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在歷史上為什麼被稱為佛國?

林縣強


佛教於漢代開始傳入中國,到南北朝時期發展至巔峰。作為衡量佛教實力的重要標誌,筆者將從佛教寺廟的增減和寺院經濟實力的強弱等兩個方面來論證漳州佛教的興衰,期間也將間接說明漳州被稱為佛國的原因。



一、漳州佛教寺廟的增減情況。

據明萬曆年間修成的《漳州府志》記載,漳州自古就被稱為“佛國”,自唐代垂拱二年漳州建制開始,一直到元代,漳州境內寺廟數量多達六百餘所。至明萬曆年間,雖然漳州佛教寺廟已經荒廢了許多,但仍有開元寺、南山崇福寺、淨眾寺、法濟寺、龍山寺等五大名剎尚存。

明代以前,漳州境內可考的寺院共有509所,如果再加上庵、宮、廟等佛教場所,那恐怕得有好幾千所。漳州在唐開元時期才開始統計人口數據,到宋代人口達到頂峰。從宋代漳州的人口數據來看,平均220戶,315人便擁有一座寺院。如果以明萬曆《漳州府志》所記載“自唐至元,漳州境內的寺院多達六百餘所”來估算的話,這個平均人口占寺院比例只會更高。所以從唐代到北宋這一段時期的情況來看,漳州被稱為“佛國”確實是名副其實。



二、漳州寺院經濟發展狀況

兩宋時期,隨著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南方地區開始迎來經濟快速發展期。在寺院經濟的發展上,福建路在宋代位居全國之首,而漳州又在福建各個郡中處於領先地位。據宋人韓元吉的有關記載,在閩南八州中,上四州寺院所擁有的財產不如下四州,而下四州中尤以“佛國”漳州為最。

作為農業社會中的重要生產資料,田地的佔有量是衡量寺院經濟強弱的重要指標。關於漳州的寺田佔有量,現存可考的史料最早可追溯至明萬曆年間的《漳州府志》。據其記載,明萬曆年間五大禪寺的田地佔有量約為1065頃,而明代漳州的田土總量為12380頃,這意味著五大禪寺的田地佔有量約佔漳州府田地總量的十分之一。這還只是明末漳州“佛國”之稱名存實亡的數據,如果是在兩宋鼎盛時期,這個比例只會更高。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如此龐大的寺院產業從何而來?

據有關史料記載,漳州寺院的大量田產主要來源還是當地官府的賞賜。其次就是來自信徒的捐贈。閩南地區信教習俗由來已久,佛教在此地群眾基礎雄厚。另外由於各朝帝王大多推崇佛教,所以寺院僧人往往在政治經濟上都擁有特權。因為享有特權,所以有些百姓就將田產“詭寄”於當地寺院,久而久之,這些田地就成了寺院的永業田。

一方面,強盛的寺院經濟促進了漳州“佛國”的崛起與發展;另一方面,後來由於寺院經濟的不斷膨脹,以至於影響到地方財政的稅收,乃至社會的穩定,所以統治者不得不逐漸打壓、削弱寺院經濟的發展,最終導致了漳州“佛國”的衰落。


夏目歷史君


漳州為什麼被稱為“佛國”可見記錄於明萬曆年間的《漳州府志》,其稱:

“漳州古稱佛國,自唐以至元,境內寺院至六百餘所。”


可見漳州之所以被稱為“佛國”是因為其境內大量的佛教寺院和濃厚的佛教文化,南宋詞人韓元吉則是對其描述說:

“ 夫閩之八州以一水分上下,其下四郡良田大山多在佛寺,故俗以奉佛為美。”

而在下四郡中又以漳寺院最多,根據資料顯示,漳州府域在明代之前,可考證的寺院為509所,如果加上一些小廟什麼至少是數以千計。《漳州府志·寺租》就載:

“自唐至於元,境內寺院至六百餘所。”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那麼大,為什麼偏偏漳州可以成為佛國呢?

1:由於崇佛文化和職業特性,僧尼在唐五代時享受一定的經濟特權,比如“僧尼概免雜差”等。

2:漳州地處閩南,眾所周知,閩南特別崇尚鬼神、佛教因果輪迴、放生積德等。所以民間對建寺廟也是非常踴躍的捐錢出力。

3:寺廟由於特權,所有擁有大量的土地,在農耕社會中土地就是最大的經濟來源。當漳州因為寺廟發達而變得富裕的時候,自然就更多的人效仿了。


4:根據《十國春秋·閩世家·惠宗本紀》:“恵宗王延均……酷愛神仙之術……天成三年十二月,度民二萬為僧,由是閩地多僧。”之後就維持了這個傳統,官家常常於閩地渡僧,寺院不僅擁有大量良田,整個“產業”自然也是越來越發達。


不過我們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文章中我多次提及閩地和福建下四郡,這裡說的其實就是閩南金三角—泉州、廈門和漳州,這裡古時候整塊其實就叫做“佛國”,其中“泉州”亦有“泉南佛國”的別稱。

所以閩南三市具是佛教文化繁華之地,只是在唐和宋末之間,漳州被成為“佛國”;現在的“佛國”說的卻是泉州。


三觀粉碎機


漳州被稱為“閩南佛國”這故事得從達摩說起……

當年達摩祖師來中國開傳佛教,從廣州碼頭起水進入中國……走遍大半個中國(此處略去五千字)。第二年達摩祖師離開南京(梁武帝京城)一路來到河南少林寺,他一路發現,原來中國各地語言眾多,各不相同,各地差異較大!所以走到哪裡傳教說法都相當難。當他到少林寺不久,消息傳來,各地都有佛教信徒(當時包括很多各地官員)前來聽法求道!但是因為語言不通,所有他很難開口講經!於是達摩便到少林後山“面壁打坐”。少林方丈便吩咐眾僧關閉後山,眾人不得打擾大師。只指定兩個小僧人每天送飯送水伺候大師!前來拜訪的人們聽說達摩大師面壁而坐不便見客,便各自散去。可是這一坐就是九年!

其實這九年裡,達摩大師主要是在學習當時當地的語言~“河洛話”!少林寺地處河南洛陽,河洛話就是當時的官方語言!👈“河洛話”這個是重點!而達摩大師的“河洛話”就是這兩個小僧人教會的!在慢慢的學習和兩個小僧童的接觸和交流中,達摩大師慢慢的學會了河洛話,有一天小僧問達摩道:大師,您這樣面壁而坐是幹什麼呀?達摩大師答“在做回想……”。佛門弟子都懂,佛門修行主要是靜坐和反思。或說“冥想”。

當時,因為經常有人來訪,見不到大師於是就有人問小僧人“達摩大師都在做什麼呢”小僧人便答道“大師說他在做回想”問的人多了,外界就慢慢傳開了。那印度來的僧人整天在做“回想”!回想!河洛話huexium!就是今天的“和尚”的發音!誰都知道河洛話裡“回想”和“和尚”就是同一個發音的!這就是現在“和尚”這個名稱的由來!

大家知道達摩祖師到少林寺之前,中國是沒有“和尚”這一說詞的,那時候都叫“僧人”西遊記裡唐玄奘都是說“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所有“和尚”這詞就是當年達摩大師說的“回想”

九年後,達摩祖師基本學會了“河洛話”於是開始出洞,開壇講經!可是他想如何才能讓佛學的博大精深讓眾人又簡單又深刻的記住呢?達摩大師終於想出了一句流傳到今天而且又簡單又永遠代表佛家的語言!那就是“河洛話”的“俺呢道好”!就是普通話翻譯成“阿彌陀佛”是也!這是否會讓你記起當年文成公主問了一句“這是哪裡”?而變成如今的蒙古族吉祥話:扎西德勒?

河洛話“俺呢道好”意思是適可而止,這樣就好!有隨緣樂助,隨心彰善的意思!就是達摩祖師當時所指導眾生,修善積德的最深入人心,簡單易懂的佛門口號!即現在的“阿彌陀佛”!!!後來又有僧人說“咱莫俺呢道好”音:Lan mo an ne do ho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一直流傳到今天!

這些就是現在“和尚”“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由來!其實“河洛話”就是現在的“閩……南……話”!這是閩南人一看就非常明白的語言和道理!

話歸正傳!漳州為什麼會被稱為“閩南佛國”?其實現在講到這問題就非常簡單了!隨著歷史上的幾次大搬遷,講“河洛話”的人都遷移到各地去了,少林寺周邊都已經失去了古語言的人群,這群講河洛話的人,現在都集中在福建的漳廈泉臺灣和新加坡一帶!所以!他們把以前家鄉的佛文化帶到漳州繼續發揚光大!所以這就是漳州被稱為“閩南佛國”的由來!

謝謝大家!


獨孤道心


國際慣例: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非常感謝。

這個題目答之前就有些猶豫,題目本身好解,但是資料量比較龐大,題友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能看完。而且越是好解的題目,重複率越高,這個題友們都懂的,進入正題。


首先,漳州之所以稱之為佛國,自然和佛教有關,這點,題目本身就帶著簡單答案的。因為據明朝府志《漳州府志》敘述“漳州古稱佛國,自唐以至於元,境內寺院至六百餘所。”漳州建州開始於唐朝,所以府志記載自然也是由唐朝開始統計,又因為府志出於明朝,而在當時漳州的寺院已經敗落很多,更別提新建了,具體原因下面再說,所以統計數字是唐朝至元朝。

明萬曆年間尚有開元寺、南山寺、淨眾寺、法濟寺、龍山寺等十四大名寺,但非常遺憾,整個佛國漳州已經不復古時的鼎盛狀態。鼎盛時啥狀態?從現在來說,九華山大概80座左右的寺院(說法不統一),五臺山400多座寺院,去過的朋友大概能想象到了吧,漳州600多座寺院(可考證的509座)。

興盛的原由

要講衰落,自然免不了要講鼎盛的條件和這些條件的抽離。

講述順序為,糧、錢、稅。

第一肯定是僧田了,僧人勞作自養減少信眾的負擔,這點是有咱們中國特色的。當時的執政者所賜頗厚,而且都是良田幾無薄地,這樣一來基本的生存問題解決了,別管是僧人也好,普通人也罷,以食為天,這是最根本的生存條件,同時也是漳州佛國的鼎盛條件之一。

第二是信眾的捐贈,這點不提全國的普遍現象,咱們說漳州,就帶著古漳州的民風和習俗來說,“好崇淫祀”淫,過度,沉迷,無節制。祀則是祭祀之意,在佛教中稱之為供養,供養佛法僧三寶,佛教講福慧雙修,那麼供養三寶則是培植自己的福田。那麼漳州鼎盛時期這種情況“火”到什麼程度呢“世重福田,每梵宮有所修葺,金錢之施,不呼而滿”,啥意思,不用大力宣傳,信眾知道了,那錢就捐滿了,就是表達簡單到啥程度呢,就是毫不費力唄。

第三是當時統治者的低稅甚至免稅政策和免徭役。能給免稅政策,至少當時的統治階層還是比較看重佛教、比較推崇佛教的,自然也有順應百姓信仰的意思。順便說一句,漳州佛國當時的鼎盛時期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和統治者的倡導分不開的,統治者的態度決定一切,否則一切良好條件全部歸零。

為何勢減乃至衰落

這裡只概括,不展開來講了,大家瞭解也就可以了,興盛的原因大家看到了,那麼為何這些條件都“消失”了呢,比如:僧田,某些人為了不繳稅把私田寄於寺院名下,此稱“詭寄”,那麼如果逃避統治階層下達的徭役呢,人出家,田地詭寄寺院,這樣一來稅收和賦役都免了,這就對當地的賦稅和徭役系統增加了很大的負擔,徵不上足夠的稅額,徭役人數也不夠,副作用越來越大,到了最後連當地官府也“以寺減稅”,這樣就對南宋王朝的財政收入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優勢條件勢必被抽離。當然這其中還有其他藏汙納垢之事,為防偏題,再多不敘。


古今通史


不清楚。但是身為閩南人,我只知道閩南人很信佛。


用戶71276181840悠悠


作為一個漳州人!我並不知道!有這個稱呼


心痕淚莫忘初心


可憐的開元寺……都沒人記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