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西豐縣:一村一業振鄉村

德興滿族鄉位於遼寧省西豐縣北部生態農業產業帶中點,轄7個行政村、22個自然屯,人口9728人。近來年,德興滿族鄉抓住產業興旺這個實現鄉村振興的“牛鼻子”,依託當地特色生態資源,按照西豐縣生命健康產業“三大功能區”佈局,積極鼓勵、引導廣大農戶大力發展綠色水果、蔬菜、稻米等符合當地實際的富民產業,持續加大政策、資金、技術扶持力度,不斷創新產業發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一村一項產業、大戶帶動全村發展,家家發展致富項目的良好格局,不斷壯大的特色產業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讓村集體經濟實力強起來,強村富民奔小康的夢想正在一步一步變成現實。

辽宁省西丰县:一村一业振乡村

稻花香飄“富民路”

人勤春來早,離插秧季節還遠著呢,德興滿族鄉德興村宏達屯農民李寶昌就開始為水稻育苗做準備了。今年,他要再租6畝水田種水稻,早一點把買房子借的錢給還上。今年69歲的李寶昌是德興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老伴患有嚴重心臟病,每年種地一點的收入去了看病買藥勉強維持生活。去年,李寶昌加入了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承包了20畝地種“稻花香”水稻。合作社不僅免費提供種子、肥料、除草劑,還管秋天收割。當年,李寶昌的水稻畝產900多斤,合作社以每斤2.2元的保底價回收,除去租地、人工和整地費用,李寶昌淨剩3.5萬元。去年冬天,李寶昌老兩口告別了土坯房住進了新房子,開始了新生活。

德興村位於艾清河畔,清凌凌的艾清河水澆灌著數百畝稻田。2017年,在鄉里壯大綠色稻米產業政策的扶持下,德興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艾清河綠色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村社合一”的管理模式,鄉政府投入產業扶貧資金50萬元用於發展綠色稻米產業,德興村、連雲村、施德村、隆化村、房身村的498個農戶以土地入股先後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實行“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為社員提供統一種子、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收穫、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服務。

經過兩年的發展,合作社建成“稻花香”綠色水稻種植基地920畝,畝產達到950斤以上,社員每畝水田收入達1500元。去年,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艾清河綠色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與交通銀行遼寧省分行簽訂合作協議,聯手發展訂單農業。交通銀行遼寧省分行投入資金75萬元,為合作社建成綠色稻米加工和包裝車間,合作社統一回收社員的水稻,加工成優級禮品米,供應綠色稻米市場。目前,德興村的綠色稻米產業已經形成了種植、收穫、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條。2018年,合作社生產銷售優質禮品米42萬斤,實現利潤60萬元。按照合作社、村集體、建檔立卡戶3:3:4比例進行分配,分別用於合作社持續發展投入、壯大村集體經濟以及149個貧困戶分紅。

“去年,我們村修水泥巷路,綠化植樹、路基改造,咱農民沒攤一個工,沒籌一分錢,全都由村裡出了,這是綠色稻米產業給農民帶來的福利。”德興村黨支部書記江雷說。

辽宁省西丰县:一村一业振乡村

戶均一頭“發財牛”

“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個頭兒。養了發財牛,啥也不用愁。”德興滿族鄉連雲村螞蟻屯農民趙莊一邊給牛槽裡添草料一邊撫摸著小牛犢自言自語道。

在螞蟻屯,談起養牛給生活帶來的改變農民趙莊深有感觸。四年前,趙莊一家三口跟父母、兄弟一家人住在三間土房子裡,在貧困戶危房改造政策的扶持下趙莊蓋了五間新房,欠下了8萬元的外債。2017年,為了幫助趙莊早日還清外債,村主任趙懷寶擔保給趙莊申請了10萬元扶貧貸款。趙莊用貸款買了8頭母牛,建成了簡易牛舍,因為養得精心,趙莊家的牛個個膘肥體壯。去年,8頭母牛陸續生小牛,正趕著牛市的好行情,趙莊賣小牛就還清了外債。這不,上個月趙莊家的母牛又生了兩個小牛,買主上趕著給5000塊一頭買走。在連雲村,像趙莊一樣通過養牛致富的農戶有80多戶,全村黃牛飼養量520多頭,養牛20頭以上的農戶15戶,實現了農民戶均一頭牛。

近年來,德興鄉連雲村大力扶持農民發展養牛產業,村委會積極聯繫農信社幫助農戶申請養殖業惠農貸款,先後幫助30戶農民爭取產業貸款210多萬元;村兩委班子帶著養牛戶遠赴內蒙古、吉林、河北引進了黃牛新品種,每年利用農閒季節舉辦養殖技術培訓班,邀請縣裡的畜牧專家到村裡傳授黃牛飼養和飼料改良的新技術,扶持養牛大戶擴大規模,通過養牛大戶示範帶動貧困戶發展庭院養牛,配合鄉動監所的防疫員走進養牛戶家裡開展疫病防治……連雲村的養牛戶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養牛戶的效益似芝麻開花節節高。

2018年8月,德興鄉政府向連雲村投入產業扶持資金50萬元,建成黃牛規模化養殖場,新建高標準牛舍兩棟,完善了配套設施,黃牛存欄可達120頭。同時,成立了連雲村黃牛養殖合作社,吸收10個建檔立卡戶享受經營分紅,引導農戶以資金、土地、黃牛參股入社,通過合作社代養、農戶認養、大戶參股等模式不斷擴大黃牛養殖規模,通過品種選育、飼料改良、統一防疫、統一銷售的模式,不斷提高養牛產業的經濟效益,激勵著全村農民趕著黃牛奔小康。

辽宁省西丰县:一村一业振乡村

果香引來“八方客”

近日,筆者來到德興滿族鄉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葡萄種植小區,遠遠地看到150多棟葡萄大棚齊刷刷地排列在公路的兩旁。葡萄種植大戶陳廷國正在給葡萄掐尖、打杈,一串串嫩綠的葡萄穗向著陽光伸展著,三位農民工正在綠油油的葡萄架下忙著澆水。“今年,我們的葡萄升溫早,大約能提前10天上市,一斤葡萄最少能賣到12元。雖然,離摘果還有2個多月時間,但是瀋陽、長春、哈爾濱的水果客戶早就打來電話預訂了。” 陳廷國一邊摘去多餘的葡萄枝杈一邊說。

1998年,德興滿族鄉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了佔地1000畝的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建成日光溫室和果菜冷棚200棟,扶持當地農民發展西甜瓜、葡萄、油桃等綠色食品產業,同時,帶動當地農業觀光采摘和休閒旅遊產業發展。獨具慧眼的陳廷國一下子承包了10個日光溫室,帶著大家一起種植葡萄和油桃。陳廷國不斷學習果樹種植新技術,引進葡萄新品種,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實踐,果農每棚茉莉香葡萄的產量達到了4000多斤,價格賣到了15元。前年,陳廷國從遼南引進了葡萄一年兩熟種植技術,這讓種葡萄農戶的效益提高了一半兒。

在縣鄉農業部門的扶持下,兩個水果大戶分別牽頭成立了旺德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欣玉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為果農提供優質果苗、免費技術指導、申請品牌商標、統一銷售渠道,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水果種植的產業當中。目前,德興滿族鄉建成棚室水果種植小區2個,發展葡萄大棚154個,油桃大棚126個,甜瓜大棚40個,德興油桃、旺德葡萄、艾清河甜瓜、雙榆蘋果走出深山溝成為東北三省大中城市水果市場的“新寵”,隨著鄉村旅遊的興起,德興滿族鄉也成為廣大遊客農業觀光和休閒旅遊的必到之地。2018年,德興滿族鄉水果和旅遊產業收入達1000多萬元。

經過幾年的發展,德興滿族鄉德興、連雲、施德、隆化、房身、普濟、雙榆七個村分別建起了葡萄、油桃、黃瓜、西紅柿、山野菜、西甜瓜、蘋果、水稻等綠色農產品基地,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農民的收入不斷提高,“村村建合作社、屯屯有基地、戶戶搞產業、人人當股東”的發展氛圍日益濃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