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5年12月,周灵王去世,他的儿子姬贵继承了王位,是为周景王。不巧的是,周灵王走后不久,楚康王也去世了。一个是天下之主,另一个东周“超级大国”的国君,两人几乎同时去世,对东周诸侯国会有何影响?
从周灵王和楚康王各自的葬礼,就可见一斑。
公元前544年4月,楚康王的葬礼举行。由于两年前弭兵之会顺利结束,东周主要诸侯国都前去楚国参加葬礼。其中,鲁、陈、郑、许四国的国君都亲自参与,其他诸侯国则派出了大夫参加。送葬时,诸侯国君只送到楚都西门外,各国大夫则直接送到了楚康王的墓地。楚康王还算不上霸主,他的葬礼居然能劳动这么多国诸侯和大夫参加,纯粹是沾了弭兵协议的光。
周灵王是天下之主,他去世后按理各诸侯国都应该要参加他的葬礼,而且参加他葬礼的诸侯国使者级别还不能太低。可由于楚康王葬礼也几乎在同时举行,就引发了诸多意外。
首先发生意外的,是鲁国。此时鲁襄公正被留在楚国参加楚康王葬礼,分身乏术;鲁国留守大夫们干脆也省了这份心,就不派代表去参加王室葬礼了。所以,在鲁史《春秋》中干脆就不记载周灵王的葬礼了。
与鲁国处于同样境遇的,还有郑国。郑简公也参加了楚康王葬礼。但郑国上卿子展却以为,不派使者去洛邑参加周王葬礼不行。作为上卿,子展自己必须留在国内把持大局,不能离开。思考了半天,他决定派印段前往成周洛邑。印段虽然是郑国公族,却并非执政卿士。所以,对派他去参加王室葬礼,子展副手伯有提出了异议:“印段太年轻了,这可不行啊!”派出资历这么浅的郑国大夫去参加周王葬礼,级别不是太低了吗?
子展答道:“与其不参加王室葬礼,派年轻人去不是要好得多吗?《诗经》上说:‘王事无不细致,无暇安坐起居。’东西南北,谁敢安居?坚定侍奉晋、楚二国,以捍卫王室。王事不能有缺失,哪有一成不变的常规?”最终,郑国还是派印段去了。
两个东周重要的诸侯国,一个没派使者去参加王室葬礼,另一个却派低级别的大夫前往;可两个诸侯国的国君,却参加了楚康王的葬礼。足见在诸侯心目中,周王室还不如楚国重要!
周景王刚一继位,就深刻体会到了天下人的轻视。
时间慢慢过去,一晃又过去了十八年。这十八年来,得益于弭兵之会,东周鲜少爆发大规模的争霸战争。东周各诸侯国,因为这段难得的和平时光得到了宝贵的休生养息机会。
但对周王室而言,东周不再争霸,却未必是件好事。
既然无需争霸,周王室在争霸战中的独特作用也就丧失了。以往东周存在争霸战争时,中原霸主都需要借助王室名份,来与南方的蛮夷楚国对抗。如此一来,为抢占政治上的有利地位,中原诸侯们都会进贡不少的礼物给周王,以笼络周王室。所以在东周争霸之战进入火热状态时,周王室都能得到不少实惠,足以养活自身。
偏偏周景王的运气不好,继位十八年以来,因为弭兵之会,东周争霸战争几乎熄火。
因为晋国对楚国采取绥靖政策,东周诸侯国都被楚灵王牵着鼻子走。进入春秋以来,楚国对周王始终就不是那么尊重;楚庄王成为霸主之时,更是公开打听九鼎轻重,隐然有藐视周天子之心。因此,除了齐桓公时期曾经迫使楚国向周王室进贡苞茅之外,楚人基本没什么贡品给周王室。
楚国不进贡,诸侯又都去侍奉楚国,所以周景王生不逢时,继位以来王室财政收入锐减,日子过得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诸侯争霸,强大的霸主会严重威胁到周王室地位;诸侯不争霸,周王室更是完全被边缘化,日子越过越穷。对周王室来说,这真是诸侯争霸也难,不争霸也难啊!作为天下之主,沦落到如此地步,又能怪谁呢?只能怪祖宗太不争气了!
现在再来追究周王室没落的责任已经是“然并卵”,当前周景王最急迫的还是要解决王室眼前的“经济危机”:再不想办法增加王室收入,他这个天子就真要去“喝西北风”了!
就在周景王为王室“经济危机”愁眉苦脸之时,“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突然又接连遭遇了两起不幸的大事件:公元前524年6月,周景王太子姬寿意外去世;8月,王后见儿子去世,不胜悲恸,也跟着儿子去往另一极乐世界了。
短短三个月,两位至亲之人先后去世,这真是家门不幸!
十八年前,父亲去世,因恰逢楚康王也去世,诸侯们都去讨好楚国,却对王室葬礼多有忽视。这一年周王室连遭两起丧事,好在东周两个“超级大国”晋国和楚国都没出什么大事,所以天下诸侯纷纷派出使团,到洛邑来参加“国母”的葬礼。
12月,晋国派出卿士荀跞为“团长”、籍谈为“副团长”的吊唁团到达洛邑,来参加王后的葬礼。荀跞是荀盈之子、荀罃之重孙,在晋国担任下军佐,虽然在六卿中权位最低,但毕竟也是卿士。籍谈虽然不是晋国卿士,可也是公族大夫。派出这两人来成周来参加王后葬礼,足见东周霸主对王室还存有相当的尊重:当年周灵王去世时,郑国没派出卿士,鲁国更是没派使者参加!
晋国使者在成周呆了数日后,繁琐的葬礼仪式终于完毕,荀跞和籍谈二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时,周景王突然发出邀请,让晋国两位使者参加王室的宴饮。作为霸主之国,自从晋文公称霸以来,晋人就长期与周王室保持着友好关系。王后葬礼后,周景王要单独宴请晋国使者,旁人也不觉会有什么异常。可周景王这次请晋国使者吃饭,却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一年儿子和老婆先后去世,在旁人看来是家门不幸,可在周景王眼里这却是解决王室“经济危机”的一大机遇。周景王执政十八年来,东周争霸战争暂歇,各诸侯国鲜少来王室朝见,让王室少了很多进贡之礼;这十八年,周王室内部鲜少红白喜事,也让周王室少了许多进益。如今好不容易老婆孩子死了,周王室出了这么多大事,怎么能不想尽办法向诸侯们多要一些“白包”、来填补填补王室这么多年来的巨大亏空?
因此,从老婆葬礼举行之日起,周景王就一直在关注各诸侯国给周王室送了多少礼。晋国是东周“超级大国”,对晋人送的礼周景王也就格外关注。可没曾想,这次晋人除了礼节性的“白包”外,没有再送别的重礼——这可让周景王深深地失望了!
因为少了晋国这份礼,在老婆葬礼期间周景王一直闷闷不乐。旁人都以为他这是丧亲之痛,却不想他是因为少了晋国这份“大礼包”!
所以葬礼一结束,周景王就迫不及待地除去丧服,主动要请晋国使者喝酒。喝酒聊天不是目的,从晋人手中讨要礼物才是主因。为了增强说服力,周景王还特别交代下人,一定得用鲁国进贡的酒壶在宴席上斟酒。十八年前周灵王去世,因为鲁襄公在楚国鲁人没有参加王室葬礼;这次王后去世,鲁人不但参加了,还额外给周王室送了份重礼——晋国作为“超级大国”,是不是也得学习一下?
荀跞与籍谈二人,看着这场面气氛不对,但又不好公开离席,只能假装糊涂,低头不语地喝闷酒。
酒过三巡之后,见客人始终不言不语,周景王终于挺不住了,直接将这层窗户纸给挑破了:“伯氏,各诸侯国这次都有进献宝物来安抚王室,唯独晋国却没有,这是怎么回事?”荀跞又称“文伯”,“伯氏”就是指荀跞。
作为晋国正使,这次来参加王室葬礼,该送多少礼荀跞肯定要参与决策。可不知什么缘故,居然弄得其他诸侯国送的礼都比晋国重,却让天子给挑礼了!面对天子的责问,荀跞无言以对,只能拼命地向籍谈作揖,求他帮自己解困。
籍谈其实也没什么办法,但荀跞这么来求自己,就是没办法也得顶上去。不然的话,晋国的脸面就丢尽了!想到这,籍谈胆子大起来,就开始信口开合:“当年诸侯受封时,都从王室接受了明德之器,用来镇抚他们的国家,所以他们都有彝器来进献天子。晋国远在深山,与戎狄为邻居,远离王室。天子福威不能到达,晋人拜服戎人都来不及,哪里还有宝器进贡给王室?”所谓“彝器”,是周时祭祀和食用青铜器皿的统称。
籍谈这番话,明显是歪理邪说。最近几年,晋国倒是经常与戎狄打交道:不但灭了山戎无终国,还灭了白狄鼓国。说晋国要拜服戎狄所以无法向王室进献宝器,这简直就是在当面戏弄周景王!
周景王一听,顿时勃然大怒:“叔氏,您忘了吗?叔父唐叔虞是成王的同母弟,难道会少了赏赐吗?密须国的大鼓和大路之车,是当年文王检阅部队之用;厥鞏国出的皮甲,是武王克商时所用。唐叔得到了这些宝物,来到晋国,用以镇抚境内的戎狄。后来周襄王又赐晋国大路与戎路之车、斧钺、黑黍米酿的香酒、彤弓、虎贲之士,晋文公接受了这些赏赐,又得到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狭长地带)之地,才得以安抚、征伐晋国以东的诸侯。这些不是王室的赏赐又是什么?有了功勋而不废弃,有业绩而记载在册,子子孙孙永世不忘,这就是福气。福祐都记不住,叔父您把心思都放哪去了?况且当年您的高祖孙伯黶掌管典籍,主持晋国大政,所以才被称为籍氏。您,是晋国司典之后,怎么能将这些事给忘了呢?”
晋人是唐叔之后,唐叔又是周成王同母弟。作为周天子之弟,怎么会少得了来自于王室的各种赏赐?盛怒之下的周景王,不但将周王室历次赏赐晋国的经历说得明明白白,还将籍谈的祖宗十八代历史都给扒了出来,可见要当好周王,学好历史是多么关键!
被周天子这么长篇大论地训斥,荀跞与籍谈二人是如坐针毡,恨不得立刻就能在地上找出一条缝好钻进去!
等晋国使者退出去之后,余怒未消的周景王又甩出了一句名言:“籍谈后人恐怕是无法享有俸禄了吧?他太数典忘祖了!”因为没收到晋人的礼物,周景王竟然也这么没风度,公然诅咒别人无后!管仲曾言:“仓廪实而知礼节”;就是天子在穷极了的时候,都会这么不知礼节!
被天子训得低头丧气的荀跞与籍谈二人回到晋国后,籍谈就把他们的遭遇告诉了叔向。
叔向是晋平公太傅,虽然不是卿士,但影响力却远超一般晋卿。听了晋国使者在王室的遭遇,叔向也深觉丢脸。不过,他又有些不忿:“周天子恐怕不能善终了吧!我听说,‘乐于何事,必以此事而亡’。现在天子以忧虑为乐,将来若因忧虑而死,就不能说是善终。王室一年遭遇两场大丧事,却在此时与吊丧的宾客宴饮,还公然索取彝器,把丧事当喜事办的意图太明显了。彝器是用来嘉奖功劳的,而不是丧礼之器。天子即便不能终丧,但宴乐也太早了,是为非礼。礼仪,是天子的最根本法规。一举违反两项礼仪,就已失去根本法规了。言语是用来成就典则,典则是用来记载法规。忘记了法规而滔滔不绝,即便举出典籍,又有何用?”周景王说晋人“数典忘祖”,叔向则反驳周景王“数典”无用,这也是一报还一报了!
公元前496年,籍谈之子籍秦则死于的晋国六卿内乱,算是应了周景王“无后”的预言。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在他生前,周景王屡次尝试改立太子,却未能成功。就在他去世后,王子朝就发动叛乱,杀死了周悼王,自立为王长达五年。在儿子们相互残杀中走向了人生的末路,周景王显然不能算是善终。
人生就是如此,“方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看清别人的结局容易,看清自己的结局却难。
周天子与晋大夫斗嘴,却诞生了“数典忘祖”这一经典名句,也算是一件趣事。然而,周景王与籍谈的这场争执之所以发生,却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进入东周后,王权没落,霸权兴起。齐桓公称霸之时,多次率领诸侯觐见周王;楚成王有感于中原诸侯势力的强大,也主动向王室示好,一度与周王室有过合作。晋文公称霸后,与周王室来往就更加密切:不但多次率诸侯朝见周王,城濮之战战胜楚国后还主动去王室献捷。楚庄王称霸时期虽然晋国失去霸业,但晋人还存争霸之心,经常朝觐王室以图东山再起……。总而言之,只要东周存在争霸,周王室作为天下之主的名位就显得弥足珍贵。争霸的各方都无法藐视周王室的存在。
反倒是在弭兵之会后,江湖争霸之战暂停,周天子名位的价值也就随之降低。诸侯们无需刻意讨好周王室,加剧了王室在东周被边缘化的态势。通过王室这两次葬礼,就可看出弭兵之会后周王室没落到了什么地步:连日常使用的彝器都已供应不上,还需要周天子葬礼上向诸侯当面索要!
这就是弭兵之会给周王室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让原本还能维持的周王室,居然缓慢陷入了一场“经济危机”!
閱讀更多 欲雲談史論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