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都是騙人的:失去邊界的愛,總有一天會反噬。

終於在前一陣,《都挺好》落下了帷幕,但留給我們對原生家庭的思考,才剛剛開始。

大結局中,父親蘇大強患上阿茲海默症,記憶所剩無幾,但他也終於想起了對女兒的愛。最後,一地雞毛在結局時化作了一團和氣,但這種美滿只有電視劇裡才有。

《都挺好》都是騙人的:失去邊界的愛,總有一天會反噬。

在劇外,那些真正的原生家庭故事,卻可能永遠是個死結。我們知道,現實生活中的蘇明玉,幾乎沒有逆襲的機會,而這種悲劇的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一代、上上代……

01

《都挺好》最慘的根本不是蘇明玉

還有人比明玉更慘嗎?

是的,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明玉的媽媽——趙美蘭。

《都挺好》都是騙人的:失去邊界的愛,總有一天會反噬。

趙美蘭出身農村,她有著出眾的外貌和才能,也有著更高的心氣和願景。

然而,雖然嫁到了城裡,但丈夫卻是個長相猥瑣、懦弱無能的窩囊廢。她明明已經有自己喜歡的人,卻只能嫁給不喜歡的蘇大強,因為這樁婚姻大事是她母親的意願,為了她的弟弟能落上城市戶口。

可以想象一下年輕貌美的美蘭的婚後生活,一邊是夫妻感情不和,一邊是孃家貪婪索取,還有護士的辛苦工作……但在情感和生活的雙重擠壓下,趙美蘭還有自己的夢想——她要振興自己的家族,她要用下一代的成功來證明自己!

《都挺好》都是騙人的:失去邊界的愛,總有一天會反噬。

按照趙美蘭的劇本,她已給三個孩子定好了角色。

老大給家族爭光添彩,實現家族階層跨越的夢想;老二找一份體面的工作、一位漂亮大方、賢良淑德的妻子,留在父母身邊為自己養老送終;至於女兒,只要嫁個不錯的人家,就不錯啦!

其實,之所以明玉在家遭受了不公平待遇,是家裡的資源缺乏,蘇家不足以同時滿足三個孩子的需求,既然老大和老二都有自己的使命,那麼第一個被犧牲的,自然是相對不重要的她。

可悲的是,趙美蘭本身就是重男輕女的受害者,她當初就為了弟弟,犧牲了一生的幸福,然而當她自己生了女兒後,不是去終止這種悲劇,而是完美繼承了她所痛恨的一切,甚至比當年的明玉外婆更勝一籌。

既然我被你外婆犧牲了,我為我的兄弟犧牲了,你蘇明玉憑什麼不能被犧牲掉、憑什麼不能為哥哥們犧牲?!

憑什麼只有我被犧牲?

《都挺好》都是騙人的:失去邊界的愛,總有一天會反噬。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不只是短暫的童年,而是一生的自我性格的殘缺。以至於弗洛伊德就曾說過:“人的一生,都在彌補童年的缺失。”而趙美蘭自我彌補的方式,卻是在明玉身上找平衡,後來她變成了整個故事的源頭,變成了蘇明玉生命中所有的痛。

可在趙美蘭心中,明玉已經比她幸福太多太多!至少她不用像自己那樣,用自己的婚姻及一生幸福,換取弟弟的城市戶口。

02

我最恨的就是:長大以後,我變成了你

回過頭來,看蘇明玉。原生家庭的影響除了給蘇明玉造成了一生的傷痛之外,卻也把明玉變成了另一個版本的趙美蘭。

蘇明玉究竟和趙美蘭有多像?被打壓了一輩子的蘇大強是最有發言權的。

蘇明玉被打後,蘇大強被朱麗逼著來看望蘇明玉,起初這對父女交流還是很融洽的,但是一聽到要放蘇明成出來,蘇明玉就暴躁了,她直接打翻水果,蘇大強和蘇明玉的這次對話不歡而散。

走之前,蘇大強對著蘇明玉連說兩句,“你太像你媽了”。

《都挺好》都是騙人的:失去邊界的愛,總有一天會反噬。

我相信,蘇明玉一定無數次想過,以後絕不要成為父母這樣的人。

但有一天,她悲哀地發現,自己的個性和行為中鬼使神差地充滿了來自原生家庭的暴戾,它彷彿一條寄生蟲潛伏在她體內,無聲無息。

是的,她繼承了母親的強勢,說話總是不留餘地,也不是很喜歡照顧周圍人的情緒,她強勢、她刻苦,雷厲風行,風風火火,除了重女輕男的觀念,她又是一個趙美蘭。

值得慶幸的是,明玉沒有完全變成另一個媽媽或者外婆。蘇明玉在前期對家庭的敵對、痛恨、還有種種激烈對抗過後,最後她選擇的是和解。或許她想明白了,只有和解才能獲得內心的安寧,擺脫輪迴的宿命。

《都挺好》都是騙人的:失去邊界的愛,總有一天會反噬。

所以劇情的後半段,我們發現原本一直強勢的蘇明玉,變得越來越柔和了。

這讓我想起《奇葩說》的一段。柏邦妮感嘆:“一個心裡有很多苦的人,要多少甜才能填滿啊?”馬東卻說:“你錯了,心裡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點點甜就可以填滿。”

可能依舊有遺憾,但這段延續了三代的悲劇,終於可以劃上休止符了。

03

世界會為你懲罰你所溺愛的孩子

再來談談明玉的兩個哥哥。就像前文所說的,由於對兩個哥哥有所寄託,趙美蘭的親情邊界,在兩個兒子那裡,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他們在母親的關懷下健康成長了嗎?

顯而易見,並沒有。

蘇家老大——蘇明哲,從小被父母捧在掌心,成為了只會唱高調、卻經不起挫折的窩囊廢。

《都挺好》都是騙人的:失去邊界的愛,總有一天會反噬。

一直以來,蘇家父母以留學的他為驕傲,四處與人炫耀,在老婆死後,蘇父甚至把蘇明哲當成了下半輩子幸福的唯一依靠,非常看重。

但這份看重,對身背房貸,又丟了工作,只能靠妻子苦苦支撐的蘇明哲來說,實在是太沉重了。死要面子的他,為了誇下的海口,鬧得家裡雞飛狗跳。

這已經不僅僅是虛榮心作祟,而是長期

“捧殺”教育埋下的種子。蘇明哲最終成為了一個不能承受任何失敗、指責的人了。

可實際上,在被裁員的那一刻,他被迫褪去了所有光環,泯然眾人,甚至要靠妹妹才能找到工作。被溺愛長大的孩子,終於變成了無法承受挫折的成年人。

而作為一個令人失望的大哥,他卻最喜歡說:“你們太讓我失望了”。

《都挺好》都是騙人的:失去邊界的愛,總有一天會反噬。

至於老二——蘇明成,從小嬌生慣養,在家裡從沒受過委屈,最終成了一個剝削父母的啃老族。

車房靠父母,連平時日常生活,也要靠老媽補貼。說起自己妹妹的時候,卻能理直氣壯地指責:“媽生你養你,你花錢不是應該的嗎?”他自始至終自私自利,導致家庭、事業都一團亂麻。

《都挺好》都是騙人的:失去邊界的愛,總有一天會反噬。

母親的過渡溺愛讓他養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也使他嚴重缺乏同情心。他習慣了願望立即得到滿足,但他卻沒有學會,願望的滿足需要時間,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

而後蘇明成對自己的親妹妹大打出手,直至進了班房。看看蘇明成坐牢的橋段,就知道熊孩子野蠻生長的下場是什麼。

《都挺好》都是騙人的:失去邊界的愛,總有一天會反噬。

慣子如殺子,世界真實而殘酷,不會對任何一個孩子心慈手軟。

你不跟孩子講的道理,法律會跟他講,你教不會孩子的規則,社會就替你去教。

至於學費是什麼,就要看他造化了。

尾 聲

知乎曾有人問:原生家庭對人有多大的負面影響?

高贊回答是匿名的,答主說:“每當安靜下來與自己獨處的時候,內心總是空虛、無助。無論走到哪裡都沒有歸屬感。非常的脆弱、敏感、易怒,隱含的潛臺詞是對自我不滿。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卻又很容易在一段親密關係裡依賴上別人。

“害怕被騙,卻又無法分辨謊言。容易自欺欺人,更容易自暴自棄。需要不斷地尋求安全感,但是永遠沒有辦法真正找尋到。外人看你,無憂無慮、活潑開朗;其實內裡,千瘡百孔,傷口不能示人,越舔舐越痛。”

《都挺好》都是騙人的:失去邊界的愛,總有一天會反噬。

其實,《都挺好》講述的也只是原生家庭的一個問題而已。無論是太遠的疏離,還是太近的溺愛,如果父母的愛沒有把握好分寸,失去了該有的邊界,總有一天會反噬每一個家庭成員。

就像《都挺好》,伴隨著趙美蘭的離世、蘇大強的痴呆,有些遺憾就真的永遠無法彌補了。

作為父母,讓我們守好自己的邊界,別讓原生家庭的悲劇,再向下一代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