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菜”是天下最難做的生意?他們有了新解法

天下網商記者 陳晨

互聯網買菜這件事不是近兩年才有的。

2012年被稱為生鮮電商元年,巨頭紛紛湧入這片“最後的藍海”,“菜籃子”已被人盯上,最高調的是富二代史傑。他不僅宣佈開100家社區店的計劃,還開著一輛噴塗著“翠籃子”的法拉利賽車征戰“法拉利亞太挑戰賽”。只是其母親的公司在2014年遭遇因資金鍊危機,“翠籃子”隨之停擺。

2016年夏天,故事的主角換成了人大畢業的三個北漂白領,地鐵口賣淨菜的模式踩中了風口,卻沒有踩準融資的節奏。

青年菜君這個短短一年內獲得三輪上千萬投資的明星創業公司,說倒下就倒下了。

“賣菜”是天下最難做的生意?他們有了新解法

故事到了現在,創業者依然在為錢發愁。叮咚買菜在半年多時間,連拿包括高榕資本、紅杉中國、今日資本和老虎基金等一線基金在內的5輪融資。一方面,說明資本市場對於生鮮電商的看好,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叮咚對於資金的渴求程度。

獲客難、存儲難、損耗大,沒有資本的支持,本身沒有造血能力的生鮮電商的生存率可想而知。

一組流傳很廣的數據,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只有1%實現了盈利,其中,7%鉅虧、88%略虧、4%持平。生鮮電商因此被貼上了標籤—— “天下最難做的生意”。

可是,空白市場、高頻需求的誘惑沒能阻止資本的撒幣,據統計2018年共有120億元資本砸向生鮮電商。

到了2019年,情況越演愈烈,巨頭們開始“圍剿”菜市場,盒馬、蘇寧開出了自己的菜場,美團對標叮咚買菜,上線了直營買菜外賣業務,餓了麼則宣佈堅決做平臺,通過數字化、供應鏈、配送、流量、金融等五大方式賦能平臺商戶,將買菜業務快速推進500個城市。

“賣菜”是天下最難做的生意?他們有了新解法

馬雲說,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生鮮電商這個“最難做的生意”,在“買菜”更接地氣的語境下能好做起來嗎?

前置倉的可能性

受不了地推員的圍追堵截,張大媽下載了一個買菜app。

第一次,用完優惠券花一塊錢就買了8個雞蛋,大喜過望的她有了第二次嘗試,買了一盒豆腐送了一把蔥,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沒有優惠,張大媽卸載了app。

生鮮電商近十年,燒錢補貼的模式還在繼續。跟所有燒錢培養用戶習慣的操作一樣,生鮮電商也在使勁用錢砸出規模、砸出市場份額。只是相比進口水果的高毛利,普通蔬菜的利潤要低得多,燒錢虧損有增無減。

這時,以規模化攤薄成本,保障服務和質量的前置倉成了熱門選擇。

叮咚買菜是最近的竄出的黑馬,盒馬生鮮的CEO侯毅也承認,叮咚買菜對盒馬造成的壓力。叮咚買菜副總裁俞樂透露,2018年3月份上線至今,叮咚買菜的月營收是2.6億元,2018年的營收8億元,整體毛利率是30%。

“賣菜”是天下最難做的生意?他們有了新解法

餓了麼app界面與叮咚買菜界面

在外界看來叮咚買菜“0元起送0配送費,買一根蔥都送”的燒錢模式撐不了多久,但前置倉帶來的強執行力是叮咚買菜被超一線風投看好,並被提起最多的商業亮點。

叮咚買菜的物流流轉是這樣的:蔬菜從採購地出發,到城市分轉中心,然後通過城市內的幹線物流到達城市倉,再由城市倉運往社區周邊的前置倉,最後由100米的末端配送到達用戶的家裡。

前置倉的定位比起社區店有幾個好處:第一,傳統商業模式當中最重要地理位置因素顯得沒有那麼重要,租金各方面的成本降低;第二,倉比起店的運營要求低得多,人員開支降低了成本;第三,靠近社區,縮短了配送路徑和配送成本,能實現整個社區的全滲透,保障履約時間的確定性。

但有人為叮咚買菜算過一筆賬:“蔬菜作為低客單品類,以客單40元,毛利25個點算,叮咚買菜如果履約需要虧損8元/單,每日虧損120餘萬。”如果按照毛利30%計算,虧損依然存在。

想要獲得區域壟斷必定是個燒錢的過程,但對於高頻的買菜需求來說,這樣的營收比例同樣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

俞樂也坦言,訂單的密度是決定商業模式生死的關鍵。高密度訂單既能攤薄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又可以把配送小哥當成行走中的廣告,成為流量來源。

叮咚買菜與口碑餓了麼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也是出於這個考慮。接入餓了麼之後,叮咚買菜過去一年在平臺單量增長20倍,月交易額超千萬元。

叮咚買菜通過高密度前置倉佈局,進行單點門店庫存精準預測,使用口碑餓了麼提供的海量周邊用戶畫像數據,進行更精準的數字化營銷,使用大數據預測備貨,降低損耗率。

“賣菜”是天下最難做的生意?他們有了新解法

餓了麼x叮咚買菜簽約戰略合作

“基於餓了麼這麼一個線上對線下的賦能,我們是有機會把前置倉的一個點擴展成一個面。在這個面的過程中,我們就會實現一個飛輪效應,比如說原來它是覆蓋3-5公里的前置倉,它的訂單密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其實我們最後完成一個前置倉的裂變。”俞樂表示。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生鮮的電商和其他的電商不一樣,場景化的體驗尤其重要。就像盒馬菜市為提升消費者買菜的效率和體驗,大數據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

餓了麼副總裁熊斌描述了未來互聯網買菜的理想場景,“你需要的東西是能挑、能選、能退、能換的,跟逛菜場一樣,平臺瞭解你的喜好,給你提供千人千面的服務,比如片魚這樣的個性化服務”。這些服務能力的實現跟外賣餐飲有很大區別,餓了麼正在藉助阿里生態系統的力量去接近目標。

走出五環

“您有一個新的餓了麼訂單。”50歲的石大姐在重慶南坪正揚大市場賣了20多年的菜,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成了菜市場的網紅,小小的攤位吸引了各路媒體的報道。

“賣菜”是天下最難做的生意?他們有了新解法

石大姐和她的菜攤

4年前,石大姐3平方米大的菜攤只賣黃瓜、番茄、彩椒3種蔬菜,做起外賣後,菜攤已經拓展到了600多個品類,年營收翻了4倍超過了200萬元,店裡8成以上收入都來自外賣。

石大姐背後的推手是菜場服務商“菜老包”,其聯合創始人何建庭告訴記者,菜老包在全國180多個城市有3000多家合作菜攤,像石大姐這樣銷量領先的菜攤並沒有出現在北上廣深,反而大多集中在東莞、惠州、中山、重慶這些地方。

“賣菜”是天下最難做的生意?他們有了新解法

中產階級專屬的生鮮電商走出五環,下沉到了三四線城市?

來自餓了麼的數據,2018年,福州全年菜場整體訂單同比增加2.3倍,不少菜商外賣收入超整體營收的70%,客單價遠高於全國其他城市;昆明菜場外賣增速排名全國省會城市第一。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最近風頭正勁的兩位,主打社區拼團的呆蘿蔔和獲騰訊20億元融資的誼品生鮮也沒有誕生在北上廣,出生地均在合肥。

何建庭分析,北上廣生鮮電商的競爭太大,用戶的選擇多,而三四線城市競爭小,用戶群體基數也很龐大,消費力也不弱,“這些消費者並沒有一味追求便宜,他們也需要更好的服務體驗。”

菜市場處於互聯網邊緣的地帶,隨著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經營每況愈下。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服務商的誕生。菜老包與叮咚買菜的重資產模式不同,它跟淘寶天貓的服務商類似,幫助菜攤賣菜從中抽成。

“賣菜”是天下最難做的生意?他們有了新解法

杭州菜場賣藕老爺爺給顧客講解如何用餓了麼買菜

菜老包流量來源於餓了麼等外賣平臺,為菜攤提供門店、產品包裝的改造、技術系統的分析、供應端的部分標品的的集中採購等服務,尤其是通過外賣平臺積累的銷售大數據,菜老包會提醒菜攤備貨的品類、數量等等。

據瞭解,2018年菜老包在餓了麼線上總交易額突破1個億。2016年,菜老包品牌銷售額300萬元,到2017年銷售額3000萬元, 2018年突破4億,按照這樣的增長速度,2019年菜老包的計劃目標是突破10個億。

最近,菜老包把重慶的總部搬到了杭州阿里巴巴園區旁邊的夢想小鎮,“重慶互聯網信息稍微比較閉塞一點,夢想小鎮在獲取互聯網信息和互聯網環境更好。”雖然辦公地點搬過來了,但三四線城市依然是菜老包的重點。

“一二線城市的招商和運營已經進入到機械化運營的階段,三四線城市還有很多待開發的空間。”何建庭說,目前菜老包已經實現盈利,盈利的部分將會投入到三四線城市的開發中去,“只要有蜂鳥配送的地方,我們就會去做,小城市一些地方效果非常好”。

之後,餓了麼外賣買菜業務將全線推進到500個城市,當然也包括在低線城市的發力,“大家覺得生鮮電商是一二線中產生意,只是因為現階段大家眼光的重心在這邊而已,根據我們做的2B和2C的一些嘗試,三四線城市下沉下去,市場非常大。” 熊斌預測。

2B+2C

“B2C真的做不下去了,都在轉B2B。” 品控、物流、倉儲、流量、損耗等等一系列問題困住了不少B2C生鮮平臺,許多人轉向了競爭沒那麼激烈的B2B戰場。

美菜網融資10.5億美元成為2018年生鮮行業獲得最大融資的平臺,其估值約為70億美元,成為超級獨角獸;宋小菜“賣菜”三年融資4.5億,爆款策略帶動8個核心品類貢獻80%銷售額,以銷定產的反向供應鏈模式,觸角延伸到了菜市場商販和中小生鮮零售商。

而服務於小B商家,餓了麼口碑這樣的本地生活平臺有著天生的優勢。

據介紹,在餓了麼口碑的商戶裡小微商家佔到80%左右,阿里本地生活旗下供應鏈品牌“有菜市場”,正在連接實體分銷網絡與中小餐飲商戶,通過交易、營銷、履約、配送等多環節的數字化賦能,把全城菜場升級為中小餐飲商戶每日採購的線上批發市場。

這樣一來,農貿市場等2C的商家也就成了前置倉,為餓了麼的小微餐飲商家提供一個更具性價比的採購渠道,幫助中小餐飲商戶一站式靈活補貨,提高經營效率;而對於農貿市場等商家來講,增加了一個高客單價的銷售渠道補充,並且2B的分揀工作與2C時間的錯開意味著場地的複用成為可能。

據瞭解,試點的有菜市場月復購率在90%以上。“可能生鮮電商未來的終局就是兩個的結合,線上和線下結合,2C和2B結合。” 有菜負責人黃平表示,關於2C和2B結合,餓了麼會做非常大的戰略性轉變,甚至在蜂鳥合作體系當中,已經在考慮2C和2B配送的資源整合。

“賣菜”是天下最難做的生意?他們有了新解法

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滲透率僅3%,每週會產生4.28次線上蔬菜消費。無論是2B、2C,還是前置倉、精選菜場、或是菜攤服務商,五環外的機會,人人都想搶佔“高頻需求+低滲透”的藍海。

“買菜”大戰的序幕已經拉開,儘管還是有人會被推進死亡名單,但這場不斷試錯試對的持久戰過後,我們期待看到1%盈利率的數字被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