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成立背后的故事

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成立背后的故事

张旭,中共党员,第十三届徐汇区政协委员。神经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等。

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成立背后的故事

朱建民,农工党党员,骨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十二、十三届徐汇区政协副主席。曾任徐汇区中心医院院长,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农工党徐汇区委第九届副主委,农工党徐汇区委第十至第十二届主委,徐汇区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代表。

我认识张旭院士始于2009年9月,此前我们素不相识。是工作和使命让我们从相识到相知,是在创建“中国科学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的艰苦岁月里形成了深厚的友谊。他2010年12月在徐汇区政协第十二届二十七次常委会上增补为政协委员,共同参加了政协工作和活动。

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成立背后的故事

从那时起,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和徐汇区领导的指示,要以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为基础,建设由中科院主导的“研究性医院”(就是后来被命名的“中国科学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中科院和上海市在2010年3月召开的“第二次院市合作委员会会议”上,由时任中科院上海分院朱志远常务副院长(现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将建设研究性医院工作进行了立项,徐汇区人民政府划拨了筹建经费,具体筹建工作任务就落在时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旭副院长和时任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院长本人的肩上。

建设研究性医院谈何容易,国内前无古人,后无来人。没有标准,没有形式,没有内容,没有体制,没有机制,没有人才,没有经费,总之什么都没有。国外虽有,但水土不服,资金、人才、体制、机制、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而且国外效果也不尽人意。照搬照抄没有出路,生搬硬套没有出路,冥思苦想也不是出路。而且在我国,中科院和卫生系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独立的系统,是被完全割裂的两个系统,屏障林立,鸿沟很深。建设研究性医院的目的正在于消除屏障,填补鸿沟,建立桥梁和纽带,实现高新技术的转化,实现高新技术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实现高新技术惠及环境、生态、民生、健康和幸福。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乃至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科创中心服务。

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成立背后的故事

那个年代,“研究性医院”和“转化医学”一度“刮风”,到处可以看到挂牌,签订协议之类活动。记得也有好几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们,有几次稿子也写出了,即将发表,最后都给张旭副院长压下来了。他告诫我们,不要跟风,不要进入漩涡,要耐得住寂寞,要踏踏实实地干,要老老实实地干才能成功。明确要求我们只做不说,力求实效,做出成绩来。

建设研究性医院,按照中科院严谨的科学态度,首先要完成一本项目建议书。为此,张旭副院长带领我们搞走访、搞调研、搞研讨,招聘人才,搭建班子。为此,“研究性医院筹建办公室”应运而生,时任徐汇区人民政府陈寅区长和时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陈晓亚院长亲自为筹建办公室揭牌。

项目建议书经过了无数次的修订,从开始的十几页的篇幅增至一本小册子,成为名副其实的项目建议书,直至2011年才定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临床中心项目建议书”。

在项目建议书的修订过程中有三个故事让我刻骨铭心。一是项目建议书中的许多重要内容包含着时任徐汇区人民政府分管卫生的鲍炳章副区长的智慧和指导,每当我们碰到问题的时候总是约见他,他总是积极协调,并加以指导和帮助,不时地画龙点睛。一次在建国宾馆的协商直至深夜,我记得回到家中已是凌晨一点钟了;二是围绕项目建议书的名称犹豫不决,由于受到卫生系统严重医患矛盾的恶劣影响,生怕建设研究性医院后社会上的医疗纠纷会像闹卫生部一样闹到中科院来,所以中科院在批准这个项目建议书时一定要加上“研究”两字,以回避医患纠纷,以至于最后批准的名称是“中国科学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三是这个项目建议书赴北京答辩前夕,张旭副院长修改到深夜自己开车回家发生了车祸,所幸无大碍,第二天赶赴北京答辩一举成功。

在张旭副院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边筹建一边启动转化研究项目,以至于中科院批准文件正式下达时,我们已经先后与8个中科院在沪研究所和中科院关联企业建立了临床研究机构,启动了一大批转化研究项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刘延东副总理、陈竺副委员长等党和国家、市区各级领导的赞誉和肯定。最突出的事例就是在市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与中科院关联企业,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生物医学影像新技术联合实验室,他们生产的所有高端国产医疗影像设备(DR、CT、MRI和PET-CT及其软件操作系统等)的临床研究和验证都是在这个实验室完成后上市的。此外,上海临床研究中心还与中科院外省市研究所(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中科院苏州医工院等)建立了转化研究项目,促进了中科院高新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转化。中国科学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凝集着张旭院士的心血、智慧、毅力和魄力,凝集着各级领导的关怀,凝集着中心医院时任党委书记陆忆敏同志和现任党委书记赵桂絨同志的有力支持,凝集着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中心”工作按照张旭副院长要求,低调运作,努力探索,奋力拼搏,务求实效。中科院批文2013年2月份就批下来了,直到2014年5月27日徐汇区中心医院80周年纪念之际才举行挂牌仪式,时任中科院上海分院江绵恒院长和林其谁院士亲自为“中心“揭牌。

“中心“成立以后,我们适时地成立了理事会和“中心”领导班子及其办事机构。时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常务副院长朱志远同志担任董事长,时任徐汇区人民政府过剑飞区长担任副董事长,时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张旭副院长担任“中心”主任,时任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院长的我担任常务副主任,时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刘小龙副院长担任副主任。使得“中心”工作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