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單》: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辛德勒的名單》: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不同主題的電影能給人帶來不同體驗與收穫。比如愛情片,我們會體驗浪漫心動;比如懸疑片,我們會跟著刺激燒腦。而如《辛德勒的名單》之類,則能讓我們經歷一場人性洗禮。

01

該片是反戰電影中的經典,展示的是黑暗境地中的幽微希望。在這樣的極端環境中,人性失去平日裡的體面遮掩,被逼拉扯放大。於是好的壞的都一股腦兒湧出,藏也藏不住。

矛盾衝突之下,人物個個豐滿。就連壞人,也壞得很像人了。

於是回想片中情節時,印象最深刻的居然不是辛德勒的拼命救人,也不是猶太人的頑強自救,而是故事最後,阿蒙·葛斯的結局。

《辛德勒的名單》: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阿蒙站在一個簡易絞刑架上,先撫平頭髮,然後平靜喊出“嗨,希特勒”,等待赴死。看似大義凜然的場景,卻因為行刑士兵一次兩次都踢不倒他腳下的凳子,而生出荒誕意味。明明是重要的生死時刻,所有人關注的焦點也應該是他,但硬生生被腳下的凳子搶了戲。

不知道此時的他是否有想起,曾幾何時,自己也面臨過相似的場景,不過當時他的身份是行刑人。那把關鍵時刻卡住的槍,那個本該死卻活下來的猶太人,就好像是上帝開的一個玩笑。而現在,風水輪流轉,他成了要面臨死亡的人。這次,會不會也有一個玩笑在等著他?

不,沒有。

椅子最終被踢倒,他的生命,就這樣荒誕地結束了。

讓人感到荒誕,不僅僅因為這一死前小插曲。更因為突然發覺,這一幕就像他人生的縮影一般:看著最重要的東西被奪走,而自己只能麻木站立一旁,無能為力。

02

阿蒙是一名德國軍官,是集中營的管理者,手握數千人的生殺大權。在這個故事裡,他無疑是惡的化身。影片也用分外冷靜的方式,毫不遮掩地讓我們見識了什麼叫“殺人不眨眼”。

《辛德勒的名單》: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阿蒙的殘暴在登場時便初見端倪。一個猶太女工程師告訴他營房修建方式不對,應該要推倒重修。他接受了建議,但也當眾槍斃了這個猶太女人,理由是冒犯了他的權威。他的權威建立在武力之上。

早上醒來,他站在陽臺監督出操,發現有行動遲緩者就遙遙一槍,每一槍都有人應聲而倒。操場上的勞動節奏果然加快,沒有人再敢拖沓。然後他扛著槍,滿足地伸個懶腰。這是他的晨練方式。

《辛德勒的名單》: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阿蒙的每次出場,似乎都代表著死亡。但更可怕的是,對他而言,逆我者一定亡,但順我者也不一定昌。

抓住一個逃跑的猶太人,不懲罰他,卻挨個槍斃站在他身邊的人,整整殺掉25個人,槍槍爆頭。這是殺雞儆猴,更是一種變態,讓人毛骨悚然。在他眼中的猶太人,真的豬狗不如。

《辛德勒的名單》: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03

阿蒙是殺人狂魔,是惡的代表,但是這惡的因子在他心中,似乎並不像銅牆鐵壁般牢固。

所以,辛德勒有了可趁之機,告訴他對待那些“下等人”,除了打殺,其實也可以有其他方式,比如寬恕。當然,辛德勒的勸說並不是像神父一般,諄諄教人向善,這樣的方法對阿蒙沒用。而是看準阿蒙的虛榮,告訴他寬恕才是上位者的特權,為了展現自身強大,他應該學會原諒。

《辛德勒的名單》: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阿蒙果然心動,並且開始嘗試。原諒做錯事的下人,讓下屬不要因為小事就隨便槍斃人,這些事做來似乎感覺還不錯。

大家都覺得驚異,覺得不習慣。而其實最不習慣的是阿蒙自己。於是下一秒,他仿若驚醒,提槍瞄準那個剛剛才被自己原諒的猶太少年。向來例不虛發的他,這次卻連開數槍。最終仍然命中,說明他本性難移;而沒能一槍斃命,說明他心中早已動搖——但又不得不拒絕承認。

《辛德勒的名單》: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而另一個讓他更不敢承認改變的原因,是那個猶太女孩海倫。

阿蒙到集中營的第一天便給自己挑選女僕,但標準很奇怪,要“以前沒有幹過女僕工作”。結果只有海倫一人符合要求。而讓他最後做出決定的,卻是海倫被凍得瑟瑟發抖的模樣。憐惜在他眼中一閃而過,下一秒,他下意識移開了眼神,甚至不敢(或不能)再直視這個猶太女孩。

《辛德勒的名單》: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隨著與海倫的接觸增多,最初那一點觸動也在擴大,變成越來越強烈的情感。幾乎都可以想象,當他第一次意識到這感情的存在時,內心的驚恐會有多麼劇烈。因為對原來的他而言,喜歡上一個猶太人,跟喜歡上一隻豬並無太大區別啊。於是他努力隱藏,情感想要靠近,理智卻制止他的衝動。但越壓抑,越失控,雙方的拉扯角力折磨著他,幾乎將他撕裂成兩半。

地下室那一段自言自語的“告白”,就是內心矛盾的大爆發。他讓海倫可以回答,但也知道她不敢回答,於是自問自答,反正她心裡的想法其實他都知道。他想伸手碰觸海倫的寂寞,可真正寂寞的人不正是他自己嗎?他告訴海倫喜歡她,但自己又不允許這樣的喜歡,於是揮拳相向。這又何嘗不是在毆打自己,在打壓自己心中的“邪念”呢?

《辛德勒的名單》: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影片也以場景快速切換的方式告訴了我們:一場得到祝福的婚禮,一個肆意的吻。這些都是他求而不得的。於是只能躲在地下室,對心裡的想往施暴。地下室裡大片陰影,只餘幾束明光,人物在移動中也於明與暗之間來回,臉部表情明滅不定,可以見出內心掙扎之劇烈。

04

人生有八苦,求不得是為其一。阿蒙明明在集中營裡隻手遮天,卻也不得不經歷這樣的煎熬。究其原因,是腦海裡根深蒂固的觀念跟眼前現實的衝突,讓他突然生出質疑。從那段“告白”就能看出, 他是知道真相的,關於自己的內心,關於這個世界。

“或許,錯誤的並不是我們,而是這個世界。”阿蒙如是說。

但知道又怎麼樣?他仍然無力反抗。

這讓我們看到他的虛弱。

是的,並不像表現出來的那樣強大,阿蒙一直虛弱。初登場時,他就感冒著,最後也是在療養院治療時被抓。平日裡,縱情聲色和酒精,身材日漸臃腫,鼓起的肚腩看著根本不像一個自律的軍官。

肉體上的虛弱,暗示的正是精神上的空虛。

對比其他人,能更明顯地看出這一點。辛德勒最初也是個眼中只有錢的投機分子,但當他心中良知覺醒後,就一往無前了。猶太人更是一直堅定,未丟棄自己的信仰,也未放棄活下去的希望。他們都清楚自己要走的路,都明白自己生存的意義。

而阿蒙有什麼?納粹主義?對元首的忠誠?好吧,他確實盡職盡責,集中營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但這有讓他產生成就感嗎?並未見得。可能他在工作上最大的收穫,就是藉機謀取私利。沒有精神上的依傍,那就用金錢來彌補吧。可用物質填補精神空虛,結果只會更寂寞。

作為人,阿蒙沒有信仰。海倫或許是一個讓他獲得精神救贖的機會,但他沒有勇氣靠近。在這場自己與自己的戰鬥中,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辛德勒的名單》: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當生命的最後時刻來臨,阿蒙表現得確實平靜。口中喊著麻木的口號,心中更多的或許是解脫。

對他而言,活著與死去,已沒有太大區別。這如行屍走肉般的一生,這茫茫不知其路的一生,總算是到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