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之痛:他們被這三座“大山”壓垮了!

中國留學生之痛:他們被這三座“大山”壓垮了!

中國留學生之痛:他們被這三座“大山”壓垮了!

越來越多的學子考慮出國,留學也成為常態,幾乎所有的留學生都存在扎堆、難融入等情況。

面對這種狀況該如何解決,來聽下“中國雅思之父”的胡敏1

中國留學生之痛:他們被這三座“大山”壓垮了!

文/胡敏

著名英語教育專家與教學管理專家

留英學者,碩士生導師,被媒體尊稱為”中國雅思之父”

如今,留學以及留學低齡化已不再是什麼新聞。據教育部統計,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達60.84萬人,同比增長11.74%

從2013年到2016年,中國留學高中生佔比從42%上漲到了48%。在持F-1簽證赴美就讀的高中生中,78%的國際學生來自於亞洲國家,在這其中中國佔比58%,且逐年增長。

但是,幾乎所有的中國留學生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喜扎堆、難融入。他們往往需要花3個月到半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適應國外的留學生活,根本就不具備到英語國家留學的能力。

在低齡化留學越來越凸顯的大勢所趨之下,我們應該重新思考:

阻礙中國低齡留學生成功留學的絆腳石到底是什麼?其背後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

低齡留學生到底如何在出國前就做好充分的出國留學準備?

三座大山:成功留學路上“攔路虎”

原因

01

社會交往能力(social interaction)太差

難以走出華人小圈

社會交往能力是指人與人之間進行物質和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能力,主要包括表達理解能力、人際融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留學低齡化時代,很多95後、00後在國外面對陌生的環境,迥異的文化,懸殊的思維習慣,往往

“畫地為牢”,與中國學生“扎堆”在一起。

中國留學生之痛:他們被這三座“大山”壓垮了!

曾有美國媒體指出:在社交生活上與來自其它國家的留學生相比,中國留學生更傾向於和自己的同胞交流溝通,容易陷入孤立。

造成中國留學生社交孤立的原因並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語言問題,毋庸置疑,中國學生能夠被國外大學錄取說明

已經達到了學校的語言成績要求

但是很多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僅限於應付各種英語考試上,無法將備考中學到的英語有效地運用到國外的日常交流中去,導致中國學生害怕與外國同學打交道,交朋友。

相反,外國同學則認為中國留學生性格比較冷淡,甚至誤以為是傲慢。

語言上的“迷失”,很容易出現所謂的“社交恐懼症”以及“孤獨症”

原因

02

團隊協作能力(team work)不足

無法融入國外課堂

團隊協作能力是指在團隊基礎之上,團隊成員協調合作,各顯其能,通過團隊協作的力量,發揮團隊優勢,共同完成既定任務和目標的能力。

中國留學生除在社交生活上感到“孤立無援”外,在國外課堂上也往往產生一種受“遭排斥”的挫敗感。

曾經有一位海歸回來的留學生分享了他在國外求學時所遭遇的一次異常尷尬的經歷。國外課堂上,老師往往會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小班授課”

在一次小組討論中,這位學生剛好和一名德國同學、一名白俄羅斯同學一組,討論美國和土耳其的失業率問題

在對比了兩國失業率之後,這名同學僅僅得出了美國就業政策不如土耳其的結論。

而他的德國同學和白俄羅斯同學不僅得出了跟他相反的結論,而且完全主導了接下來的15分鐘的討論

,而他只能尷尬地看著他的兩名隊友你一言我一語地享受相互合作討論帶來的樂趣。

中國留學生之痛:他們被這三座“大山”壓垮了!

國內不管是中學課堂還是大學課堂,老師往往高高在上,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佈道者”角色。

國外

,學生才是課堂的中心,老師往往扮演著“法官”的角色,維持者課堂活動的秩序。

面對國外團隊合作的學習方式,中國學生往往變得手足無措,無所適從。

從而使國外留學生活大打折扣,甚至導致很多中國留學生從此不思進取,自甘墮落。

原因

03

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弱

過分強調死記硬背

批判性思維是指基於客觀事實,洞察、分析和評估問題的能力。

事實上,中國學生無法融入國外課堂的另外一大原因是缺乏批判性思維。

2010年,牛津大學校長安德魯漢密爾頓教授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跨學科知識的廣度、批判性思維是中國學生缺乏的。“

他認為靠死記硬背獲取專業知識的做法,只不過是毫無意義地給學生腦子中裝了“一件物品”

真正具有價值的是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學生必須有自己的 “思考框架”、能夠“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以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中國留學生之痛:他們被這三座“大山”壓垮了!

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在長沙市某重點中學演講時對中學生說:

“美國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是中國學生應該學習的,因為一個人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比一個人的記憶能力重要得多。”

換言之,批判性思維才是學生未來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

長期以來,中國的基礎教育崇尚權威、經典,強調被動地吸收知識,學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維,在國內課堂上,沒有觀點,不敢表達,更不敢質疑、挑戰權威

在國外課堂上,中國留學生要麼“啞口無言”,要麼“人云亦云”,這樣很難形成自己獨特的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式,更不用說最後拿出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案。

根本原因: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缺失

社會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缺失無形中大大地延長了中國留學生在海外留學的適應期。

曾經有一個孩子就讀於國內一所很好的高中,而且是個“學霸”,後來轉到國外繼續讀高二。

國外這所中學除了他之外沒有中國孩子,他在國內是學霸,英語考高分甚至滿分。

但是他不會用英語融入國外的課堂,國外的同學把他當“怪物”一樣看。

於是,他就把自己封閉起來,開始自閉,走向抑鬱,每天晚上要給他在國內的媽媽打電話才能入睡。

這名學生在國內標準下是典型的好孩子、學霸,但到國外卻因為語言能力不足導致的社會交往、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的缺失而無法融入

到國外的課堂,真正實現成功的留學夢想。

於是,我們應該反思三座大山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是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英語能力)的缺失,語言能力不過關,語言不自信,更談不上社會交往、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作的自信。

另外,很多中國學生盲目留學,缺乏目標,沒有目標就導致他沒有內驅力!

這種學生在國內成績優異,在國外卻下滑很快。因為沒有動力就沒有行動,沒有行動就“宅”在家裡,不在父母的視線範圍內,想怎麼過就怎麼過。

一般來說,中國孩子相比其他國家的孩子融入國外學習生活的節奏要慢很多,而且容易三五成群,跟老鄉、校友 “混”小圈子的現象比較普遍。

中國留學生之痛:他們被這三座“大山”壓垮了!

歸根結底,英語能力成為了留學生留學路上的“攔路虎”。

英語能力不僅僅只是語言準備,還有更深層次的學術英語的準備。

澳洲廣播網曾報道過悉尼大學商學院400名掛科的學生中,中國留學生佔了絕大多數,其中《商學批判性思維》掛科率更是高達37%。

究其原因,並不是因為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不夠,而是因為相對於國內的很多注重死記硬背的“送分課”,國外課程更多的考核的是學生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維等學術能力,中國學生很難矇混過關。

無論是自學還是通過語培機構學習,學生應該是用大部分的時間來練習英語聽、說、讀、寫的技能。

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時間應該是培養英語能力,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時間是準備考試本身。

這才符合語言學習的邏輯,這才能讓自己真正滿懷信心地走進考場!

END

中國留學生之痛:他們被這三座“大山”壓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