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有多好?

晴天有时下猪


清朝皇帝吃饭,从消耗量上看,是相当的惊人的。



按照档案记载,清朝皇帝每天的御膳消耗如下:

肉22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19斤,大萝卜、水萝卜和胡萝卜共60个,包瓜、冬瓜各1个,苤蓝、干闭蕹菜各5个(每个6斤),葱6斤,玉泉酒4两,甜酱和清酱各3斤,醋2斤。鱼虾燕窝等山珍海味另算。

以上,是皇帝每天需要的食材,每天!

从数量上看,皇帝需要的食物,别说养活一个皇帝,给一个步兵连做饭都够了!

所以我们闭着眼睛也能想出来,皇帝不可能吃这么多东西。清朝一顿标准的御膳是一百二十道菜,要七张桌子才能摆完。

规模大是真的,种类多也是真的,食材昂贵也是真的,但是你说有多好吃嘛,,,那就呵呵了。

列位请相信,清朝皇帝吃饭排场再大,也不可能有咱们吃的东西好吃。

为什么?

因为我们吃的是工业食品,他们吃的农业品。


过去的国宴上,有一道大菜,叫做“开水白菜”。这道菜的主要内容就是高汤和白菜,之所以一道白菜能上国宴,因为这道菜有古人所追求的终极味道——鲜。

开水白菜虽然做的是白菜,却要用火腿、肥鸡、海参等来炖汤,反复提鲜。最后用这种高汤炖菜,让白菜鲜的不得了。

可是现在,这道菜不能上国宴了,因为任何一个饭店做出来的白菜,都可以比当年的那道菜好吃。

为什么?因为我们发明了味精。


味精对于人类烹饪的改变是颠覆性的,有了味精以后,食物的好吃程度提升了一个档次。清朝皇帝吃的东西,不仅没有味精,还没有精米精面,没有各种现代的调味料,他们做的菜很粗糙。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过去皇宫里的御膳房,做菜最重要的不是好吃,而是另外两点——1.排场,2,快。

排场关乎着皇家礼仪,皇上吃饭必须排场大。而快,是为了在任何时候皇帝有需求的时候,都可以随时送上食物。

在没有微波炉的当年,这就要求御膳房的锅里随时炖着可以送上桌的菜(知道为啥消耗量那么大了吧?),可以随传随到。但这样的菜注定是不新鲜的,所以皇帝吃的菜,排场肯定有,好吃是不太可能的。以至于溥仪后来回忆,在他当皇帝那会,御膳房做的菜已然是难吃的没法下咽了。

不过,好吃不好吃尚在其次,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皇帝吃饭规格有多高。

清朝皇帝吃饭,那可不是一般的动静。整个帝国都要为皇帝的餐桌服务。

举个例子,有一种鱼叫做“鲥鱼”,就是张爱玲三大恨里面“鲥鱼多刺”的那个鲥鱼。这种鱼味道极其鲜美,但多刺。而且它有一个重要特点——出水即死,只要一刻不沾水,立刻就死。苏轼甚至说它只要被碰到鳞片就会死,因此被称为“惜鳞鱼”。


由于保存难度大,吃这种鱼称为了身份的象征,皇帝怎么能错过呢?

可是鲥鱼在长江流域,皇帝在北京。怎么样保证北京的皇帝吃到新鲜的鲥鱼呢?

清朝人想出的法,真是让大家叹为观止。

鲥鱼在南京被打捞上岸,打捞上来以后立刻被放入装有猪油和冰块的箱子(可能这么做能保证鲥鱼不死),贴上南京军政官员的封条,马上飞骑跑向北京。

一路每三十里设立一站,有快骑等在路上接力,沿途所有地方官在路上恭候,伺候传送鲥鱼的骑兵。沿途岗亭白天插旗晚上挂灯,清理行人以防挡道。骑兵在马上一刻不能停,交接的时候有地方官送上鸡蛋,如果想吃饭的话可以在马上吃鸡蛋。总之,这些鲥鱼从打捞上来之后直到送入北京,要一刻不停,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皇帝的餐桌上。


为了这条鱼,朝廷要出动马三千匹,民夫近万人,动用南京到北京沿途两千五百里一切军事力量,就为了皇帝桌上一条皇上都不一定吃一口的鱼。

所以当时有人写了一首诗描写这种“盛况”,这首诗叫《进鲜行》:

江南四月桃花水,鲥鱼腥风满江起。朱书檄下如火催,郡县纷纷捉渔子。大网小网载满船,官吏未饱民受鞭。百千中选能几尾,每尾匣装银色铅。浓油泼冰养贮好,臣某恭封驰上道。钲声远来尘飞扬,行人惊避下道旁。县官骑马鞠躬立,打叠蛋酒供冰汤。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毖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至尊。

也有大臣看不过去,给皇上上书,您老人家就差这一条鱼吃?这么多的力量,这么大的动静,就为了满足你的口腹之欲?不过没有用,鲥鱼还是照样送。

因为皇帝吃的不是鱼,是面子,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尊严——只要跟我扯上一点关系的东西,你们都要拼命去做,哪怕老百姓痛不欲生,我的排场也不能下降一点。

慈禧太后屋里里从来不熏香,她用新鲜水果放在鼎里熏屋子,每年要用掉足足八万斤新鲜水果,都是从南方运来的。慈禧每顿饭都要一百二十道菜,而且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人家老太后还觉得没有下筷子的东西。哪怕到了溥仪那时候,大清都眼看着药丸了,御膳房每年也要花掉二十万两银子,只为了给皇上做那些皇上根本不吃的菜。

这就是封建社会的黑暗,听起来可恨吗?

说起来,明清两代,只有朱元璋和崇祯在吃饭上是比较朴素的。崇祯是为了做政治姿态,不吃肉。厨子为了皇上吃着好吃,给皇帝的蔬菜上菜之前,都放在鸭子肚子里蒸几小时。

而朱元璋则是真的爱惜民力,根据洪武时期的档案,朱元璋吃的相当简朴,每顿饭只有几道菜,而且多是素菜,豆腐白菜萝卜啥的,所以后世传朱元璋爱吃“珍珠翡翠白玉汤”,不是没有依据的。


小约翰


清朝皇帝吃的伙食标准非常高,毕竟皇家的规矩是很大的。为皇帝做菜的御膳房里,常年珍馐美味不断,种类也是极其丰富,不论是烹饪手法、摆盘艺术还是营养搭配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可谓集古今之大成。但要说好不好吃,这就要另说了。


现在人未必吃的惯

时代进步了,现代人的口味也变化了。而清朝皇帝的吃御膳是不能改变的,不仅配方不能创新,就连咸淡也不能改,因为每一道菜的做法都是“祖宗制度”。

既然是祖宗制度,那就不能随便改!

但问题是,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每个时代的人的口味也不一样。菜式的配方如果不与时俱进,就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比如说,清朝第一吃货袁枚就曾经写过一本名为《随园食单》的食谱,他这份食谱里面记载了当时的诸多美食。当代的一些做餐饮的商家以仿古菜做卖点,原滋原味的按照袁枚的食谱做,可根本没有多少人爱吃。

事后商家做了调研,普遍的回复都是认为仿古菜的味道太寡淡了,吃不惯。(现代人的味蕾都被各种调料惯坏了)

所以说,皇帝吃的好不好,还真得难说。御膳的标准肯定是不会差,但是现代的人未必吃得惯。


皇帝吃饭,形式大于实际

清朝宫中御膳的管理机构有两个,分别是光禄寺和内务府,兼具现在金融系统的中国人民银行和军队系统的总后勤部的职责,所有的食材调配都要从这两个机构统一出入。

其中,光禄寺是国家的宴事机构,经常和礼部一道,专门负责朝廷各种庆典祭祀、外事接待以及朝中大臣的食物。比如说著名的满汉全席就归光禄寺负责。

而内务府管理的则只是宫中日常的膳食,也就是皇帝日常吃的。注意了,御膳房只负责皇帝一人的膳食。后宫太后、妃嫔的日常饮食,御膳房是不负责的。

正是因为御膳房不负责妃嫔的饮食,所以清宫的重量级人物,比如皇太后、皇后、得宠的妃子、皇子们,就都有各自的茶房。也就是所谓的“小灶”。有些皇帝就爱吃小灶,不爱吃正式的御膳,后面再细说。

据一些史料记载,皇帝吃饭规矩大,皇帝本人吃的是一点都不顺心。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皇帝看着一桌子美味珍馐,决不能像老百姓一样大快朵颐,称心如意的吃。每道菜再好吃,也决不能吃过三口,否则半个月都别想再见到这菜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不让外人摸清皇帝的口味,防止被有歹人借机下毒,宫里管这规矩叫做“传膳不劝膳”。

另外,皇帝举办国宴,招待大臣吃饭时,那就不是不顺心了,而是遭罪。

按清朝的规矩,每年的元旦、冬至和万寿节这三天,皇帝都要在太和殿广场举办极为隆重的筵席,招待各少数民族王公以及外国使节。注意了,元旦和冬至都是在冬天!清朝的平均气温比现在低,而皇帝和大臣又都是在广场上吃饭,冻死人了!

依常理来说,天气冷就赶紧吃。但是皇帝请客不能这么搞。整个流程是繁文缛节,连敬酒都有九个轮次,每一轮还都要重复各种礼仪。这一个流程折腾完了,汤菜也凉了,在场所有的人也被折磨得饥肠辘辘。实际上都是饿着肚子在折腾。包括皇帝本人。

这种形式主义大于实际的吃饭,皇帝本人能吃的好么?所以每次国宴之后,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回去之后还要开小灶。


御膳房的水准并非一直都处于顶尖

清朝皇帝的御膳不是一直都好。比如溥仪就曾经说过:御膳房做得菜没法吃,还比不上太妃小灶做出来的好吃。

顺便提一句,御膳房的负责人,其实不是宫里的太监。很多电视剧只要拍御膳房,就是太监在那里坐镇。其实这是扯。

因为御膳房不是一般的地方,御厨的长官不可能让太监和文官担任。只能是由一等侍卫,也就是武官来担任。

那么,为什么溥仪会喜欢吃小灶,极其反感御膳呢?这是因为清朝从光绪皇帝开始,皇帝从小就是跟着慈禧吃小灶,御膳房成了摆设,差事就渐渐懈怠了。

御厨们每次给皇帝做膳食都是摆摆样子,敷衍了事。大部分的菜都提前做好,到了传膳的时候,热一遍就直接上桌,反正皇帝也不会真正吃,过了饭点还会再撤下去。说的难听点,光绪和溥仪吃的御膳,其实都是现饭现菜,估计还是馊的。

所以溥仪才会说御膳都是垃圾玩意,真不如小灶吃的舒服。

而小灶做出来的东西,虽然丰富程度没有御膳房那么夸张,不会做一大桌子的菜。但是御膳房的形式感太强,皇帝真正爱吃的并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御膳只是为了显示皇家气派。但是小灶就很实在了,皇帝点啥就做啥,专捡爱吃的做都行。哪怕是白米粥和馒头都比御膳好吃。因为都是厨师现做的。

当然了,皇帝也不是傻子。如果御膳房不好好做菜,皇帝也不会留着这个部门。光绪之前的御膳房,还是挺靠谱的。比如乾隆在位时,他吃的就都是御膳房的菜。

但即便是乾隆皇帝,他也是尽量让自己吃的舒服一点。比如乾隆四十八年,乾隆过生日。清宫档案就详细记载了乾隆生日那天的膳食。具体菜单如下:

晾排骨、晾肉、拆鸭子;

鸡翅干揽肉丸子、五香鸡猪肚;

罗汉面筋、猪肉馅祺饼、青油卷;

燕窝芙蓉鸭子、麻酥鸡、糟肉;

糟干笋锅烧鸭子、糖醋锅渣;

另外还有饽饽(点心)若干、小菜(酱菜咸菜之类)若干,以及嫔妃们向乾隆生日觐献的四道菜。

注:因为乾隆不喜欢吃鱼,所以他的菜单里面极少有鱼类出现。



虽说皇帝过生日,但从这份菜单来看,其实跟平时的规格没什么差别,即每餐大约也就是二十道菜(点心)左右。远比不上御膳的那种规格。

从我们现在平常人的角度来看,乾隆皇帝也就是吃的多一点而已,但每道菜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皇帝的膳食,也不是每一道菜都要玩出特殊的花样。


Mer86


清朝早朝基本在清晨五点

乾隆:“你天天这么早来上朝,在家吃饭了吗?”

大臣:“吃了”

乾隆:“吃的什么?”

大臣:“家不富裕,只能吃几个鸡蛋而已。”

乾隆:“鸡蛋10两银子一个,我都不敢多吃,你还几个而已!”

大臣不敢多言,只是说自己吃的鸡蛋是质量不好的,其实民间鸡蛋很便宜,只是在宫中几经转手,到了乾隆那里就价格昂贵,据说到了光绪年间升到了30两银子一个,然而民间才三个铜板,然而光绪喜欢吃鸡蛋,每年要吃掉数万两白银的鸡蛋。

清朝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每个时期也不相同,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要知道的前提

清朝皇帝一每日只吃两餐,早餐是6-8点,晚餐是在12-14点,每次正餐之后会各加一顿小吃;

清宫御膳也主要就是三类菜色,一是满族菜;二是东北菜;三是苏杭菜;

根据历史记载,按照宫中的规矩,皇帝每天的事情大约就是两种,一读书二用膳;

御膳房共有120余人,太监150余人,皇帝每天的伙食则是根据御膳房事先列出清单,然后经内务府主管大臣查看后才能烹饪。

清朝皇帝用膳标准一开始每顿饭有120道菜,足足有三张大桌子,除此之外,还增设点心、果品类,后觉浪费,降低至64道菜;到了咸丰年间,又降低至32道菜,慈禧太后专政后降到24道菜。

这就是清朝皇帝每天大致所需的菜,那么皇帝每天都吃哪些?

据记载,每日菜品有许多种,可以看图

这些都是每日必备的,其他另外增设,其实每个黄第一的饮食喜好不一,乾隆喜欢粗细搭配、菜粮互补,算是比较合理的饮食,而光绪则喜欢吃海味,比如鱼翅、海参、海带等,溥仪就喜欢吃西餐。

具体菜单繁多,无论是满席还是汉席,那也是非常丰盛气派,极尽奢侈,羽评郡主制成图片形式,大家简单看一下便知,《膳底档》记录的菜单如下图(其中一部分)

清朝皇帝用膳前还会有太监试毒,有试毒牌,若菜内有毒,这个半寸宽、三寸长的试毒牌就会变色,即使是检验合格后也还要太监试吃。


有人问,这么多菜,皇帝也吃不完,所以皇帝还被限制,每个菜只能吃三口,无论多好吃,吃过后就撤下,这主要是为了不让别人知道皇帝爱吃什么。

其实除了这日常的伙食以及用膳标准,其他还有许多节日,因为宫廷宴名目较多,从开年到年尾,比如元旦、皇帝生日(包括皇后、皇太后)、冬至三大节日、凯旋宴、千叟宴等,还有许许多多的节日活动,这些节日比平常的伙食更好。


羽评郡主


清代皇帝的伙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标准,咱们仅介绍一下乾隆和光绪两个时期,对清宫膳食就能有个大致的体认了。

乾隆朝: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两只,鸡五只(其中当年鸡3只),鸭三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十九斤,大萝卜、水萝卜、胡萝卜共六十个,包瓜、冬瓜各一个,苤蓝、干蕹菜各六斤,葱六斤,玉泉酒四两,酱和清酱各三斤,醋二斤。



这是一些主要食材,此外还有不少临时添加的菜品和副食,我们可以再参见一下他一顿饭的标准,按《日常膳底档》乾隆四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未时晚膳:

燕窝挂炉鸭子挂炉肉野意热锅一品、莲子肉丁瓤鸭子热锅一品、野鸡热锅一品、肥鸡酒炖东坡一品、羊西尔占一品、冬笋爆炒鸡一品、蒸肥鸡烧狍肉鹿尾攒盘一品、挂炉鸭子攒盘一品、象眼小馒首一品、白面丝糕䕷子米面糕一品、羊肉馅合手包子一品。

此外,尚有各色盒子小菜,全部菜品大概有20种。


到了光绪朝,烹饪技法有了很大改进,菜品种类也大大增加了,且不言“添安盛宴”那种比较特殊的饮食,就日常饮食,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按《日常膳底档》光绪二十一年正月糙卷条”:

口蘑肥鸡、三鲜鸭子、肥鸡丝木耳、肘子、炖吊子、肉片炖白菜、大炒肉、鸡汤白菜、味羊肉汆黄瓜、豆秧汆银鱼、鲜虾丸子、肉片炖萝卜白菜、排骨、酱包肉、瓤冬瓜、熏鸡丝、溜脊髓、里脊丁黄瓜酱、肉片焖芸扁豆、冬笋丝炒肉、包三样、炒木须肉、炸汁、小葱炒肉、口蘑罗汉面筋、烹掐菜、苏造五香肉、猪肉丝汤、脂油方脯白蜂糕、豆腐汤、老米膳、溪膳、早稻粳米粥、甜浆粥、煏米粥、小米粥。



两相对比,清代皇帝的伙食标准就比较清楚了。


红小豆馆主


我之前根据清朝的档案还原了一下乾隆时代的早餐,一顿饭差不多就是200来块钱的食材成本。

自己做当然比较费劲了。但对今天的人来说,偶尔吃一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何况还吃不完。

一般来说,京城的宫廷菜总共由三个部分构成,一则是山东菜,也就是鲁菜。这是由于明朝迁都北京的时候,大量的宫廷御厨都是山东人,所以鲁菜在今天也被称为“宫廷菜”,清朝入宫以后毕竟犯不上把山东厨子都赶回老家,所以一部分鲁菜师傅就留在了宫中;

第二类是满族菜,说白了就是游牧民族的烹饪饮食,今天北京著名的醋溜肉片加木须(醋溜木须)就是从满族菜中的羊肉菜中来的;

第三类是苏州菜,这没什么好说的,乾隆皇帝特别喜欢,甚至在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皇帝出巡东北,还要带着御厨张东官随行。张东官80后的人应该比较熟悉,毕竟有一部由徐峥、张庭主演的电视剧《满汉全席》,就讲的他的故事。

所以我们从任何能找到的材料看,皇帝吃的都是相当不错的。但是:

皇帝的饮食习不好吃,主要被两个条件制约着:

第一:严格的记录程序。

凡是皇帝吃过的菜都必须详细记录烹饪过程,这样才能保证皇帝不论在什么时候吃,都能保证味道的一致性。比如乾隆皇帝有天忽然想吃雍正下酒的煮毛豆,那御厨做出来的一定能够是雍正在位时的味道,绝对不会走样。

中餐啊,少了厨师的灵感,食材的灵性就没有了。

第二:御膳房的注意力。

基于许多原因,皇帝无法在膳宫吃饭,但皇帝想用餐的时候,御膳房就必须随时供应。不论皇帝想吃什么,往往都需要在1分钟以内端上来,所以尽管内务府中御膳房是最大的一个部门,但大家要解决问题的核心却不在吃饭上,而在于如何及时的给皇帝供给食物上。

这样一来,东西也就那样,没什么特别的。

据说有个故事是这样的,反正我听完,就再也不想念宫廷美食了:

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的时候,江南的一些地主老财们就纷纷出钱,精心准备了一桌江浙地区的吃宴请乾隆皇帝。我们知道乾隆皇帝吃到好吃的东西总是喜欢题字的,但那天乾隆吃完了以后,一言不发就回去了。大惊失色的地主富商们花了无数银钱打听到乾隆皇帝的贴身太监,最终才弄明白原委,太监是这么说的:

如果万岁爷吃了你们的东西觉得好,回去想吃,吃不到我们这些做奴才的该怎么办?如果一些新鲜蔬菜,比如春笋,万岁爷冬天想吃,弄不来,我们做奴才的又该怎么办?于是每道菜上菜之前,我都给菜上加了一大勺糖。


酒骑风


“王天下者食天下,皇帝以天下养”,作为一国至尊的皇帝,自然需要至高的伙食标准,才能配得上至尊的身份了。

清帝每天的御膳分为主食、副食和小菜三方面。



清帝的伙食

主食有:东北的粘高粱米粉子、山西的飞罗白面、陕西的紫麦、宝鸡的玉麦、兰州的挂面、山东的抻面、博粉、广西的葛仙米、河北的福寿字饽饽、山东的耿饼、安徽的青饼,以及北京玉泉山的黄米、丰泽园的白米、汤泉的紫米。

副食有:直隶地方的猪、乳羊、鸡、野鸡、鸭,崇文门每年春季进的黄花鱼、秋季进的银鱼,直隶保德州冬季进的石华鱼,山东进的麒麟菜、海带、紫菜、吉祥菜、鱼翅等,两淮地区进的风干猪肉、糟鹅蛋、糟鸭蛋,湖广进的银鱼干、虾米,外蒙进的鹿肉干,长芦盐政进的猪、羊、鸡、鸭、鱼等。

小菜有:山东的扁豆、凤尾菜,浙江的酱菜,江苏的小菜,福建的闽姜等。此外还有鲜鱼、鲜果等。


清帝进膳

清朝的饮食特点:一不吃牛、二不吃狗、三南北口味皆有、四以满族风味为主、五主要烹调方法为蒸炖煮烧。

像乾隆皇帝的一次早膳(早上六点开始),就有燕窝烩糟鸭子热锅一品、燕窝挂炉鸭子热锅一品、燕窝鸭丝热锅一品、燕窝白鸭子一品、口蘑拆肉一品、托汤鸭子一品等,基本上都是火锅,便于加热保温。

而且乾隆是极会养生的专家,总结了前代满族的饮食习惯,对宫廷的饮食结构加以调整,荤素搭配。规定皇帝、太后、皇后的每日饮食标准是:每次进膳用全份膳48品;每天用盘肉16斤、汤肉10斤、猪肉10斤、羊2只、鸡5只、鸭3只、蔬菜19斤、萝卜60个、葱6斤、玉泉酒4两、青酱3斤、醋2斤和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枣等。

乾隆皇帝注重饮食,不像他父辈那样节俭,康熙多吃菜食,少吃肉类,甚至还自己种米(除了喜欢吃鲥鱼外,康熙称得上是一个勤俭的皇帝)。



狐史首丘


清朝皇帝的伙食历代都是不同的。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满清贵族的饮食习惯都是一脉相承的,奢华与否从看杀了多少牛羊。如天聪十年,皇太极为庆贺“满蒙联姻”成功,“杀牲九十”;济尔哈朗成婚,杀牛马羊81只;就是一顿“顺便”的宴席,为迎接科尔沁部使者,皇太极和额驸格格出关盛京,在碰面的地方吃一顿便饭,就是1匹马2头牛和24头羊。

康熙时期,对满清大量宰杀牛马羊的习俗很不满,进行相应的饮食改革,“汉席”开始出现,其实“汉席”和“满席”一直是分开的,但人们常把它们搞混,称为“满汉全席”。

在很多影视剧中,描绘乾隆饮食铺张浪费,其实这与历史不符,乾隆的日常菜谱如下:燕窝肥鸡丝热锅一品、羊肉片一品、鹿筋酒烧鸡冠肉一品、火薰东坡鸭子一品、蒸烧肥鸡羊乌又攒盘一品、后送春笋炒肉一品、上传炒苏蛋一品、象眼小馒首一品、白面丝糕旋子米面糕一品。 由此可见,乾隆每天不过吃个位数字的菜。

同样在影视剧中,描绘从乾隆以后的帝王饮食是一路走下坡路,其实这又与历史不符,如嘉庆的早餐就远比乾隆的晚餐还要丰富,二十多道菜,类似燕窝、鱼翅、海参等已经成为三餐必备。

道光和同治在数量上有突破,达到三十多道菜;在菜品上更有创新。

清朝饮食达到鼎盛时期是在慈禧时期,拥有四十多道菜,更有“千秋万代”,“万寿无疆”等吉祥话的菜品。即便是在庚子国变,两宫西狩时,慈禧的饮食依旧是奢华无比。


五味社


清朝的皇帝很“节俭”。例如,乾隆,听说大臣早上吃了四个鸡蛋都觉得奢侈。因为,乾隆爷吃的鸡蛋,一个价值10两白银!到了光绪皇帝,一个鸡蛋已经到了30两白银!光鸡蛋这一项,内务府一年就要花掉几十万两白银。

上面这件事,虽然难以区分真假。但是,起码反应一个问题,宫内腐败很严重。皇帝再怎么能吃,一顿饭的成本也不会太高。这么高的花销,都被内务府负责采办的各个环节贪污了。

我们详细聊聊每天皇帝都是怎么吃。

清朝的皇帝,每天用膳两次,这两次是正餐,早膳和晚膳。在每次正餐以后,各有一顿小吃,皇帝想吃什么可以点。早膳一般是在早上六点至八点半进行,晚膳在十二点至下午两点进行。具体用膳时间,因季节略有调整。

皇帝一顿饭准备多少菜品,我们以溥仪为例。溥仪每次用膳,菜品在几十道至上百道不等。光太后或太妃们送来的菜品,就有二十来道。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有的膳房,而且都是高级厨子,饭菜可口。御膳房做的菜品,就偏向于华而不实了,并不好吃。

这么多道菜品,皇帝每道菜只能最多吃三口。吃完第三口,就要撤掉。这是为了不让外人知道皇帝喜欢吃那道菜,防范有人投毒。所以,民间流传的吃货乾隆都说好的故事,真的就是个故事!

(《走向共和》慈禧举着筷子,看了眼桌上118道菜,叹了口气,说:“就这么点菜,真没办法下筷子。)

根据御膳房史料记载,清朝皇帝每天菜肉消耗二十二斤,一个月共660斤。其中:汤肉五斤共一百五十斤,肥鸡二只共六十只,肥鸭三只共九十只,菜鸡三只共九十只。

这些东西,现在咱们去菜市场买,估计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是,这是内务府御膳房采购的,都是天下最好的食材。而且,还养活着上百人的御膳房。所以,核算到菜品的价值应该跟同等重量黄金的价值差不多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按照 清代宫廷规矩,皇帝名义上一日两餐,但中间还有多道点心——从这个角度看,清代的皇帝实际上是一日多餐。

清代皇帝和后妃究竟吃些什么?他们的伙食标准到底有多好呢?

清代宫廷为皇帝做菜的地方叫御膳房,御膳房主要食材来自全国各地。清代皇帝出身满洲,爱吃东北地区的山珍美味,有鹿尾、鹿舌、鹿羔、石花鱼、狍子、熊掌、野猪等;还有来自南方的燕窝、鱼翅、海参、火腿、笋尖等。末代皇帝溥仪在回忆录中回忆,他每次吃饭都要七张桌子,两桌菜,一桌火锅,三桌米饭、点心和稀粥,一桌咸菜。皇帝究竟吃什么?以溥仪的一顿早餐为例,菜单如下:“口蘑肥鸡、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肉、炖肚肺、肉片炖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驴肉炖白菜、羊肉片川小萝卜、鸭条溜海参、鸭丁溜葛仙米、烧茨菇、肉片焖玉兰片、有肉丝焖跑哒丝、炸春卷、黄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心、五香干、祭神肉汤、白煮塞勒、烹白肉。”看来,皇帝平常也是吃些家常饭菜的。

故宫出版社曾经初出版过一本名叫《宫女谈往录》的书,以一个老宫女的视角,回忆清宫宫廷生活,写得非常好。据这本书透露,当时慈禧太后用膳时从不说自己爱吃什么,不仅慈禧如此,其他帝王譬如康熙、乾隆等都是这样,不但外人不知道,就连御膳房的厨子也不知道。为什么呢?这是安全的需要,防备别人下毒。所以皇帝或者后妃吃饭时,总要摆上上百种菜,让皇帝随意挑选。另外宫里还有个规矩,“吃菜不许过三匙”,如果皇室或者太后喜欢吃某种菜肴,准备舀第三匙时,旁边侍候的太监就会大喊:“撤!”当然,皇帝一般也不会这样,这样做同样是为了安全。

宫里吃饭的规矩特别多,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还是到此打住吧。

谢谢您的阅读。


民国年间那些事


说到清廷御膳,很多人就想到“满汉全席”。拜托,谁说皇帝天天吃“满汉全席”的?就厨艺标准而言,清朝皇帝享受的宫廷御膳已经是封建王朝登峰造极的终极版本了;就规模而言,清朝御膳的规模在古代也是数一数二;就最终呈现在皇帝面前,被品尝之后的效果而言,清朝御膳实在是不入流!

可能因为慈禧太后以及“满汉全席”的影响力太大,很多人都以为清朝御膳都是每顿上百道菜,然而并非如此。

清朝大多数的皇帝还是比较“节俭”的,尤其中前期的几位皇帝。除了乾隆皇帝弘历之外,其他皇帝在饮食方面并没有奢侈成分的记载。而即便是“最奢侈”的乾隆皇弘历,他每顿大概三四十道菜,与以讹传讹上百道离得远。

虽然规模没想象中那么大,不过清朝宫廷御膳的精致却是真的。清宫御膳,虽说集中百家之长应有尽有,但主要还是以满洲菜、鲁菜与淮扬菜为主。选用材料名贵,做工繁复,清廷之中,御膳房供职者数千人,其中负责做菜的厨子三百多人,平均下来其实一个厨子就专门做一道菜。



就好像明朝初期,太祖定下的“四菜一汤”的规制,其子孙却用雀鸟脑子代替豆腐做菜奢侈无度一样;清朝中后期也腐烂到令人无语。

明后期奢侈,皇帝吃到的却还货真价实,清朝中后期,由于内务府等内廷中饱私囊,皇帝吃个鸡蛋要数十两白银,京中40文一碗的面汤,内务府竟称需要上千两准备。牛肉的钱花出去,清朝皇帝吃到的却是烂菜叶子。

清朝礼法更加森严,皇帝所享用御膳也并非享受,而是折磨。因为吃多少、吃什么都是有“祖制”的。一道御膳,从御膳房经过一整套流程到皇帝面前,已经没了食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