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70年巨变:天堑变通途,江山归咫尺

从“用双脚丈量”到乘坐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从“黄金向海里扔”到港口智能化,从坐飞机想都不敢想到务工者春运乘机回家过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千千万万建设者上天入地,筑路架桥,交通建设不断创造着举世瞩目的奇迹,居民出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模式”。

70年 | 交通运输70年巨变:天堑变通途,江山归咫尺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社会发展的强力保障,在我国的对外关系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顾7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变化,亦更能感受到时代的进步和变迁。

高速公路覆盖成网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交通运输极为落后,8.07万公里的道路里程中,有路面的仅3万公里,人背畜驮是主要的运输方式。统计显示,1949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只有5万辆,道路运输完成的客运量只有0.1亿人次。

70年 | 交通运输70年巨变:天堑变通途,江山归咫尺

60年代的客运车

即使到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地方公路运输仍然不畅,严重影响了物资运输。1978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不足90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仅有1万公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镇村不通公路。

一些干线公路虽然铺上了渣油路面,但因标准低,平均行车时速只有30公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那时乘车出行的真实写照。

1984年,当时的交通部利用向世界银行贷款的契机,学习、引进菲迪克条款来实施工程管理。当时的交通部公路局设立了“世界银行项目贷款办公室”负责贷款、协调和管理,还邀请国外工程咨询公司做顾问,帮助按照国际标准编制标书,从而进行招投标工作与推行监理制度。

1988年10月,我国首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一种对速度的新概念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

70年 | 交通运输70年巨变:天堑变通途,江山归咫尺

沪嘉高速公路老照片(上海市路政局供图)

1997年,广深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改变了广州、东莞、深圳和香港之间“路程长、常堵车、耗时多”的交通状况。通车20多年来,广深高速公路一直被誉为“中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和“珠三角黄金通道”。

70年 | 交通运输70年巨变:天堑变通途,江山归咫尺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公路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覆盖成网的跨越式发展。今天,我国公路里程已发展到477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13.64万公里;全国99%的建制村已经通了公路。

高铁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数量少、布局偏、标准杂、质量差,这是新中国成立时的铁路烂摊子。当时,全国铁路仅有2.18万公里,其中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

1950年,成都、重庆刚刚解放不久,中央即决定修筑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同年6月,3万多解放军官兵带着未尽的硝烟,投入了筑路的战斗。随后,铁路沿线的农民也纷纷加入筑路大军。

70年 | 交通运输70年巨变:天堑变通途,江山归咫尺

筑路军民在缺乏机械设备的困难条件下,凭着铁锤、钢钎、炸药、扁担、竹筐等简陋工具,怀着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壮志,夜以继日奋斗在铁路修筑战线上。

1952年7月1日,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在成都火车站成渝铁路通车典礼上,将红绸彩带用力一剪,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诞生,“蜀道难”的历史从此改变了。

70年 | 交通运输70年巨变:天堑变通途,江山归咫尺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总是忠实地记录着奋斗者的足迹。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走过70年时光,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服务,中国铁路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实现了量的突飞猛进,运营速度也遥遥领先于世界。

从冰雪北国到彩云之南,从渤海之滨到世界屋脊,一条条钢铁巨龙驰骋在中华大地,一声声汽笛轰鸣响彻神州九霄。

70年 | 交通运输70年巨变:天堑变通途,江山归咫尺

几年前“和谐号”动车组,极大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人们回家的旅程。如今,到时速350公里“复兴号”高铁动车组,引领世界高铁最高运营速度。

高铁成为中国铁路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成为一张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70年 | 交通运输70年巨变:天堑变通途,江山归咫尺

放眼现实,中国高铁通车里程超过2万公里,跃居全球第一,并创下最高运营时速、最低运营温度纪录。

乘飞机出行成为“家常便饭”

民航的发展更为惊人。上个世纪50年代,民航只有7条国内航线、通达国内8个城市,被视为“奢侈运输”。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民用航空逐渐从一个军事化的行业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

民航通达150个内地城市,拥有定期航线1532条,线路更多,票价更低,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运输”。而通达104个城市的297条国际航线使中国人更快捷地走向世界,使世界更快捷地走进中国。

70年 | 交通运输70年巨变:天堑变通途,江山归咫尺

到如今,坐飞机已经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机票的价格也是普通百姓所能接受的。乘飞机出行已经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交通方式,尤其对于经常出差的人来说,更成了“家常便饭”。

70年 | 交通运输70年巨变:天堑变通途,江山归咫尺

2017年春运期间 江苏南通机场乘客登机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机队规模已经达到3261架,定期航班航线里程近700万公里,民航服务覆盖了全国88.5%的地级市和76.5%的县,并与国际上167个城市保持通航。

2017年,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9579万人次,位列世界第二,航空运输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已由从属补充地位,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

港口发展迎来巨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港口普遍受“压船压港”困扰。港口压船压货司空见惯,船舶在港停留少则几天、十几天,多则几个月,港口经常要组织疏港运输的“会战”。

1980年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100名中,无一座中国内地港口。外轮船长嘲笑我们的港口是黄金向海里扔。

为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1985年国务院针对港口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包括对下放地方领导为主的港口实行以收抵支的“以港养港”政策、鼓励港口利用外资、引进先进工程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港口装卸设备以提高港口装卸效率等。这些政策和措施,调动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积极性,大大加快了港口建设速度。

70年 | 交通运输70年巨变:天堑变通途,江山归咫尺

2000年,中国香港港已排名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首位,台湾高雄港位列第3,上海港也跻身前10强位列第6并在2010年跃居世界第1,深圳港位列第11位。

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我国港口占有7席。其中,上海港以4030万标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深圳港、宁波舟山港、香港港分列第三、四、五位,广州港和青岛港分列第七、八位。

70年 | 交通运输70年巨变:天堑变通途,江山归咫尺

如今,中国港口已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了航线联系,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更值得引以为豪的是,中国港口的规划设计、勘察、监理、施工、运营和管理等核心团队基本上都来自国内,也就是说“中国大港”是“中国原创”的!

弹指一挥间,天堑变通途!回头看,70年时光,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伟大的跨越,取得的成就令人震撼!向前看,依然任重道远。快速前行中的我国交通运输事业,依然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来源:综合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交通报、中国青年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