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辛弃疾,提得起笔,舞得动剑

宋朝著名诗人辛弃疾在出生时,北方就已经沦落,虽然他的祖父在金国任职,但是他却一直希望能够恢复中原一雪耻辱。只不过由于人生中的种种无奈,他不得不放下剑转而拿起笔,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对于文学界来说却是一大幸事。

辛弃疾,提得起笔,舞得动剑

辛弃疾,字幼安,光看名字,倒有几分李易安的味道,李清照穷其一生寻找安宁之所,可终生难安;老辛幼年多病,名唤弃疾,以期一世安康。

辛弃疾,提得起笔,舞得动剑

老辛终究是不得志,武家出生,最终却以文为业,说他壮志未酬也好,身不称职也罢,可他一生热血不减,武能拿刀定乾坤,文能提笔安天下,他有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豪气,也有情感炙热细腻如丝的柔情,亦柔亦刚,文武全才。

辛弃疾,提得起笔,舞得动剑

辛弃疾也因此被打上南宋豪放派词人、文学家的标签,其在文学上的成就甚至可以和苏轼相提并论,与苏轼合称"苏辛",几百年来很多文人墨客熟读辛弃疾的词,了解他的文学作品,却忽视了,辛弃疾的真正职业是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的军人,诗词只是他的爱好。

辛弃疾,提得起笔,舞得动剑

在辛弃疾出生的时候,他的家乡已被金国占领,他们便成了金人统治下的沦陷区的人民。老老实实地做一个敌国的顺民,在有些人看来,这没有什么不好,甚至是天经地义的。比如辛弃疾的同学、大宋的遗民、后来成为金国著名文学家的党怀英。

但对辛弃疾爷孙来说,这是极其屈辱的。因此,辛赞老人为孙子量身制定了一套培养计划。其次,他将辛弃疾送到了特级教师刘瞻的门下,让他跟随名师学习文化。辛弃疾后来出色的填词本领,就是在这里练就的基本功。

辛弃疾,提得起笔,舞得动剑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发兵,南下侵宋。辛弃疾挺身而出。他组织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自觉寡不敌众,于是投奔了当时山东最大的起义军首领——耿京。

他的起义,虽然比起历史上建立不世之功的大将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要辩证地看待,首先他的身份只是个低阶官员的后裔,但是他能够在生长于沦陷区的情况下,依然不忘收复山河,比起当时南宋"误把杭州作汴州"的许多官员,甚至是朝廷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辛弃疾,提得起笔,舞得动剑

公元1207年,辛弃疾病逝,享年68岁,临死那天夜里,他没有交代任何家事,只大呼:"杀贼!杀贼!杀贼!"死后朝廷还给予高度评价,追赠"光禄大夫",谥号"忠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