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過分的勤儉節約只會變得更窮

深度好文:過分的勤儉節約只會變得更窮

-1-

“你去考個教師吧,以後生活有保障。”

這是第二十五還是第二十六次了,明裡暗裡想讓我進體系的媽媽,若無其事地和我拉家常。

“不去,我還有很多職業可以選的嘛。”我耐著性子,眉頭微皺。

“你的專業能幹什麼?還不如去考個公務員啊,或者教師,退休了還有工資,不好不壞,臉上也有面子。”

像所有不愛聽媽媽嘮叨的孩子,我隨意找了個藉口打斷她。

我們已經不下數次的在這問題上爭執。

每每幾乎都是我壓抑不住情緒,喊出 “有一天我要是死了,那就是死在體制裡”,然後以這句略微偏激的話作為爭執的結尾。

王小波說,抱著封閉的態度來生活,活著真的沒什麼意思。

囚禁在我心中二十多年的困獸,終究抵擋不住野生本性,怒吼掙脫了那個牢籠——妄想馴化天生為王的本質,使其遵守碌碌平庸的一生。

全天下或許許多父母都和我媽一樣,深陷“穩定”誘惑,不過我家對穩定的執念已經深入膏肓,終其原因,可簡言三字:窮怕了。

深度好文:過分的勤儉節約只會變得更窮

-2-

打我懂事起到如今,耳邊出現最多的一句就是:我們沒有錢,你爸掙錢很不容易……

貧窮的確是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還有很大的感召力。

在我媽以身作則不捨吃穿用度的感召下,我連多吃一口肉都覺得是種罪過。

事實上,我家並沒有悲慘到多吃一口肉,就會流落街頭的地步,然而即使這般節儉,我家也沒有富裕起來。生活還被她神奇地過成了山溝裡的窮戶人家。

《我不是藥神》說:

“兄弟,這世上就一種病,你永遠也治不了,那就是窮病。”

殊不知,怕窮與貧窮相比,也同樣可怕。

怕窮的人往往是有一定的資源與能力,生平也不缺乏好的際遇,但卻死守故地,害怕新變化和挑戰,不願作出改變,造成這最大的障礙,莫過於五個字——缺乏安全感。

由於被我媽無時無刻灌輸的“貧窮”思想,讓我潛意識裡變得極端懂事之外,也讓我格外沒有安全感、極度自卑,後者甚至影響了我十幾年的命途。

不配吃好的、穿好的,被男生表白覺得是戲耍,陪同學去商場買衣服都不敢向服務員搭話。

這是一個因缺乏安全感,滋生過多自卑的女孩——也就是我的親身經歷。

直到翻閱過一些心理書籍後,尖銳執拗惴惴不安的心理疾病,得以及時懸崖勒馬,並慢慢自愈。

很多人的生命,活得潦草、輕浮,卻又把手裡的每一件東西當作實有,不願意它損壞,不願意它變化,或許痛苦就是這樣產生的吧。

深度好文:過分的勤儉節約只會變得更窮

-3-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極為俗套的話,一直被我媽奉為圭臬。

我們一旦抱怨吃穿用度,她立馬戰士上身:

“以前紅軍遠征你知道有多難嗎?”

那難道不是為了能讓我們現在過得更好嗎?

精神不可丟,方式沒必要效仿吧?

你見過哪家孩子現在學習還是頭懸梁錐刺股的啊?

《沉默的大多數》裡講到:

生活方式就像一個曲折漫長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宮。

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種負面的生活都能產生很多亂七八糟的細節,使它變得蠻有趣的;

人就在這種趣味中沉淪下去,從根本上忘記了這種生活需要改進。

人必須吃一些無益的苦、虛擲一些年華,用這種方法來達到崇高,這實在沒有什麼邏輯可言。

過分的勤儉節約也是如此,富人的錢是賺來的,而不是省下來的。

最有用的勤儉節約不是對金錢的節約,而是對節約時間成本。

當所有的瑣事都以節約金錢為目的,用大量的時間來挑選最為便宜的物或事。

這個過程中的時間成本,說不定已然超越了所節約下金錢數額了。

-END-

深度好文:過分的勤儉節約只會變得更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