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是怎样的一个人?

神經病LY_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独领风骚,名垂千古,遗臭万年皆是后人论说。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位人物,曾经很多人是对他一边倒的抨击,说他是“窃国大盗”,说他“独夫民贼”。他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是何许人也?

袁世凯出生于1859年,于1916年离世。在百度百科上被评价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及北洋军阀的领袖人物。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是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得“袁项城”称号。

袁世凯一生中妻妾成群,子女众多,可谓算得是家大业大枝繁叶茂了。

据史料记载,袁共有17个儿子、15个女儿。他的儿子们又为其添了22个孙子及25个孙女,儿孙总和达79人。

他的子女中,最有权的为长子袁克定,最有才的为袁克文,最有钱的为袁克恒。

孙子辈中数袁家骝最有出息的。袁家骝是华裔美国物理学家,在物理科技领域,造诣很深,他曾两获美国科技大奖。

那么袁世凯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巅峰,最后又被后世人所抨击呢?请跟着有书君一起探索吧。

起始阶段:袁世凯发迹于朝鲜,在朝鲜锻炼自己用兵练兵能力,为后来归国训练新军做好充分准备。

袁世凯出身于河南项城的一个大家族。在他出生的那天,他的叔祖袁甲三恰好寄家书到家,言与捻军作战得胜。

因此这个新生的婴儿被父亲取名为“凯”,按照家族字辈“保世克家、企文绍武”的排行,命名“世凯”。

袁世凯从小爱好兵法,立志学“万人敌”。他经常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他常搜罗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 ,他还写下“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寥寥数字,就足以充分体现了其雄心及野心。

为博一功名,他两度参与科举考试又两度名落孙山。

他一怒之下把诗文付之一炬,忿然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王妃闵妃一党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

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的作战作风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

吴长庆在给朝廷的呈报中赞扬袁世凯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

23岁的袁世凯则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其练兵的先河。

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虽用了一些或过激或粗暴的手段,但不可否认,这也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渗透。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的7月19日,袁世凯密逃回国。于8月6日奉旨前往辽东前线,协助周馥转运粮械、收集溃卒等事宜。

在前线的期间,袁亲眼目睹了甲午战争中清军兵败如山倒的惨状,于是他萌生用西法练兵的想法。

因其在朝鲜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再加上他大力主张练兵,由此开始了小站练兵的新阶段。

1902年,袁世凯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

成熟阶段:袁世凯于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在甲午战争之后,全国掀起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浪潮,袁世凯亦是其中一员。

他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改革纲领,其内容为储才九条、理财九条、练兵十二条、交涉四条,充分体现出袁世凯的改革思想。

袁世凯的改革思想中,他尤其重视练兵。袁世凯积极为维新变法奔走,加入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强学会,与康梁等维新派来往甚密。

这也使维新派将他引以为同道中人,导致后来的戊戌告密事件给维新派致命一击。

革命党人也认为袁世凯是能领导中国的政治领袖。据当时形势,袁世凯无疑将当选民国首任总统。

但这样的结果同盟会不愿接受的,因此12月29日,同盟会连夜赴南京召集代表开会,提出成立政府,并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后是选孙文担任。

袁世凯认为,如果清帝退位后各国不能及时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又不能统一中国,中国便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无法维持秩序,对付外人。

为了结束南北对立,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

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

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这大大削减袁世凯的权力,但袁坚持于3月10日在北京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

巅峰阶段:袁世凯于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在东亚地区因欧战爆发而陷入国际权力真空之际,面对日本一国独强的形式下,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

袁世凯竭力维护国家利益,北洋政府对于抵抗日方《二十一条》要求,尽最大之努力,并争回了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没有让日本把中国变成第二个印度。

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处理已使中国利益最大化,胡适称《二十一条》的谈判是弱国外交的胜利。

胡适曾评价说:“吾国此次对日交涉,可谓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挠,能柔也能刚,此乃历来外交史所未见”。

袁世凯称帝,推行君主立宪制,帝号“洪宪”。1915年12月,在国会、高校、民众请愿团、筹安会和各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准备建立君主立宪制。

袁世凯多次揖让,最终接受皇帝之尊号,准备成立中华帝国,打算1916年为洪宪元年,行君主立宪政体,把总统府改为新华宫,并拟定《新皇室规范》。

新皇室规范包括:亲王、郡王可以为海陆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并担任重要政治官员;永废太监制度。

永废宫女采选制度;永废各方进呈贡品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

从他的这些规范中还是能看出他的思想,他已深知旧制度不适合当今形式,唯有变革体制。

但其此举还是遭到各方势力的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

没落阶段:袁世凯于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葬于河南安阳。

12月25日,表面支持帝制的蔡锷和唐继尧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

贵州、广西相继响应,3月份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洋势力,压制南方起义力量,但未成功。

5月下旬袁世凯忧愤成疾,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市。

直至袁世凯对内宣布取消帝制帝号都未正式登基,年号洪宪仅在内部流传,对外仍称民国,故袁世凯还是民国大总统,滇军坚持要袁世凯下台。

袁世凯发迹于朝鲜,发达于国内。纵观其一生发展历程,他无愧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称呼“一世怪杰”。

但他违背了当时中国的发展国情,执意称帝,故而亡。李大钊先生遂说他“以附和民意而再起者,卒以伪造民意而亡”。

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

20世纪80年代前的大陆史学界几乎对袁世凯全盘否定,论定袁世凯为“专制暴君”、“卖国贼”、“大地主大买办阶级代表人物”等。

改革开放后,世人对袁世凯的评价不再为全盘否定,而是趋于多元化。

首先在于对其主要污点如戊戌告密、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刺杀宋教仁、签订二十一条等事实真相进行澄清。

其次肯定其在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的积极作用,及他维护国家主权所作的贡献,最后发展为对其肯定评价。

斯人已逝,是是非非不过后人论说。愿每一位朋友都以史为鉴,能有所获。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博物馆


对袁世凯的评价可分为两个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基本上是全盘否定,以后,逐渐趁于多元化,近来,正面评价多了起来。

究竟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呢?我想主要还是政治原因,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发动的二次革命,武力讨伐的就是袁世凯,后来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打击的也是袁世凯去世后遗留下的北洋军阀,所以对袁世凯均持否定态度。八十年代后,随着历史渐渐远去,政治因素己不是第一要素了,人们开始对袁世凯有了客观和公正评价。


袁世凯最大的功绩就是推翻了清王朝,不管是逼迫也好,利诱也罢,总算兵不血刃地结束了满清268年的封建统治,从而也宣告了中国长达2000年封建帝制的结束,如果没有袁世凯的顺应潮流,南方革命军要想在短时间內完成推翻清王朝的任务,基本是不可能的。第二大功绩就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当时革命的口号和目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假使真的是靠武力推翻清朝,建立了民国,那中国也将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恐怕新疆、内蒙、西藏、甚至东北都将分离出去,之所以有了和平方式的禅让,又有原本就是清王朝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出任总统,才团结了各族上层人物,有了“五族共治”的局面,维护了版图的完整。


其它方面就更多了,比如力主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堂,创建军事学校,创立中国近代化的军队,创建近代司法体系,发起和筹建京张铁路,创办和改革邮政,无线电报,招商轮船局,创办中国第一个电灯厂、第一个自来水厂、第一辆电车等等数不胜数,从这些完全可以看出,他绝不是一个守旧派,而是思想开明之人。

袁世凯在民国统治时期,政治上也采取宽松政策,言论、出版、结社都比较自由,这比后来的蒋介石对待文人要宽容的多。

我们对袁世凯主要污点的指责,主要集中在“戊戌告密”,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刺杀宋教仁,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等方面,如何仔细研究历史会发现,有的与事实并不相符合,有的也不能盖棺定论,比方“宋教仁被刺案”,没有确凿证据能证明是袁世凯指使干的,比如“二十一条”,我们经常说袁和日本人签了《二十一条》卖国条款,其实最后在1915年5月25日签的是《中日民四条约》,与《二十一条》比起来损失己尽可能地降到了最低程度,在强敌面前,有的事也是没有办法的,这一点对于现今的人一定要理解,我想只要不是为个人和小集团谋私利,我们该原谅还是应该原谅的,谁让当时国力不如人呢?

袁世凯最大的诟病就是称帝,搞复辟,这似乎是无论如何不能原谅的,但最近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的学者指出,袁世凯主要想推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他的帝号是“洪宪”,就是弘扬宪法之意,他可能是看到日本和德国那么强大,也想仿效他们的君主立宪制,他本人也曾是晚清的立宪派领袖,他是在找寻一条强国之路。

袁世凯本质上是个擅长权术的旧派人物,但他也有新思维、新举措,同时也是个爱国者和民族主义者,他对中国的近代化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这一点无论如何是抹杀不了的。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总统后,立即向辛亥革命党人进行反攻,着手建立专制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封建帝制。

(袁世凯)

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广大农村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豪绅的统治依然如故,建立在这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只是换了一块招牌,被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

由效忠清王朝的官僚政客,摇身一变成了国民显要。他们匍匐在袁世凯面前,支持袁世凯摘专制,复辟帝制。他们是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社会基础之一。

袁世凯是一个双手沾满人民鲜血,受到中外反动派赏识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复辟当皇帝)

袁世凯心里充满着强烈的权势欲望和封建帝王思想,幻想朝一日黄袍加身,传子传孙“万世一统”的世袭统治。

为实现自己的野心,竭力纠结死党,拼凑反革命班底。积极扩军,建立“模范团”。北洋军和“模范团”成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御林军"。

袁世凯进行反攻,集权专制,通过窃取民国的合法地位,充分利用所篡夺的国家权利,打着孙中山提出的“统一”的旗号,高喊“统一军令”、“统一政令”、“统一政权”、“统一国家”。”暗地里却挥舞起杀人屠刀。

袁世凯反杀2000多名辛亥革命党人!

(辛亥革命)

1912年8月15日,袁世凯无中生有,以“勾结土匪、破坏共和, 图谋不轨”的罪名,枪杀了参加武昌起义的革命党人、湖北省军务司副司长张振武、湖北将校团长方维。

1912年至1913年,在湖北,袁世凯及其爪牙血淋淋地残杀了2000多位参加辛亥革命的革命党人和革命将士。

袁世凯表弟,河南督军张镇芳,两年间,滥杀成干上万的群众和革命党人。袁世凯一系列反杀革命党人的行为,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与反抗。

孙中山等少数人,认清了袁世凯反动面目后,就坚持武装反对袁世凯。

而以宋教仁、黄兴等为代表的多数人则不同意,他们认为“革命已经完成了”。

(国民党实际掌权人宋教仁)

临时政府北迁后,黄兴本任“南京留守府”,统帅南方部分军队。

1912年6月,黄兴屈服于袁世凯的军事压力和政治诱惑, 自请撤销南京留守府,解散南方军队,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仅有一点权力也拱手让出去了。

8月,黄兴和同盟会的实际负责人宋教仁,未经孙中山同意,顾同盟会内部的一些人的激烈反对,在“新旧势力合作”、“朝野合作”的口号下,把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几个小党合作改组为国民党。名义上孙中山担任理事长,但实权操纵在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手中。

9月,黄兴到北京后,到处拉拢官僚加入国民党,劝袁世凯加入国民党并担任首领。(袁未加入)。

清政府被推翻后,宋教仁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他幻想用《临时约法》和国会来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幻想争取议会中的多数来组织“责任内阁”,实现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孙中山先生)

不料,袁世凯竟然暗地里收买了共和、统一、民主党三个小党,合并成“进步党”,专门和宋教仁的国民党对抗。

不久,国民党实权者宋教仁被暗杀,袁世凯是当时最大的嫌疑犯。宋教仁死后,袁世凯又秘密下动员令和大借外债,决心以武力消灭革命党武装力量。

搞史人一句话总结:袁世凯是破坏当时国家统一、破坏资产阶级革命之人。

文|图:搞史人


搞史人




1916年6月6日,声名显赫的袁世凯离开了人世,享年57岁。

袁世凯不是突然死去,而是患病离世。这个病很难治,因为它的名字叫“尿毒症”。

但这个病的恶化是和他去世前发生的一个事情有关系,什么事情呢?就是他逆潮流而动,开历史的倒车,复辟当了皇帝。于是属于他的灾难就来了。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袁世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袁世凯的早年经历



袁世凯(1859-1916)出生在河南一个官宦人家,妥妥的大户出身。

年轻的袁世凯读书不行,但打仗很厉害,在跟随他叔叔吴长庆(袁父的结拜兄弟)平定朝鲜内乱时扬名立万,后来成了驻朝鲜的一名高官。

甲午战争后,袁世凯离开了朝鲜,不久后,经朝廷批准在天津小站练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在这里,袁世凯成就了自己的团队和势力,这一派的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北洋派”。

袁世凯和他的北洋派在清末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当时所有人为之侧目。

袁世凯达到权利的顶端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摇摇欲坠,年底时成立了民国,孙中山成为了临时大总统。

此时实力最强的袁世凯,手中还有一支军马,还控制了不少能挣钱的“企业”。如果袁世凯不能完全支持,孙中山这个临时总统不好当。

于是,孙中山和袁世凯开始谈判。经过几轮谈判后,孙中山同意让出总统之位,条件是袁世凯让大清宣统帝退位。

这事对于袁世凯来说不太难,于是,在袁世凯的软硬兼施下,最后一任皇帝宣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袁世凯成为了民国正式的总统,由此达到了自己权利的顶端。

袁世凯复辟,留下万千悔恨



虽然袁世凯上了总统之位,但这个总统确实不好当,手中权利非常有限,而且让了位的孙中山又在日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准备再次向他冲击。

当了大总统的袁世凯,开始思考这个体制是否适应当时的情况。在这期间,有些人鼓吹“君主立宪制”的优点,特别是袁世凯身边的杨度更是大赞君主立宪制的好处,并写了《君宪救国论》呈递给了袁世凯。

袁世凯心动了,因为操作好了,那是能让祖坟冒青烟的事情,能让自己的后代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但,就算如此,开始时,袁世凯还是保持着矜持和克制,但非常重用杨度说明了袁世凯的倾向性。

1915年年底,袁世凯还是没有能挡住诱惑,在各方“君主立宪”的支持者帮助下,于12月宣布成为“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这是开历史的倒车啊!这哪行啊!全国一下子炸锅了,上到官员武将,下到贩夫走卒,统统开始反袁,袁世凯的脑袋有些大了。

脑袋更大的是,以前北洋那帮小兄弟大多也并不支持他,连袁世凯最器重的北洋三杰也没有和袁世凯站在一起,冯国璋甚至直接就表达了反对之意。

随着蔡锷将军等发起的起义开始,全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袁反帝制的护国运动,声浪越来越高,袁世凯压力非常之大,就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忧愤成疾,病倒了,同时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

当了83天的皇帝,以这种方式结束,袁世凯充满着各种无奈。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为尿毒症加重,病逝离开了人间,享年57岁。

袁世凯其实算是一个务实的人,但复辟举动成了他人生的最大败笔,不仅留下了“窃国大盗”的恶名,也因各种压力让他早早走了阎王殿,确实可惜。


蓝风破晓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汉族,字慰亭,号容庵,河南省项城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死,归葬于河南安阳,享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市。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县张营一个官宦大家族。曾祖父袁耀东是庠生,生子四人,袁树三是廪贡生,曾署陈留县训导兼教谕;袁甲三是进士,官至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凤三是庠生,曾任禹县教谕;袁重三是生员。袁树三有子二人,长子袁保中是附贡生;次子袁保庆是举人,官至盐法道。

但是袁世凯是庶出,也就是小老婆生的,在家里地位比正室生的要低,免不了多受些委屈。因叔叔袁保庆无嗣,小老婆生的袁世凯被过继给了叔叔,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因为这个叔叔无论从官职、学识还是结交的朋友,都比他亲生父亲牛。袁世凯虽算不上学渣,但却是考渣。他的书法几乎到达到专家水准,而科举考试却是逢考必挂。考不上大学就只能自谋出路了,他选择去当兵。翌年他便投靠了庆军吴长庆。

袁世凯在军中很是机灵,办事能力很强懂得随机应变,是机灵分子,因为朝鲜政变,无意中跟随庆军去了朝鲜,开始了在朝12年的驻外生涯,后又被李鸿章委派护送大院君李是应回朝,他的个人才能在朝鲜得到了充分展示,并由此扬名天下。

甲午战争后,被李鸿章举荐到小站编练新军,掌握了一支70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他打造的,是一支真正近代化的军队,有炮兵、骑兵、工兵,还设立了专门的执法处、参谋处、粮饷处、军械处、转运局、军医局。除了军队,袁在:

政治上,推动地方自治,改革吏治,倡导立宪

金融上,整顿金融秩序、开设银行

工业上,修铁路,各种工厂,电话局、开办各种矿场

治安上,建立了现代警察体系,令中国军警分离

教育上,举办新式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包括举办今日的天津大学。

袁世凯于1912年3月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6年6月病死,在位4年零3个月。袁世凯执政期间,由于政局比较稳定,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国经济有了比较大的发展,被誉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袁世凯统治下,辛亥革命爆发后一度出现的权力“真空”及国家政治的无序状态结束了。中国出现了短暂的统一,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直到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才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

因此我们不能过高地评价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同样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袁世凯称帝的危害性,而是把袁世凯称帝看作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国路途中必然会发生的一个历史事件。此外,也不能因为袁世凯称帝,就对袁氏全盘否定,应该说袁世凯也做了不少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事情。所以,袁的复辟,既是袁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悲剧。

1916年3月份袁世凯被迫宣布退位,恢复“中华民国”年号,1916年5月下旬袁世凯忧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

有人因其兴办实业、倡导变法、提议废除科举制度、逼迫清帝退位等活动,誉之为“改革派人物中的第一人”、“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也有人因其戊戌告密、镇压革命、复辟帝制、出卖国权而斥之为背信弃义、寡廉鲜耻的“叛徒”、“窃国大盗”、“卖国贼”。

在小编看来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不顾社会历史发展要求,违背人民意志而倒行逆施的做法,如今背负的骂名也证明了当时这个决定是多么愚蠢。但是任何历史人物都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看,我们不能否认复辟帝制对于前进中的历史来说是一种倒退,但是同样我们也不能否认袁世凯的悲剧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局限。袁世凯称帝只不过扮演了一场闹剧。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发生分裂,兵连祸结,国无宁日,这难道不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吗?


笔墨诗书


近代中国可谓群魔乱舞,你方唱罢我登台,大家轮着来,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得从袁世凯死后开始算起,除地方军阀外,北洋军阀再次分裂内讧。袁世凯去世,其身后评价长期处于负面,很多人发表了对他的厌恶及反对,溢于言表。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称袁世凯为“独裁民夫”,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给袁世凯“东方式之怪魔的人物”、“国中极恶之极恶”、“最糟糕之统治者”等称呼,《袁氏盗国记》、《大盗窃国记》和《窃国大盗袁世凯》等书大行于世。

袁世凯真的是这样的人吗?这么多史学家,这么多年都未得出一个大家认同的看法,笔者在这里三两句也说不清,就从袁世凯吃的午饭说起,来剖析袁世凯本人的其中一面。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提倡节俭反奢,就以身作则,和其他官员一起吃午饭。

其实也不算一起吃,就是袁世凯当着其他军政官员面前吃午饭。很简单的午饭,最差的中产之家都可以顿顿吃:小米粥就咸菜干,外加一条红烧鲫鱼。如此清淡简单,节俭便宜。官员们看着大总统一顿饭如此节俭,纷纷赞扬不已,竖起了大拇指,表示要向大总统学习。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袁世凯真就这么节俭吗?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会重复,会重复。此话用在此是再合适不过的。因为数百年前,有人对明朝嘉靖皇帝的节俭生活提出质疑。嘉靖皇帝称自己生活俭朴,自觉远超许多帝皇。

其实修仙的嘉靖皇帝如此说,并非真俭朴,不过想告诉群臣,想弄钱注意别打我身上,我很穷的。清朝嘉庆打个补丁需要5两银子,因而嘉靖要修的一个300万的宫殿,实际需花多少,恐怕远不是300万,而是个天文数字。因而嘉靖帝不过是作秀。

同理可得,大总统的袁世凯如此,也是有着自己的目的,同样在作秀给官员给天下人看。听听总统府随从是怎样说袁世凯吃的饭就行了。总统府随从说:“大总统的午饭大有讲究,小米粥用的小米是专人一粒一粒挑的,皆是西北上等小米;咸菜是用东北山林中的上等人参及大补的鹿茸腌制;红烧鲫鱼用的鲫鱼是的洪河鲫鱼,用火车运送而来,中途为了防止鱼不新鲜不好吃了,还用了猪油保鲜。”实际操作看似很难,但对一个大总统大军阀而言,要做到还是很简单的。

你现在再看看,这顿作秀的午饭,哪里简单便宜了。直至今日,袁世凯风评还如此之差,不是没有原因。

参考文献:《大明王朝1566》《窃国大盗袁世凯》


今人说古


提到近代史上的洗白和翻案,一个是李鸿章,一个就是袁世凯了。正方朋友认为袁世凯是“制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不流血的使革命成功和他培养的一系列北洋系列成为日后的国之栋梁。反方的朋友认为袁世凯是窃国大盗,卖国元勋。最被世人诟病的便是“洪宪称帝”。

其实袁世凯的一生颇具有传奇色彩,也干过许多利国利民的事,他的好小编就不多说了。

但是他必须为民国前三十年的动乱和混乱负责。

袁世凯一就任临时大总统便扭曲共和制度。在中华民国首届内阁中,外交,内政,陆军和海军四个最有权利的总长全由其亲信担任,他的胡作非为使他死后权利充满了不确定性。

像他前后时代的许多独裁者一样,袁狂妄自大,以致不知适可而止。尽管在共和国初年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既帝制不可复辟。他对共和的背叛及对帝位的无耻争取,超过了国人可以容忍的限度,这对批评他的人来说是如此;对他的追随者来说,也是如此。

在评价袁世凯的一生时,梁启超认为袁世凯未能区分人与动物的不同,以为金钱可以购买一切,武力可以恐吓一切。

袁世凯对宪法的嘲弄,对议会的非法操纵,施用贿赂,威胁,谋杀和监禁的手段,无可挽回的侮辱了公众的人格和道德,也为此后数十年的法律失调和社会无序,留下隐患。

由于他的强权,使的他死后产生了离心力,令国家陷入杂乱无章的状态。他的后继者为了权利和自我扩张而相互攻战,毫无理智,逻辑可言,不仅民不聊生还浪费了大量资源和时间,造成了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你不要乱讲


刚写了一篇文章,历史上的今天,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那就全文发这:

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商谈,南方革命党答应袁世凯,只要能让清帝退位,就由袁世凯担任总统。得到孙中山的保证以后,加紧欺骗隆裕太后同意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大清政府颁发清帝逊位诏书,近三百多年的大清江山就这样结束了。

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

其后就是开始走过场,由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这样他当临时大总统就算合乎形式了。

历史上的今天,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当时袁世凯还有打算马上想当皇帝,而是考虑自己派头,不穿龙袍,也穿上神气点的衣服。但文职总统,各共和国是没有制服的,于是他就考虑军服,要体现自己身份,而且要全国最高级,那就是全国的大元帅。

他召集了所有北京最好的裁缝,要求给他制作一套大元帅制服。但那时候的裁缝哪里知道现代的大元帅制服什么样,就跟袁世凯说,总得给我们个样子呀。

这袁世凯一想也是,但他自己也不知道大元帅制服什么样?

袁世凯能当上总统,那鬼点子肯定也是特别的多。他想到了载涛,载涛出访西方八国考察陆军,对军事比较在行,而且回国也管军事。在袁世凯逼隆裕太后退位的时候,一些贵族组织宗社党,载涛也没参加,估计拉拢拉拢载涛,他应该比较好说话。就派人去求载涛给图纸。

载涛跟醇亲王等近似,是比较低调而且不喜欢过问政治的人,虽没有参加宗社党,对于清帝是否退位,抱着放任态度。但时候袁世凯拉拢他,他也不能留骂名呀。于是载涛推脱说,自己只是军咨大臣,那宣统皇帝才是大元帅呀,您还是去找宣统爷去要。

袁世凯知道这是推脱,宣统爷那么小,哪里有什么大元帅军服。于是袁世凯就闭门造车,根据经常跟西方军人接触,自己画了一个大元首军服的样子。

这袁世凯要大张旗鼓的当大总统,要求普民同勒。想到大清重大庆祝的时候会大赦,于是袁世凯也发了特赦令。

要实行共和制,有总统还要有总理,这总理要跟南方革命党有点关系,这就可以安抚南方革命党。

袁世凯于是想到由唐绍仪为总理,唐绍仪跟袁世凯的关系非常铁,袁世凯在朝鲜工作时,唐绍仪就是他的副手。

甚至有人猜想,唐绍仪是袁世凯的亲信,就是袁世凯派唐绍仪加入了同盟会,打入南方革命党内部。唐绍仪这人非常有才,而且会很人相处,跟孙中山的关系也不错,所以由唐绍仪担任总理,是非常好下选择。

但当时这些人都忘了。晚清也已经开始宪政改革,不能马上改变中国的一切,换个名字叫共和,不能光靠一个名字就改变一切。而且南方闹过独立,对中央政府就是威胁,现在袁世凯当政,也很难改变这些。所以后来发展的局势也是,袁世凯活着,南方就闹几次独立。他死后。连北洋军阀都开始分裂,中国更陷入内乱之中。


满族文化网


袁世凯是晚清民初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人物。如果他早死几年,可能就是缔造民国的英雄。但是尊孔复辟,妄自行帝制,让自己陷入了危机与漩涡,被骂为窃国大盗。

其实,作为一个实力派,对朝局举足轻重的人物,袁世凯一开始就是双面打牌。在当时,晚清已经失去了民意基础,改朝换代不可避免。


1.袁世凯“应诏即起”,对付起义

武昌起义后,面对清廷重新起用的诏书,袁世凯并没有推诿,而是“应诏即起”,表示“制胜不敢诩操胜券,但有报国一日,断不至有北犯之虑”,“余不能为革命党!余子孙亦不愿其为革命党”。

随后展开了一系列筹划和布局。首先等待清廷赋予其前线便宜行事大权,然后调集得力干将和筹措饷银,维系军心,再者重新起用唐绍仪,以打开外交局面。 2.从“剿灭革命”到“妥协辅之以武力”的转变

为了剿灭革命,袁世凯调兵遣将,费尽心机,然而随着对革命党人认识不断深化,袁世凯倾向由主要运用军事手段剿灭革命,转而主要以政治方式解决南北问题。

袁世凯曾说“此次鄂变,事虽仓猝,蓄谋已久,厂、库、局、所,悉为占踞,粮足器利,人多精练,自与寻常匪徒啸聚乌合者,迥不相侔”,况且汉口、汉阳大胜后,革命党仍然顽强抵抗,贸然攻取武昌,即便也胜,难免革命党人转移他省继续活动。

再者自己兵单饷绌“前敌稍挫,军气不振,兵心亦多不固,……较筹备尤为紧要”。加之国际上西方列强尽管表面上“严守中立”,实际则渴望南北和平解决,和诸多部下的劝告,袁世凯对待革命党人只能“妥协辅之以武力”。3. 到底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

在袁世凯看来,中国更适合君主立宪政体,曾说“以限制君权之君主立宪政体,与国民欲取以尝试,不论是否合宜之他种政体比较,则君主立宪实为经常之计。”然而对待革命党人“妥协辅之以武力”的态度也意味着在国家政体上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突破的底线。

在南北和谈的过程中,袁氏叮嘱唐绍仪坚持以君主立宪政体为底线,但和谈很难进展下去,结果唐绍仪有附从共和之意。

尽管袁氏撤销了其代表的职权,革命党人也并未因此而软化,仍是坚持民主共和。此时民主共和已形成一股很强的社会潮流,是袁世凯很难再坚持下去的。

当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后来拥护袁世凯有功而成为国务总理的熊希龄劝袁清室已失君主之资格,指出“武昌起义后满室最信任的亲贵,首先提取大清银行存款,市面因而动摇,满室对于亲贵官吏尚不能得其信用,更何信用于今日之一般人民”。那些驻美、驻英、驻俄、驻德钦使、驻日本钦使等联衔奏请皇帝法尧舜逊位,建设共和民国,表示“过一周尚无确答即全体辞职”情词极切。

甚至,有“南岑北袁”之称的晚清重臣岑春煊、实业家张謇等也都劝袁顺应时势,赞同共和,不要与人们的期望相悖离。

此时我们很难判断出袁世凯赞同民主共和的主观意愿,也无意为袁世凯翻案,但它终究顺应了历史潮流,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之后袁世凯一系列行径,只能说是天怒人怨,使得自己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了。


秦右史


袁世凯简单的来说就是一生都在追求权力,最后却倒在了权力之上的人,有人说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枭雄,有人说他是为了追求权力不择手段的疯子,他的角色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缺少的,威逼利诱清朝统治者把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推向了军阀割据境地。

他是一个出色的将领,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国王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袁跟随吴长庆部队东渡朝鲜平乱,袁带领一支清军部队甩头冲锋,平息战乱,在吴长庆对朝廷的汇报中得到了褒奖,并驻守朝鲜帮助朝鲜训练新军,得到了朝鲜人的一致好评,1884年日军趁机朝鲜内部政乱时机,出兵朝鲜,妄图把控朝鲜政局,在袁的帮助下,顺利击溃了侵略的日军,消息传回国内,引起李鸿章的重视认为其年轻有为,封年仅26岁的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左右朝鲜政局,俨然朝鲜的太上皇,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期,袁看到了局势的严峻,便化妆平民逃回国内,这也说明袁有着不一般的察觉能力和敏锐性。

袁能够看清当时的局势,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兵败如山倒,袁意识到中国的士兵的素质、武器装备、战斗理念与西方各国相差甚远,于是向光绪帝提出训练新兵的主张,得到光绪帝的同意后同年被派往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1898年在告密“维新变法”后得到了朝廷的信任,在李鸿章趋势后便提拔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来用手中的兵权对孝庄太后施压,逼迫清帝退位,到后来胁迫孙中山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及到“登基”丑闻,无一不说明袁在不断地准求这权利,最终却败给了历史也败给了自己的野心和权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