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首咏梅的诗词让你难以忘怀?

美少女清幽


“世人作梅,下笔便俗”,这是李清照的论断,事实证明,这个论断并不苛刻。咏梅诗虽然多,但写出新意,写出情操,写出心境的不外乎那几首。


王安石《梅》“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巧致情思,淹然如许,堪称绝妙之句。

林和靖《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连用两次双声,把梅花的神态勾勒得千般含蓄,万种清幽。

陆放翁《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把梅花的孤洁和人的执念贴合在一起,梅花与我两相似,我与梅花更相同。

李清照《孤雁儿》“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直接别出新意,把梅花和自己的性情和当时的幸福感扣在一起,让人眼前一亮。

辛弃疾《瑞鹤仙》“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失落伤怀,人梅合一,把那种孤独和清冷的感觉和心事融为一体。

其余咏梅诗词,皆是下笔便俗,只能随便挑一些有些小资风格的来博眼球凑数了,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耒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谢枋得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何逊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周美成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崔道融

一朵江梅春带雪。——赵鼎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范成大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蒋捷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黄山谷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

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陆放翁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张道洽

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李邴


亦有所思


毛泽东主席的卜算子.咏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附:陆游原词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毛主席写这首诗时的形势是,正是帝国主义及其帮凶联合反华最疯狂嚣张的时候,"已是悬崖百丈冰",毛主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了这首词来鼓励大家,要我们坚强勇敢,成为不惧严寒冰雪的梅花。

陆游词说"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在冷落驿外断桥边,梅花孤寂开着,无人过问。看来她是被人遗失而又渴望着人们去重视她的。可是一直没有人去理会她,所以接下去说:"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日暮自伤,更兼雨骤风狂,这种情况如何受得了啊?读到这里,我们只有感到梅花的不幸,同情她的听人摆布。而毛主席的词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风雨没有什么可愁,它把春送走了,隔几个季节飞雪又会把春迎接回来,冰天雪地中,在冻结百丈冰柱的悬崖上,梅花俏丽地开着。这是说梅花既然不怕百丈冰雪,就更不用愁什么风雨了。梅花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坚贞气节。这里的梅花是比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陆游词的下阙说:"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与毛主席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无意"是由于畏惧嫉妒,"不争"则并非有所顾忌,而是由于"不屑"。陆游的梅花与群芳对立,"无意争春"是忍让,态度是消沉的。毛主席笔下的梅花则是报春唤醒群芬,是积极的。正因为这样,结尾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更显得截然不同。陆游词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歌颂梅花的坚贞不变,写出的只是一个孤芳自赏的失败者的形象。而毛主席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则写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的形象。梅花是群芳的前辈,毫无独占春光的意思,她要引导百花齐放,那时和大家一起享受春天的快乐。

毛主席的词,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战斗精神,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高度统一的名篇。



夕阳红155908541


词,卜算子(咏梅)

峭壁断崖边,

傲骨云中笑。

白雪寒霜蕊正香,

容比骄阳俏。

玉洁素娥姿,

冰质倾城貌。

万朵花开遍野时,

春已随风到。

诗,岁月洪流(七绝)

夕阳残照染江山,

滚滚波涛逝不还。

冰雪压枝梅更盛,

明朝春意漫人间。

梅(七绝)

缕缕幽香随丽影,

东风舞雪叫寒鸦,

今宵伴月江中醉,

拂晓停舟怅落花。

(卜算子,咏梅为答本题目新鲜出炉,写梅下笔便俗?我哪句俗了?今晚买了酒约偶像问一下她这首俗不俗。)








鉴水渔翁


南宋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诗的大意是: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成泥土,它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人陆游借用梅花来表达自己在逆境中遗世独立,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孤高品格。身在南宋,陆游是不幸的。南宋时期统治阶级昏庸腐朽,致使金人入侵,民不聊生。而当权派为了一己私利,不顾百姓,宁愿求和,偏安一隅,也不愿奋起抗争。陆游作为抗金的主战派,与朝廷多数的主和派意见相左,一生受到排挤、打压、贬谪,其内心苦闷、壮志未酬并非一朝一夕。

从诗歌中我们能读到陆游当时的处境。他到底处于怎样的境况呢?他象梅花一样身处“驿站外、断桥边”。“驿站外、断桥边”喻指与世隔绝、无人问津的绝境。这还不够,他还处于“黄昏”时间,暗喻光明越来越少,而黑暗越来越浓的特殊时期,看不到未来,没有光明。加之这样的夜晚,还不是风和气爽的夜晚,反而是风霜雪剑严相逼的战场。面对这些,陆游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既不跟百花争宠春天,也不与秋菊强夺秋色,喻指诗人安于自身的选择,纵使受苦受难,饱受摧残,被世界排斥在外,也绝不向权贵阿谀献媚、摇尾乞怜。他以遗世独立的精神品格,超然脱俗的思想境界,花开自在,即便是花谢之后凋零成泥,也相信自有清香留于人间。

这首诗,表面咏梅,实则字字血泪,是诗人内心世界与他所处的现实,矛盾不可调和、争锋相对的真实写照。他的顽强,他的抗争,给人力量,催人奋进;他的清冷,他的高洁,给人气度,给人骨格,读来赞叹之余,让人精神一振。


杨晓艳写作


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点进来看一看,我以为我知道几首,却不知大家已经知道很多,令我佩服直至。我就不想再重复了。

梅花盛开于冬天,所以用它来比作不畏艰难困苦的这种精神,写梅花的诗词都表现出它的这种品质。我不是文人墨客,并不能用高雅或清新脱俗的语句来描绘梅花的独特品质。

有一句描写梅花诗却让我折服,这一辈子都指着它过日子。这句诗就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它描写出梅花盛开于寒冬,却能散发梅花的芳香。可谓千古绝句,被世人所传颂。

其实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如果把社会压力比作是严寒,那我们就应该做梅花,不仅能适应生存环境,还能发挥自己的热量。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就会在寒冬中枯萎,更莫说散发出香味来。

所以我们应该像剑一样,只有磨才能成为宝剑。应该像梅花一样,只有在寒冬中才能开出娇艳的花朵。这跟欲成大器者,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是一个道理。


我的故事我们的人生


冬天,水瘦山寒,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只有梅花不畏严寒,迎朔风而开放。

咏梅的句子很多,比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清浅直白的,如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高雅文艺的,有林逋的《山园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怀念家乡的,王维的——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还有陆游的咏梅言志——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我最难以忘怀的,则是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触景伤情,总是让人柔情寸断。

台阶旁的白梅花像阵阵雪花飘落,拂去了,又落了一身。

归雁已回,却没有带回你的音讯,路途遥远,归梦难成。离别的愁恨像春天的芳草,越走越远越是生得繁密。


我尤其喜欢“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这句。

一个人痴痴地立在台阶旁的梅树下发呆,一阵风吹来,洁白的梅花像雪花一般飘飘洒洒而下,落了满头满脸。轻轻地拂去了,一会儿又落了一身。

梅花落尽的时候,春色又深了三分。

悄立梅树下的诗人在想些什么呢?时光已远,只有文字知道。

正是自古多情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人生如梦啊,总有一些惆怅的小情绪如落梅,拂了一身还满吧。


夏途途


如果仅是忘怀来讲,这我还是得说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了,不仅蕴含了很多情怀,而且读起来气势恢宏。既有英雄的气概,又有美女的柔和。个人觉得,将物、事、人深度融合,才是这首词最精华的地方!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该词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写于1961年12月,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梅花在我国的文人笔下,代表了一种崇高的精神与品格。表面意思很明显,梅花的精神与美表达已经到位,寒冰也挡不住它的到来,有多美呢,犹如花丛中的春姑娘在微笑,这是多么唯美的画面。



除此之外,结合当时的实际国情,表达的意思又不止于此。三年的自然灾害,前苏联领导又想挑起战争,对中国多方面施加压力,可谓内忧外困,而当时的中国国力较弱,经受着十分严峻的考验。


之所以会对这首词难以忘怀,与它的写作年代也有关系,由于对当时的情况与环境略有了解,因此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不得不提的就是,陆游那首书咏梅的词,写梅花的精神则更为纯粹。

——END 点赞很容易,评论显真情,关注《没长书》可欣赏更多精美图文内容~

没长书


我和无数朋友一样,每当阅读毛主席他老人家《卜算子.咏梅》词时,总有一股激流在胸间涌动,激动的心绪久久难以平静。

我喜欢这里的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冰凌百丈,唯她独俏。这是何等顽强的精神!

我喜欢这里的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报春不争春。多么可贵的品格!

我喜欢这里的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她冰晶玉洁,她傲雪凌霜,她淡雅俊俏,等待她的不是一花独秀,更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百花盛开,万丛溢彩,绽蕊吐芳。这又是何等的境界与情怀!

在毛主席他老人家笔下的梅,她有铮铮傲骨,有俏立雄姿,更有包容天下、凌寒御雪、引领百花的品格、胸襟和气魄!

毛主席他老人家笔下的梅,正是他老人家和我们伟大的党光辉品格和顽强精神的写照。峥嵘岁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意志如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们披荊沥胆,百折不挠,探索图强;如今,一个强大的中国已经立于世界之林,正以一个泱泱大国的风范同世界人民一道,在强国富民的航道上扬帆远航。


76651703812笑抒心语


<strong>  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经过才知难。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

  此励志诗最经典的一句便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大家好!我叫周忠应,号称作家,詩人,編輯,記者,攝影師,跑步达人,其實是個俗人。歡迎大家与我交流!

  下面,我重点介绍我们岳阳楼公园里的一块奇石:不谢的奇石梅花

  月光轻轻地泄下来,照在一块奇特的石头上,冷冷的石头突然洞开它丰富的表情:一朵梅花悄然绽放。这是一种越过千年的等待,这是承诺一个千年的约定。月光犹如这朵仙梅绽放所释放的音乐,绝妙的曲子尽情地歌唱着自然的鬼釜神工。这是很久以前的某个月夜,一个失魄的书生在洞庭湖边邂逅了这块异石和这首仙曲。"梅花香自苦寒来",何况一块多情的石头都能够等到仙梅的盛开,又何必将自己宝贵的生命交给无情的流水呢,落魄书生心情豁然开朗:他寻到了生存和搏击的理由。于是他便小心翼翼地把这块石头抱回家置于书房,成为一道不谢的风景。

  冷冷的石头似乎是无情的,但是在文人墨客眼中却是多情的种子。不必说女娲补天的故事,不必说曹雪芹的《石头记》,也不必说贾平凹的《丑石》;单从这块仙梅石的传奇中便可一览石头的外冷内暖的情怀。风景是属于大家的,多年后,这位书生将石头献给当时的府衙。那时正是明崇祯年间,岳阳楼正遭受着历史的劫难,空剩一片残砖废瓦。人们为了供奉这块奇石,便建造了一座堂屋,取名为"仙梅堂"。于是奇石便有了它的居身之所。也许,这是奇石的幸运,也是奇石的不幸。说它有幸,是被人所识,将它供养于亭中,使之有了生命和律韵;说它不幸,那就是它以后的命运际遇了。人总是有着多面性,人们在创造美的同时,又嫉妒美摧毁美,随着时间的流逝,仙梅堂不知何时也同岳阳楼一样,遭受到被摧毁的命运,奇石也不知去向。直到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巴陵县知县熊懋奖重建岳阳楼时,四处寻找奇石的下落。有心人天不负,奇石终于在一个农户的火灶前重见天日,然而,此奇石远非彼奇石也,早已缺损不存原状,其石上的纹理已经模糊不清,仙梅凋谢得不再闪耀昔日的光芒。于是熊知县便请奇士仿摹雕了一块仙梅石,写下了碑记,并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亭子,将仙梅堂改为仙梅亭。

  日子一过便是很多很多年,仙梅亭也经受了几次历史的变更。仙梅亭犹如一个养在深闺的少女,怀着她心中那块沉重而又神奇的石头,以一副清丽而又多愁的面孔点缀着寻她而来的人流。她是美丽而又谦逊的,在她心中只有岳阳楼才是最美的花朵,而她自己只是一枚小小的绿叶,永远是岳阳楼的衬托。但她也非常欢迎有缘人经常来 亭子里坐坐,和她一起谈心,一起来诠注心中的奇石。据光绪《巴陵县志》记载:"仙梅石在县西南岳阳楼侧。明崇祯间,岳阳楼毁,土人于湖滨砂碛中得石一方,石上枯梅一干,别无枝叶,共二十四萼,皆自纹理,不假人为,因构亭复之。" 我们于亭怀古,不妨先来读一读明末清初人杨柱朝所写的《仙梅记》:"岳阳楼之擅名,非仅以楼也。湖山形胜,秀甲寰区。自回道人往来于酒家胡,屡显其灵异,而神仙之说,遂与湖山并传。此后千余年,寂无所闻矣。胜国崇祯辛未岁,楼不戒于火。郡守戴公、司李陶公倡议重修。忽于楼之址得石一片,上有画梅一枝,色如绀墨,其枝隆然而起,望之高出于石,宛若人工镂就者;及以手摩之,则润滑如砥,了无痕迹,梅与石无辨也。咸仙梅呼之。因置诸楼之左畔而亭以居焉。今楼虽毁,而石尚存。夫荒唐之说,儒者不道貌岸然,而事之信而可徵者,虽圣人不绝于书。窃尝思之:莫顽于石,而梅之隆然以起者,似有精气乎其中,则顽也而灵矣;莫静于石,而梅之刻画毕肖者,似有笔墨点染而成,则静也而动矣;以一石之徵,而动静之机,灵顽之理皆具焉。予故特为记之,正不必托言神仙以掩其信而可徵者也。" 如今奇石不存,只有雕刻的仿石和石碑,我们无法目睹仙梅石的尊容,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奇石如何形成,是不是像神话传说的那样"一日而役千夫,兴百堵,居人过客,怂观成,而瑞呈若此,盈城罢市,相顾动色,从如有收获,岂偶然之故乎!"呢?不得而知。也许这是一块植物化石,是地壳亿万年的陈酿。  


周忠应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最难忘的是这首咏梅,因为这是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所以那时不解其中意思,但却牢牢记在心里,直到今天。诗人用短短二十个字,把梅花生存条件的恶劣和不畏严冬凌寒盛开的坚韧精神跃然纸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