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與晉大夫鬥嘴,誕生一經典名句,這次爭執的歷史背景是啥?

公元前545年12月,周靈王去世,他的兒子姬貴繼承了王位,是為周景王。不巧的是,周靈王走後不久,楚康王也去世了。一個是天下之主,另一個東周“超級大國”的國君,兩人幾乎同時去世,對東周諸侯國會有何影響?

從周靈王和楚康王各自的葬禮,就可見一斑。

周天子與晉大夫鬥嘴,誕生一經典名句,這次爭執的歷史背景是啥?

公元前544年4月,楚康王的葬禮舉行。由於兩年前弭兵之會順利結束,東周主要諸侯國都前去楚國參加葬禮。其中,魯、陳、鄭、許四國的國君都親自參與,其他諸侯國則派出了大夫參加。送葬時,諸侯國君只送到楚都西門外,各國大夫則直接送到了楚康王的墓地。楚康王還算不上霸主,他的葬禮居然能勞動這麼多國諸侯和大夫參加,純粹是沾了弭兵協議的光。

周靈王是天下之主,他去世後按理各諸侯國都應該要參加他的葬禮,而且參加他葬禮的諸侯國使者級別還不能太低。可由於楚康王葬禮也幾乎在同時舉行,就引發了諸多意外。

首先發生意外的,是魯國。此時魯襄公正被留在楚國參加楚康王葬禮,分身乏術;魯國留守大夫們乾脆也省了這份心,就不派代表去參加王室葬禮了。所以,在魯史《春秋》中乾脆就不記載周靈王的葬禮了。

與魯國處於同樣境遇的,還有鄭國。鄭簡公也參加了楚康王葬禮。但鄭國上卿子展卻以為,不派使者去洛邑參加周王葬禮不行。作為上卿,子展自己必須留在國內把持大局,不能離開。思考了半天,他決定派印段前往成周洛邑。印段雖然是鄭國公族,卻並非執政卿士。所以,對派他去參加王室葬禮,子展副手伯有提出了異議:“印段太年輕了,這可不行啊!”派出資歷這麼淺的鄭國大夫去參加周王葬禮,級別不是太低了嗎?

子展答道:“與其不參加王室葬禮,派年輕人去不是要好得多嗎?《詩經》上說:‘王事無不細緻,無暇安坐起居。’東西南北,誰敢安居?堅定侍奉晉、楚二國,以捍衛王室。王事不能有缺失,哪有一成不變的常規?”最終,鄭國還是派印段去了。

周天子與晉大夫鬥嘴,誕生一經典名句,這次爭執的歷史背景是啥?

兩個東周重要的諸侯國,一個沒派使者去參加王室葬禮,另一個卻派低級別的大夫前往;可兩個諸侯國的國君,卻參加了楚康王的葬禮。足見在諸侯心目中,周王室還不如楚國重要!

周景王剛一繼位,就深刻體會到了天下人的輕視。


時間慢慢過去,一晃又過去了十八年。這十八年來,得益於弭兵之會,東周鮮少爆發大規模的爭霸戰爭。東周各諸侯國,因為這段難得的和平時光得到了寶貴的休生養息機會。

但對周王室而言,東周不再爭霸,卻未必是件好事。

既然無需爭霸,周王室在爭霸戰中的獨特作用也就喪失了。以往東周存在爭霸戰爭時,中原霸主都需要藉助王室名份,來與南方的蠻夷楚國對抗。如此一來,為搶佔政治上的有利地位,中原諸侯們都會進貢不少的禮物給周王,以籠絡周王室。所以在東周爭霸之戰進入火熱狀態時,周王室都能得到不少實惠,足以養活自身。

周天子與晉大夫鬥嘴,誕生一經典名句,這次爭執的歷史背景是啥?

偏偏周景王的運氣不好,繼位十八年以來,因為弭兵之會,東周爭霸戰爭幾乎熄火。

因為晉國對楚國採取綏靖政策,東周諸侯國都被楚靈王牽著鼻子走。進入春秋以來,楚國對周王始終就不是那麼尊重;楚莊王成為霸主之時,更是公開打聽九鼎輕重,隱然有藐視周天子之心。因此,除了齊桓公時期曾經迫使楚國向周王室進貢苞茅之外,楚人基本沒什麼貢品給周王室。

楚國不進貢,諸侯又都去侍奉楚國,所以周景王生不逢時,繼位以來王室財政收入銳減,日子過得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諸侯爭霸,強大的霸主會嚴重威脅到周王室地位;諸侯不爭霸,周王室更是完全被邊緣化,日子越過越窮。對周王室來說,這真是諸侯爭霸也難,不爭霸也難啊!作為天下之主,淪落到如此地步,又能怪誰呢?只能怪祖宗太不爭氣了!

周天子與晉大夫鬥嘴,誕生一經典名句,這次爭執的歷史背景是啥?

現在再來追究周王室沒落的責任已經是“然並卵”,當前周景王最急迫的還是要解決王室眼前的“經濟危機”:再不想辦法增加王室收入,他這個天子就真要去“喝西北風”了!

就在周景王為王室“經濟危機”愁眉苦臉之時,“屋漏偏逢連夜雨”,他突然又接連遭遇了兩起不幸的大事件:公元前524年6月,周景王太子姬壽意外去世;8月,王后見兒子去世,不勝悲慟,也跟著兒子去往另一極樂世界了。

短短三個月,兩位至親之人先後去世,這真是家門不幸!


十八年前,父親去世,因恰逢楚康王也去世,諸侯們都去討好楚國,卻對王室葬禮多有忽視。這一年周王室連遭兩起喪事,好在東周兩個“超級大國”晉國和楚國都沒出什麼大事,所以天下諸侯紛紛派出使團,到洛邑來參加“國母”的葬禮。

周天子與晉大夫鬥嘴,誕生一經典名句,這次爭執的歷史背景是啥?

12月,晉國派出卿士荀躒為“團長”、籍談為“副團長”的弔唁團到達洛邑,來參加王后的葬禮。荀躒是荀盈之子、荀罃之重孫,在晉國擔任下軍佐,雖然在六卿中權位最低,但畢竟也是卿士。籍談雖然不是晉國卿士,可也是公族大夫。派出這兩人來成周來參加王后葬禮,足見東周霸主對王室還存有相當的尊重:當年周靈王去世時,鄭國沒派出卿士,魯國更是沒派使者參加!

晉國使者在成周呆了數日後,繁瑣的葬禮儀式終於完畢,荀躒和籍談二人終於鬆了一口氣。

這時,周景王突然發出邀請,讓晉國兩位使者參加王室的宴飲。作為霸主之國,自從晉文公稱霸以來,晉人就長期與周王室保持著友好關係。王后葬禮後,周景王要單獨宴請晉國使者,旁人也不覺會有什麼異常。可週景王這次請晉國使者吃飯,卻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這一年兒子和老婆先後去世,在旁人看來是家門不幸,可在周景王眼裡這卻是解決王室“經濟危機”的一大機遇。周景王執政十八年來,東周爭霸戰爭暫歇,各諸侯國鮮少來王室朝見,讓王室少了很多進貢之禮;這十八年,周王室內部鮮少紅白喜事,也讓周王室少了許多進益。如今好不容易老婆孩子死了,周王室出了這麼多大事,怎麼能不想盡辦法向諸侯們多要一些“白包”、來填補填補王室這麼多年來的巨大虧空?

周天子與晉大夫鬥嘴,誕生一經典名句,這次爭執的歷史背景是啥?

因此,從老婆葬禮舉行之日起,周景王就一直在關注各諸侯國給周王室送了多少禮。晉國是東周“超級大國”,對晉人送的禮周景王也就格外關注。可沒曾想,這次晉人除了禮節性的“白包”外,沒有再送別的重禮——這可讓周景王深深地失望了!


因為少了晉國這份禮,在老婆葬禮期間周景王一直悶悶不樂。旁人都以為他這是喪親之痛,卻不想他是因為少了晉國這份“大禮包”!

所以葬禮一結束,周景王就迫不及待地除去喪服,主動要請晉國使者喝酒。喝酒聊天不是目的,從晉人手中討要禮物才是主因。為了增強說服力,周景王還特別交代下人,一定得用魯國進貢的酒壺在宴席上斟酒。十八年前周靈王去世,因為魯襄公在楚國魯人沒有參加王室葬禮;這次王后去世,魯人不但參加了,還額外給周王室送了份重禮——晉國作為“超級大國”,是不是也得學習一下?

周天子與晉大夫鬥嘴,誕生一經典名句,這次爭執的歷史背景是啥?

荀躒與籍談二人,看著這場面氣氛不對,但又不好公開離席,只能假裝糊塗,低頭不語地喝悶酒。

酒過三巡之後,見客人始終不言不語,周景王終於挺不住了,直接將這層窗戶紙給挑破了:“伯氏,各諸侯國這次都有進獻寶物來安撫王室,唯獨晉國卻沒有,這是怎麼回事?”荀躒又稱“文伯”,“伯氏”就是指荀躒。

作為晉國正使,這次來參加王室葬禮,該送多少禮荀躒肯定要參與決策。可不知什麼緣故,居然弄得其他諸侯國送的禮都比晉國重,卻讓天子給挑禮了!面對天子的責問,荀躒無言以對,只能拼命地向籍談作揖,求他幫自己解困。

籍談其實也沒什麼辦法,但荀躒這麼來求自己,就是沒辦法也得頂上去。不然的話,晉國的臉面就丟盡了!想到這,籍談膽子大起來,就開始信口開合:“當年諸侯受封時,都從王室接受了明德之器,用來鎮撫他們的國家,所以他們都有彝器來進獻天子。晉國遠在深山,與戎狄為鄰居,遠離王室。天子福威不能到達,晉人拜服戎人都來不及,哪裡還有寶器進貢給王室?”所謂“彝器”,是周時祭祀和食用青銅器皿的統稱。

周天子與晉大夫鬥嘴,誕生一經典名句,這次爭執的歷史背景是啥?

籍談這番話,明顯是歪理邪說。最近幾年,晉國倒是經常與戎狄打交道:不但滅了山戎無終國,還滅了白狄鼓國。說晉國要拜服戎狄所以無法向王室進獻寶器,這簡直就是在當面戲弄周景王!


周景王一聽,頓時勃然大怒:“叔氏,您忘了嗎?叔父唐叔虞是成王的同母弟,難道會少了賞賜嗎?密須國的大鼓和大路之車,是當年文王檢閱部隊之用;厥鞏國出的皮甲,是武王克商時所用。唐叔得到了這些寶物,來到晉國,用以鎮撫境內的戎狄。後來周襄王又賜晉國大路與戎路之車、斧鉞、黑黍米釀的香酒、彤弓、虎賁之士,晉文公接受了這些賞賜,又得到南陽(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狹長地帶)之地,才得以安撫、征伐晉國以東的諸侯。這些不是王室的賞賜又是什麼?有了功勳而不廢棄,有業績而記載在冊,子子孫孫永世不忘,這就是福氣。福祐都記不住,叔父您把心思都放哪去了?況且當年您的高祖孫伯黶掌管典籍,主持晉國大政,所以才被稱為籍氏。您,是晉國司典之後,怎麼能將這些事給忘了呢?”

周天子與晉大夫鬥嘴,誕生一經典名句,這次爭執的歷史背景是啥?

晉人是唐叔之後,唐叔又是周成王同母弟。作為周天子之弟,怎麼會少得了來自於王室的各種賞賜?盛怒之下的周景王,不但將周王室歷次賞賜晉國的經歷說得明明白白,還將籍談的祖宗十八代歷史都給扒了出來,可見要當好周王,學好歷史是多麼關鍵!

被周天子這麼長篇大論地訓斥,荀躒與籍談二人是如坐針氈,恨不得立刻就能在地上找出一條縫好鑽進去!

等晉國使者退出去之後,餘怒未消的周景王又甩出了一句名言:“籍談後人恐怕是無法享有俸祿了吧?他太數典忘祖了!”因為沒收到晉人的禮物,周景王竟然也這麼沒風度,公然詛咒別人無後!管仲曾言:“倉廩實而知禮節”;就是天子在窮極了的時候,都會這麼不知禮節!


被天子訓得低頭喪氣的荀躒與籍談二人回到晉國後,籍談就把他們的遭遇告訴了叔向。

叔向是晉平公太傅,雖然不是卿士,但影響力卻遠超一般晉卿。聽了晉國使者在王室的遭遇,叔向也深覺丟臉。不過,他又有些不忿:“周天子恐怕不能善終了吧!我聽說,‘樂於何事,必以此事而亡’。現在天子以憂慮為樂,將來若因憂慮而死,就不能說是善終。王室一年遭遇兩場大喪事,卻在此時與弔喪的賓客宴飲,還公然索取彝器,把喪事當喜事辦的意圖太明顯了。彝器是用來嘉獎功勞的,而不是喪禮之器。天子即便不能終喪,但宴樂也太早了,是為非禮。禮儀,是天子的最根本法規。一舉違反兩項禮儀,就已失去根本法規了。言語是用來成就典則,典則是用來記載法規。忘記了法規而滔滔不絕,即便舉出典籍,又有何用?”周景王說晉人“數典忘祖”,叔向則反駁周景王“數典”無用,這也是一報還一報了!

周天子與晉大夫鬥嘴,誕生一經典名句,這次爭執的歷史背景是啥?

公元前496年,籍談之子籍秦則死於的晉國六卿內亂,算是應了周景王“無後”的預言。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在他生前,周景王屢次嘗試改立太子,卻未能成功。就在他去世後,王子朝就發動叛亂,殺死了周悼王,自立為王長達五年。在兒子們相互殘殺中走向了人生的末路,周景王顯然不能算是善終。

人生就是如此,“方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看清別人的結局容易,看清自己的結局卻難。


周天子與晉大夫鬥嘴,卻誕生了“數典忘祖”這一經典名句,也算是一件趣事。然而,周景王與籍談的這場爭執之所以發生,卻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周天子與晉大夫鬥嘴,誕生一經典名句,這次爭執的歷史背景是啥?

進入東周後,王權沒落,霸權興起。齊桓公稱霸之時,多次率領諸侯覲見周王;楚成王有感於中原諸侯勢力的強大,也主動向王室示好,一度與周王室有過合作。晉文公稱霸後,與周王室來往就更加密切:不但多次率諸侯朝見周王,城濮之戰戰勝楚國後還主動去王室獻捷。楚莊王稱霸時期雖然晉國失去霸業,但晉人還存爭霸之心,經常朝覲王室以圖東山再起……。總而言之,只要東周存在爭霸,周王室作為天下之主的名位就顯得彌足珍貴。爭霸的各方都無法藐視周王室的存在。

反倒是在弭兵之會後,江湖爭霸之戰暫停,周天子名位的價值也就隨之降低。諸侯們無需刻意討好周王室,加劇了王室在東周被邊緣化的態勢。通過王室這兩次葬禮,就可看出弭兵之會後周王室沒落到了什麼地步:連日常使用的彝器都已供應不上,還需要周天子葬禮上向諸侯當面索要!

這就是弭兵之會給周王室帶來的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讓原本還能維持的周王室,居然緩慢陷入了一場“經濟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