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繡”出貧困村大變化!落實精準扶貧工作,蕉嶺這樣做……

近年來,蕉嶺縣圍繞擦亮“世界長壽鄉”品牌,進一步落實落細落小精準扶貧工作,在夯實產業幫扶同時,統籌完成19個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的編制規劃,啟動貧困村創建示範村項目368個,並以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和提升村容村貌為重點推進項目庫建設,用“繡花”真功夫狠抓扶貧實效,一針一線地“繡”出貧困村大變化。

精准“绣”出贫困村大变化!落实精准扶贫工作,蕉岭这样做……

洪才村清澈的小溪旁,村民在新建成的慢道上散步。(汪敬淼 攝)

文福鎮白湖村 文旅升級“繡”出特色精品

“參觀完數學泰斗丘成桐祖居,感覺蕉嶺不僅風景好,人文也槓槓滴,忍不住為家鄉打CALL!”“大年初一攜親人一起參觀院士村,除了一覽風景秀麗的村莊,最大收穫就是感受到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今年春節假期,看卡拉比-丘成桐空間雕塑、逛文福“院士村”成為許多市民和返鄉群眾的必選內容,相關主題靚照和感言頻頻刷爆微信“朋友圈”。

文福鎮白湖村委會幹部丘文幹說,作為親身參與見證家鄉環境、文化全面升級的一名基層幹部,切身感受到卡拉比-丘理論發展40年國際會議這場國際盛會的效應,“盛會效應帶旺了這裡的人氣,不要說是春節長假,僅是元旦當天,來參觀的遊客就有1000多人,而且多數是外地遊客,鄉村文旅產業發展前景不可估量”。

走進白湖村羊岃自然村,白牆黛瓦,鍾靈毓秀,山水田園與客韻人文交相輝映,讓人不禁感嘆“院士村”名副其實。去年以來,在蕉嶺縣精準定位和規劃指導下,文福鎮以羊岃自然村為環境整治示範點,對白湖村進行人居環境提檔升級,精心打造力田草廬、耕讀園和福壽堂等文化節點,讓該村搖身變成特色精品村。值得一提的是,有2戶貧困戶主動參與節點建設,通過做建築工的形式補貼家用,親眼見證家鄉蛻變為“網紅打卡村”。“我參與村莊建設有一個多月,領到了4000多元工資。看著家鄉變美,感覺很自豪。”村民丘志耿說,在扶貧幹部的幫助下,他主動務工增加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據統計,白湖村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共有40戶120人,大部分留在文福鎮或本村務工。為進一步激活盛會效應、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文福鎮下一步將以點帶面持續抓環境升級,連片打造特色文化旅遊項目,促進鄉村旅遊發展,帶動全鎮貧困戶脫貧致富。

三圳鎮東嶺村 紅綠相映“繡”準發展路徑

去年12月20日,吳廣興與同村的其他11戶貧困戶齊聚三圳鎮東嶺村黨群服務中心會議室,現場領到扶貧產業園的入股分紅。這讓吳廣興很是激動,“我們12戶領取了產業園第一期分紅,貧困人口每人有600元,我家共領到了1200元”。

為用好廣州南沙對口幫扶單位及各級幫扶政策,三圳鎮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因地制宜引準扶貧產業發展項目,在東嶺村重點推進紫靈芝、金線蓮和香菇種植項目,年產值可達800萬元。“該項目可為本村約50位農戶(含建檔立卡貧困戶)解決務工問題,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每人每年可增收2500元。”三圳鎮副鎮長徐樂說,通過“631扶貧資金”入股東嶺村黨建扶貧產業園,入股貧困戶可連續5年領取分紅,收益分紅額為本金的10%。

除了年底領取分紅,加入蜂彩合作社的吳廣興,還通過養蜂增收1.9萬多元。東嶺村於2016年成立蜂彩合作社,全村共54人參與,年產蜂蜜約5萬斤。養蜂成為該村扶貧支柱產業之一。

不僅綠色扶貧產業持續發展,作為省“紅色村”黨建促扶貧示範點,東嶺村在蕉嶺縣委組織部門的指導下,依託當地紅色歷史底蘊和地處山區、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的特點,致力打造縣革命歷史紀念館、三山紅色旅遊景區等一批紅色舊址參觀點,從村口標識到沿途的景觀雕塑小品,都彰顯著濃郁的紅色主題氛圍。基於“紅色”風貌升級,該村農業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參觀遊客很多,節假日達上千人,香菇、蜂蜜等農產品特別好賣,回頭客很多。”村黨支部書記吳仕興笑著說。

廣福鎮洪才村 貌美業興“繡”好生態名片

“以前周邊都是爛廁所和閒置廢舊房,現在該拆的都拆了,都平整好建設公共場所”。因家鄉環境變好特地從縣城戶籍遷回洪才村的羅濟華說,洪才村經過新農村建設項目打造,環境更加生態宜居,今年春節他三個外嫁女都帶著女婿回來過年了,這是20年來一家人團聚得最圓滿的一年。“之前廣州的女婿回到村裡,覺得房子不夠乾淨,又沒什麼休閒場所,深夜都要去蕉城住酒店。今年回來他說這裡空氣很好,環境也很美,以後要常回來。” 羅濟華的妻子賴阿姨欣慰地說。

群山疊翠,林鳥啁啾,一路紅花綠樹與竹籬笆掩映,民居風貌自然齊整,經整治後的溪水更加清澈,兩旁還新建了護欄和休閒步道,與30米長的廉政文化牆相互映襯。去年以來,在蕉嶺縣貧困村建設新農村示範村政策支持下,洪才村開啟貧困村創建示範村項目30個,籌集扶貧資金700多萬元,用於一溪兩岸整治、村址周邊美化亮化、文化廣場建設等村容村貌提升工程,目前已基本完工。升級後的“品位新村”正成為點亮壽鄉魅力的生態新名片。

與此同時,洪才村產業脫貧路線也在優化升級。市紀委監委駐村扶貧以來,積極探索勾畫了“萬畝林、千畝果、千箱蜂、百畝薯、一群鴨、一窩雞”的生態產業脫貧“路線圖”,讓許多貧困戶看到脫貧致富的希望。羅時來是該村18戶貧困戶之一,因為自身殘疾,加上缺乏農業種植技術,一家四口人生活較為困難。在免費領到種苗和肥料的基礎上,他一家通過種植金桔、西瓜等,去年成功實現預脫貧。2018年來,洪才村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不足4000元增加到10000元左右,實現全面預脫貧。

(梅州市扶貧局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