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在历史上为什么被称为佛国?

林县强


佛教于汉代开始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期发展至巅峰。作为衡量佛教实力的重要标志,笔者将从佛教寺庙的增减和寺院经济实力的强弱等两个方面来论证漳州佛教的兴衰,期间也将间接说明漳州被称为佛国的原因。



一、漳州佛教寺庙的增减情况。

据明万历年间修成的《漳州府志》记载,漳州自古就被称为“佛国”,自唐代垂拱二年漳州建制开始,一直到元代,漳州境内寺庙数量多达六百余所。至明万历年间,虽然漳州佛教寺庙已经荒废了许多,但仍有开元寺、南山崇福寺、净众寺、法济寺、龙山寺等五大名刹尚存。

明代以前,漳州境内可考的寺院共有509所,如果再加上庵、宫、庙等佛教场所,那恐怕得有好几千所。漳州在唐开元时期才开始统计人口数据,到宋代人口达到顶峰。从宋代漳州的人口数据来看,平均220户,315人便拥有一座寺院。如果以明万历《漳州府志》所记载“自唐至元,漳州境内的寺院多达六百余所”来估算的话,这个平均人口占寺院比例只会更高。所以从唐代到北宋这一段时期的情况来看,漳州被称为“佛国”确实是名副其实。



二、漳州寺院经济发展状况

两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南方地区开始迎来经济快速发展期。在寺院经济的发展上,福建路在宋代位居全国之首,而漳州又在福建各个郡中处于领先地位。据宋人韩元吉的有关记载,在闽南八州中,上四州寺院所拥有的财产不如下四州,而下四州中尤以“佛国”漳州为最。

作为农业社会中的重要生产资料,田地的占有量是衡量寺院经济强弱的重要指标。关于漳州的寺田占有量,现存可考的史料最早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的《漳州府志》。据其记载,明万历年间五大禅寺的田地占有量约为1065顷,而明代漳州的田土总量为12380顷,这意味着五大禅寺的田地占有量约占漳州府田地总量的十分之一。这还只是明末漳州“佛国”之称名存实亡的数据,如果是在两宋鼎盛时期,这个比例只会更高。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此庞大的寺院产业从何而来?

据有关史料记载,漳州寺院的大量田产主要来源还是当地官府的赏赐。其次就是来自信徒的捐赠。闽南地区信教习俗由来已久,佛教在此地群众基础雄厚。另外由于各朝帝王大多推崇佛教,所以寺院僧人往往在政治经济上都拥有特权。因为享有特权,所以有些百姓就将田产“诡寄”于当地寺院,久而久之,这些田地就成了寺院的永业田。

一方面,强盛的寺院经济促进了漳州“佛国”的崛起与发展;另一方面,后来由于寺院经济的不断膨胀,以至于影响到地方财政的税收,乃至社会的稳定,所以统治者不得不逐渐打压、削弱寺院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漳州“佛国”的衰落。


夏目历史君


漳州为什么被称为“佛国”可见记录于明万历年间的《漳州府志》,其称:

“漳州古称佛国,自唐以至元,境内寺院至六百余所。”


可见漳州之所以被称为“佛国”是因为其境内大量的佛教寺院和浓厚的佛教文化,南宋词人韩元吉则是对其描述说:

“ 夫闽之八州以一水分上下,其下四郡良田大山多在佛寺,故俗以奉佛为美。”

而在下四郡中又以漳寺院最多,根据资料显示,漳州府域在明代之前,可考证的寺院为509所,如果加上一些小庙什么至少是数以千计。《漳州府志·寺租》就载:

“自唐至于元,境内寺院至六百余所。”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那么大,为什么偏偏漳州可以成为佛国呢?

1:由于崇佛文化和职业特性,僧尼在唐五代时享受一定的经济特权,比如“僧尼概免杂差”等。

2:漳州地处闽南,众所周知,闽南特别崇尚鬼神、佛教因果轮回、放生积德等。所以民间对建寺庙也是非常踊跃的捐钱出力。

3:寺庙由于特权,所有拥有大量的土地,在农耕社会中土地就是最大的经济来源。当漳州因为寺庙发达而变得富裕的时候,自然就更多的人效仿了。


4:根据《十国春秋·闽世家·惠宗本纪》:“恵宗王延均……酷爱神仙之术……天成三年十二月,度民二万为僧,由是闽地多僧。”之后就维持了这个传统,官家常常于闽地渡僧,寺院不仅拥有大量良田,整个“产业”自然也是越来越发达。


不过我们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文章中我多次提及闽地和福建下四郡,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闽南金三角—泉州、厦门和漳州,这里古时候整块其实就叫做“佛国”,其中“泉州”亦有“泉南佛国”的别称。

所以闽南三市具是佛教文化繁华之地,只是在唐和宋末之间,漳州被成为“佛国”;现在的“佛国”说的却是泉州。


三观粉碎机


漳州被称为“闽南佛国”这故事得从达摩说起……

当年达摩祖师来中国开传佛教,从广州码头起水进入中国……走遍大半个中国(此处略去五千字)。第二年达摩祖师离开南京(梁武帝京城)一路来到河南少林寺,他一路发现,原来中国各地语言众多,各不相同,各地差异较大!所以走到哪里传教说法都相当难。当他到少林寺不久,消息传来,各地都有佛教信徒(当时包括很多各地官员)前来听法求道!但是因为语言不通,所有他很难开口讲经!于是达摩便到少林后山“面壁打坐”。少林方丈便吩咐众僧关闭后山,众人不得打扰大师。只指定两个小僧人每天送饭送水伺候大师!前来拜访的人们听说达摩大师面壁而坐不便见客,便各自散去。可是这一坐就是九年!

其实这九年里,达摩大师主要是在学习当时当地的语言~“河洛话”!少林寺地处河南洛阳,河洛话就是当时的官方语言!👈“河洛话”这个是重点!而达摩大师的“河洛话”就是这两个小僧人教会的!在慢慢的学习和两个小僧童的接触和交流中,达摩大师慢慢的学会了河洛话,有一天小僧问达摩道:大师,您这样面壁而坐是干什么呀?达摩大师答“在做回想……”。佛门弟子都懂,佛门修行主要是静坐和反思。或说“冥想”。

当时,因为经常有人来访,见不到大师于是就有人问小僧人“达摩大师都在做什么呢”小僧人便答道“大师说他在做回想”问的人多了,外界就慢慢传开了。那印度来的僧人整天在做“回想”!回想!河洛话huexium!就是今天的“和尚”的发音!谁都知道河洛话里“回想”和“和尚”就是同一个发音的!这就是现在“和尚”这个名称的由来!

大家知道达摩祖师到少林寺之前,中国是没有“和尚”这一说词的,那时候都叫“僧人”西游记里唐玄奘都是说“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所有“和尚”这词就是当年达摩大师说的“回想”

九年后,达摩祖师基本学会了“河洛话”于是开始出洞,开坛讲经!可是他想如何才能让佛学的博大精深让众人又简单又深刻的记住呢?达摩大师终于想出了一句流传到今天而且又简单又永远代表佛家的语言!那就是“河洛话”的“俺呢道好”!就是普通话翻译成“阿弥陀佛”是也!这是否会让你记起当年文成公主问了一句“这是哪里”?而变成如今的蒙古族吉祥话:扎西德勒?

河洛话“俺呢道好”意思是适可而止,这样就好!有随缘乐助,随心彰善的意思!就是达摩祖师当时所指导众生,修善积德的最深入人心,简单易懂的佛门口号!即现在的“阿弥陀佛”!!!后来又有僧人说“咱莫俺呢道好”音:Lan mo an ne do ho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一直流传到今天!

这些就是现在“和尚”“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由来!其实“河洛话”就是现在的“闽……南……话”!这是闽南人一看就非常明白的语言和道理!

话归正传!漳州为什么会被称为“闽南佛国”?其实现在讲到这问题就非常简单了!随着历史上的几次大搬迁,讲“河洛话”的人都迁移到各地去了,少林寺周边都已经失去了古语言的人群,这群讲河洛话的人,现在都集中在福建的漳厦泉台湾和新加坡一带!所以!他们把以前家乡的佛文化带到漳州继续发扬光大!所以这就是漳州被称为“闽南佛国”的由来!

谢谢大家!


独孤道心


国际惯例: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非常感谢。

这个题目答之前就有些犹豫,题目本身好解,但是资料量比较庞大,题友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看完。而且越是好解的题目,重复率越高,这个题友们都懂的,进入正题。


首先,漳州之所以称之为佛国,自然和佛教有关,这点,题目本身就带着简单答案的。因为据明朝府志《漳州府志》叙述“漳州古称佛国,自唐以至于元,境内寺院至六百余所。”漳州建州开始于唐朝,所以府志记载自然也是由唐朝开始统计,又因为府志出于明朝,而在当时漳州的寺院已经败落很多,更别提新建了,具体原因下面再说,所以统计数字是唐朝至元朝。

明万历年间尚有开元寺、南山寺、净众寺、法济寺、龙山寺等十四大名寺,但非常遗憾,整个佛国漳州已经不复古时的鼎盛状态。鼎盛时啥状态?从现在来说,九华山大概80座左右的寺院(说法不统一),五台山400多座寺院,去过的朋友大概能想象到了吧,漳州600多座寺院(可考证的509座)。

兴盛的原由

要讲衰落,自然免不了要讲鼎盛的条件和这些条件的抽离。

讲述顺序为,粮、钱、税。

第一肯定是僧田了,僧人劳作自养减少信众的负担,这点是有咱们中国特色的。当时的执政者所赐颇厚,而且都是良田几无薄地,这样一来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了,别管是僧人也好,普通人也罢,以食为天,这是最根本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是漳州佛国的鼎盛条件之一。

第二是信众的捐赠,这点不提全国的普遍现象,咱们说漳州,就带着古漳州的民风和习俗来说,“好崇淫祀”淫,过度,沉迷,无节制。祀则是祭祀之意,在佛教中称之为供养,供养佛法僧三宝,佛教讲福慧双修,那么供养三宝则是培植自己的福田。那么漳州鼎盛时期这种情况“火”到什么程度呢“世重福田,每梵宫有所修葺,金钱之施,不呼而满”,啥意思,不用大力宣传,信众知道了,那钱就捐满了,就是表达简单到啥程度呢,就是毫不费力呗。

第三是当时统治者的低税甚至免税政策和免徭役。能给免税政策,至少当时的统治阶层还是比较看重佛教、比较推崇佛教的,自然也有顺应百姓信仰的意思。顺便说一句,漳州佛国当时的鼎盛时期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和统治者的倡导分不开的,统治者的态度决定一切,否则一切良好条件全部归零。

为何势减乃至衰落

这里只概括,不展开来讲了,大家了解也就可以了,兴盛的原因大家看到了,那么为何这些条件都“消失”了呢,比如:僧田,某些人为了不缴税把私田寄于寺院名下,此称“诡寄”,那么如果逃避统治阶层下达的徭役呢,人出家,田地诡寄寺院,这样一来税收和赋役都免了,这就对当地的赋税和徭役系统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征不上足够的税额,徭役人数也不够,副作用越来越大,到了最后连当地官府也“以寺减税”,这样就对南宋王朝的财政收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优势条件势必被抽离。当然这其中还有其他藏污纳垢之事,为防偏题,再多不叙。


古今通史


不清楚。但是身为闽南人,我只知道闽南人很信佛。


用户71276181840悠悠


作为一个漳州人!我并不知道!有这个称呼


心痕泪莫忘初心


可怜的开元寺……都没人记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