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猪”地名你听说过吗?

2019年是猪年,中国人日常生活好像离不开猪,全身是宝的猪让中国的餐桌丰富多彩自不必说,以猪引申的很多祝福词也代表了老百姓的美好愿望,比如“猪入门、百福臻”、“猪笼浸水”、“金猪抱窝”、“肥猪拱门”,更有谐音“猪事顺意”、“胸有成猪”、“猪你好运”,真是趣味横生,妙语连“猪”。

北京的“猪”地名你听说过吗?

但是,如果用猪取地名、街名恐怕就不是那么赏心悦目了。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的北京含有“猪”的地方竟然非常多,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下面列几个看看你是否听说过。

北京的“猪”地名你听说过吗?

珠市口。该市口没珠宝,实际上在明朝叫猪市口,而且真的就是生猪市场,这个地方与皇帝他家故宫近在咫尺,位于前门。有一次皇帝出宫祭祀路过该猪市口,被猪市场的气味熏的受不了,就下旨将猪市场移到东城区中部,也就是现在的东四大街。然后觉得猪市口不好听改成珠市口。

东四西大街。有着“猪市大街”称号,他位于北京繁华地带,往西几百米就是王府井大街。这里开了几十家猪店、猪肉铺,每天连夜宰杀生猪次日运送往京城各处,兴盛的猪市大街带动东四繁荣,附近很快出现马市大街(今天的美术馆东街),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

北京的“猪”地名你听说过吗?

朱茅胡同。清代叫“猪毛胡同”,明清帝王祭祀典礼需要去掉鬃毛的牛羊猪,那些煺掉的鬃毛就被加工猪毛的作坊做成刷子等用具。这个猪毛胡同就是京城猪毛集散地作坊处,离猪市口不远。

梅竹胡同。原名叫母猪胡同,位于东城区中部,东连王府井大街。明代曾在此建猪脸舍专养母猪,出售猪仔。乾隆年间地图记为母猪胡同,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个将领居住在这胡同三号,他根据谐音改为“梅竹胡同”,后来又改为“北梅竹胡同”,如今因城市改造已经消失。

北京的“猪”地名你听说过吗?

朱苇箔胡同。原来叫猪尾巴胡同,位于西城区中部,这个胡同形状像一条猪的尾巴因为得名,1911年根据谐音改成“朱苇箔胡同”,这个与生猪无关。

小珠帘胡同。位于东城区中北部,原名叫“小猪圈胡同”,呈“丁”字形走向,早年间以街巷形似猪圈而得名,后谐音为“小珠帘胡同”。

既然北京的猪地名都改成谐音了,那北京现在有没有名副其实的叫“猪”的地名呢?有!如今的北京城区只剩下两个保留着“猪”字的地名,那就是顺义区的猪头山和昌平区的猪八泉。

北京的“猪”地名你听说过吗?

猪头山。相传是明朝时有一群野猪时常在秋后糟蹋义顺当地村民粮食,被一年轻村民为民除害砍下领头公猪的头,扔到村北的高坡上,第二天竟变成了一座高山,形似猪头,因此被称为“猪头山”而得名。

猪八泉。相传是有一年大旱,村里水源干涸,人们四处寻水,村里王老根养的一头母猪某天晌午在山上用长长的嘴拱一块山石,用前爪扒个不停扒出了一股泉水,接着村民用铁锹竟然挖出一个小山洞,泉水由此流出,从此村里有水喝了,这山泉是猪拱扒出来的,故称“猪扒泉”后来谐音为“猪八泉”。

北京的“猪”地名你听说过吗?

北京作为五朝古都,有“猪”的地名显然有些不雅,所以才有谐音只改,但其实想想,猪肉是家家户户桌上美味佳肴,连皇上也缺不了,而且还是祭拜天地神灵的必须品,那猪就应该获得它的荣耀。不要瞧不起猪八戒,他也是天蓬元帅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