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六鎮起義

北魏遷都洛陽之前,首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當時塞北柔然強大,塞內分佈著高車(即敕勒)和山胡。從皇始至延和年間(396—434),北魏先後自東而西設懷荒(今河北張北)﹑柔玄(今內蒙古興和西北)﹑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懷朔(今內蒙古固陽西南)﹑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等軍鎮,史稱北鎮或六鎮(孝文帝末年,又於懷荒鎮東今河北赤城西北增置御夷鎮,實為七鎮)。外御柔然,內製高車、山胡,拱衛京都。

太和改制後,六鎮成為改革後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拓跋鮮卑建國時,其所依靠的軍隊是以鮮卑人為主的部落兵,士兵身分很高,作戰勇猛。遷都洛陽後,部落兵發生分化,遷入河南者為羽林、虎賁,勳貴與士族同列;相反世守邊陲六鎮者則由「國之肺腑」逐步淪落為鎮戶、府戶,身分低下,由是引起六鎮軍民的普遍不滿。北魏末年,吏制敗壞,經濟衰退,六鎮遂成為各種社會問題的焦點。

正光四年(523),懷荒鎮民忿鎮將於景不發糧廩,殺景反。不久,沃野鎮民破六韓拔陵聚眾殺鎮將,攻佔沃野鎮,改元真王。遂率義眾南下,又遣別帥衛可孤圍武川,攻懷朔。懷朔鎮將楊鈞擢武川豪強賀拔度拔及諸子允、勝、嶽為統軍、軍主,率眾頑抗。

正光五年(524年)三月,沃野鎮人破六韓拔陵因與"高闕戍主,率下失和",就殺掉戍主造反,自稱真王,改號元年。起義軍旋即攻克沃野鎮,然後北進包圍了武川、懷朔二鎮。懷朔鎮將楊命令賀拔度和他的三個兒子賀拔允、賀拔勝、賀拔嶽領兵迎擊。不久之後,魏以臨淮王彧都督北討諸軍事,討破六韓拔陵,淮王彧帶兵屯駐雲中。四月,高平鎮民赫連恩等造反,推敕勒酋長鬍琛為高平王,攻高平鎮以應拔陵。魏將盧祖遷擊破之,琛北遁。起義軍衛可孤於同月攻陷武川,懷朔亦潰,勝父子俱為可孤所虜。元彧被破六韓拔陵在五原打敗,北魏另一支李叔仁率領的部隊敗於白道。北魏改派李崇為北討大都督,命撫軍將軍崔暹、鎮軍將軍廣陽王深皆受崇節度。七月,崔暹違李崇節度,與破六韓拔陵戰於白道,大敗,單騎走還。拔陵併力攻崇,崇力戰不能御,引還雲中,與之相持。不久柔玄鎮鎮民發動叛變,莫折大提攻佔高平,發動關隴起義。至此,六鎮盡為鎮民所佔。

正光六年(525年),二月。北魏胡太后和元詡發動政變,解除了元叉的兵權和職務,並殺死了元叉及其同黨。同時派出使節帶禮物出使柔然,要求柔然出動部隊幫助北魏平叛。柔然首領阿那瑰率兵十萬向西進逼沃野鎮,連戰連捷,大敗六鎮之軍。北魏也派元琛率軍自平城出發,進攻懷朔。六月,元琛被破六韓拔陵在五原打敗,被迫向東撤退。元琛改變策略,開始分化招降起義軍。這個策略起到很好效果,乜列河率三萬人投降。元琛又趁破六韓拔陵截擊乜列河軍之際設下埋伏,打敗破六韓拔陵,破六韓拔陵渡河逃亡,北魏軍所俘六鎮兵民20萬被北魏政府分配在瀛、冀、定三州就食。孝明帝改元孝昌。

六鎮20萬被俘兵民安置在河北三州之後,正逢河北遭遇水旱之災,無處就食,出現逃亡現象。

孝昌元年(525年)八月,柔玄鎮兵杜洛周聚眾於上谷起事。九月,北魏派幽州刺史常景和幽州都督元譚鎮壓,常景在盧龍塞和軍都司沿線險要駐兵防守。

孝昌二年(526年),北魏安州石離、六城、解鹽戍將起兵響應杜洛周,杜洛周集合兵力進攻居庸關,攻克,元譚連夜逃亡。同時,鮮于修禮率當地六鎮兵民於定州造反,改元魯興,被北魏都督楊津擊敗,被迫東撤。四月杜洛周進攻薊城(今北京),打敗都督李琚,但因常景的截擊,被迫退還上谷。五月,杜洛周派部將曹紇進攻薊南,但於七月曹紇所部被常景重創,杜洛周也在范陽被擊敗。

八月,鮮于修禮所部發生內亂,修禮被元洪業所殺,元洪業又被葛榮所殺。九月,葛榮所部與北魏元琛、元融所部戰於白牛邏,北魏軍大敗,元融被殺。後元琛在博陵被葛榮騎兵所殺。

孝昌三年(527年)正月,葛榮攻克殷州。十一月攻克冀州,十二月擊敗源子邕和裴衍,進逼鄴城。

武昌(528年)元年正月,杜洛周攻克定、瀛二州。二月,起義軍內部發生火拼,結果葛榮殺死杜洛周,並統領其軍。這時起義軍已經發展到幾十萬之眾。至此,葛榮擁有燕、幽、冀、定、瀛、殷、滄七州之地,南圍鄴城,西逼併、肆、兵力極盛。與此同時,山東之地爆發民變,邢杲於六月自立為漢王,改元天統,後被元天穆和爾朱兆鎮壓。北魏其餘各地都由民變出現。

武泰元年六月,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後,北魏朝廷為爾朱榮控制,爾朱榮調動四路大軍36萬人,進逼起義軍。八月,爾朱榮率精騎七萬自起義軍背後襲來。爾朱榮利用葛榮排兵時兵力分散的弱點,迅速擊破對手,葛榮被俘押至洛陽斬首。十二月,葛榮部眾韓樓聚在河北幽州起事,被爾朱榮手下侯榮鎮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