堂:醉美扶闾,400年古祠留新芳

2004年,廖伯编纂《扶闾廖氏家谱》



勒流祠堂:醉美扶闾,400年古祠留新芳

廖氏宗规


据资料记载,廖氏宗祠于清咸丰八年(1858)举人廖森倡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动工,清光绪三年(1877)竣工。2004年,扶闾的廖氏子孙筹资对祠堂再次进行修建,也收集整理相关宗族的相关资料,编纂《扶闾廖氏家谱》,制定了宗规。


勒流祠堂:醉美扶闾,400年古祠留新芳

廖氏宗祠设计极具特色,为扶闾村最壮观的标志性建筑


跨过门槛,走进廖氏宗祠,在廖伯的指引下,可见前座正门两厢如梁架之间,有贴金木刻,雕着双龙及众多人物图案;两檐边墙头有砖雕,前座中央壁有泼墨云龙图,两边有人物、花、草等组画,厢台脚花岗岩正面刻花纹图案,近山墙脚石雕左为“麟趾呈祥”,右为“龙凤交辉”图。廖伯介绍,2006年10月25日,廖氏宗祠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廖氏祠堂属于典型的清代初期建筑风格,座东向西,面阔七间,以中轴线量度计算,纵深60多米,占地面职约2000多平方米。廖氏宗祠是勒流目前最大的祠堂,也是顺德目前最大的祠堂之一,更是扶闾最为壮观的标志性建筑。

全祠结构用料具有清初风格,该祠解放后用作扶闾小学,故能保存到今天。如此宽阔的古祠堂,在顺德区内保存至今,实属极少数了。勒流仅此一间,别无他处。该祠现改为扶闾老人康乐中心。


勒流祠堂:醉美扶闾,400年古祠留新芳

陈氏宗祠内的“陈氏族源简叙”,为族人记录宗族源来


除廖氏宗祠以外,还有明代洪武年间,总旗指挥将军陈氏宅心公带领迁扶水,其后子孙繁衍建成以纪念先祖的陈氏宗祠;以及“南宋衣冠古,西房雨露新”的梁氏宗祠。

一树一水,扶闾水乡感受朴实人文


勒流祠堂:醉美扶闾,400年古祠留新芳

陈姓水埠岸旁,铭刻着“陈姓水埠碑记”


跟着另一名村民陈伯的步伐,城网君来到了陈姓水埠。岸旁有一“陈姓水埠碑记”,其记载,此水埠自明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始祖宅心定居在此后历经六百余年,世代依抚水繁衍生息。为纪念始祖宅心公,陈氏先辈建造了陈氏宗祠和陈姓水埠。

据县志记载,扶闾村围,村滨巨海,西潦盛涨,必遭淹及。水自南海来者,实首受其冲,田庐冲陷,每于村之西尤甚。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乡人请于县,知县通州王之正令筑围捍之。捐银五十两为之倡,于是乡众踊跃,合捐费千六百有奇,筑成二坝。


勒流祠堂:醉美扶闾,400年古祠留新芳

百年古榕


一般码头都有榕树,这是村庄的标志性树木之一,陈姓水埠的边上也保留了不少榕树,其中一棵超百年历史的古榕遮天蔽日,几个着红着绿的孩子飞快消失在河边街巷,老人清闲地在树下闲聊。他们脸上虽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却也悠然自得,神情自若。


勒流祠堂:醉美扶闾,400年古祠留新芳

宽阔的江面上,水波荡漾,夕阳映衬。


勒流祠堂:醉美扶闾,400年古祠留新芳

不少学生、上班人士每天搭乘渡轮进出村子


走近一点,就可以看到宽阔的江面,荡漾着水波,映照着夕阳,美不胜收。巨大的渡轮在江上来来往往,据附近居民介绍,江对岸是扶闾一个自然村,叫见龙,渡轮是见龙村村民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交通工具,不少学生、上班人士每天搭乘渡轮进出村子,这也成了扶闾的一大美丽风景线。据悉,本地人可以免费搭乘渡轮,而外地人则要缴交渡轮费。村民廖先生向城网君介绍,渡轮的船长认得每一个本地人,对陌生的面孔才会收取费用。

凌云桥也是扶闾村的一大特色,也是区级文物单位。它始建于乾隆时期,重修于嘉庆1800年。凌云桥是由白石条建成,方横尺条,三截平板式石桥。桥长27.9米,宽1.85米,厚0.44米,桥墩以花岗岩材料构筑。廖伯介绍,那个年代能做到半米厚的桥面,确实不容易,现在也很少看到如此厚实的石桥。这座桥从建成至今,从未修补过,一直以来坚不可摧。


勒流祠堂:醉美扶闾,400年古祠留新芳

陈伯抱着孙子穿街过巷,画面十分温馨


“希望从扶闾村走出去的人们,能够带着新组建的家庭‘回家’看看……”廖伯说,扶闾村每年都会在冬至的前一个星期六举办“拜冬敬老”活动。他希望扶闾村村民每年这个时候都回扶闾拜祭先祖,弘扬敬老美德;同时,带着子孙后代落叶归根,领略家乡之美。(陈姿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