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滁州不是家乡——读辛弃疾《声声慢》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涌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悦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董元奔‖滁州不是家乡——读辛弃疾《声声慢》

(位于滁州城西重建的奠枕楼)

这是辛弃疾的词《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标题中的奠枕楼是辛弃疾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2)知滁州时所建,与唐李德裕(词中的“嵩人”)贬知滁州时所建怀嵩楼相距不远。南宋滁州辖今安徽来安、滁县、全椒三县,是当时宋金对峙的前线。这首词也就作于辛弃疾滁州知州任上。

词人登上奠枕楼向北远眺,望不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尽头,于是他由衷的发出了“太平万里”的感慨之语,并祝愿今后天下万民同乐,年年享受太平生活。

其实,在这首词的字里行间,词人还是难以掩饰自己对抗金复国前景渺茫的悲哀。所谓“太平万里”只是“今年”这会儿的遐想,词人知道,金兵只是在等待秋来兵肥马壮的时候进兵而已,其实,词人也知道金国朝廷里如今正在发生政治纷争,这完全可以成为南宋北伐的一个机会。但是朝廷没有北伐的计划,南宋朝廷只愿意享受这半壁江山的所谓“东南佳气”,却忘记了我们还有埋葬着祖先们尸骨的广阔的“西北神州”,所谓出师北伐只是词人的一厢情愿而已,朝廷给他下达的指示只是在滁州加强边防建设以防御金兵进犯,不得主动出击,所谓到北方“愿年年人似旧游”只是词人的“华胥梦”而已。所以词人心生退意,但是身在抗金前线,身担抗金责任,他却不能退隐,即使退隐了,金兵还会如期南下,这偌大天下也不会有他的太平日子可过。所以他认为他尚不如李德裕还能够于“怀嵩”之后顺利的回到嵩山安度晚年。

董元奔‖滁州不是家乡——读辛弃疾《声声慢》

(辛弃疾塑像)

不过,作为“壮词”的开山祖和大师,辛弃疾这首词中还是有英雄之气涌动的,如“征埃成阵”、“指点檐牙高处”、“浪涌云浮”、“弓刀陌上”等用词都以“壮”为指向,词人所言“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实际上也是词人讥笑李德裕不思进取,反衬自己的慷慨之气。辛弃疾固然对朝廷偏安政策不满,但是他还是愿意努力巩固滁州边防,这样,进可以等待朝廷改变国策以组织北伐,退可以暂保“楚尾吴头”这江淮大地享受片刻太平。

此词标题中的“旅次”二字颇有深意。身为南宋朝廷委任的滁州父母官,词人并不以滁州为家,甚至并不以南宋全部江山为家,他怀念着他的北国家乡,时刻准备着带领军队离开滁州,北上恢复故土,恢复大宋社稷,所以词人以“旅次”言之。

董元奔‖滁州不是家乡——读辛弃疾《声声慢》

(滁州古城风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