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落戶“鬆綁” 新型城鎮化提速

專家學者認為,通過增強要素流動性,能夠顯著激發經濟增長內在活力和動力

城區常住人口在300萬~500萬的大城市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嚴控增量、盤活存量……4月8日,國家發改委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公佈了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佈局形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等四方面19項重點任務。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史育龍表示,“今年新型城鎮化重點任務的發佈,給全社會一個非常強烈的積極信號,就是通過人、土地這些基本要素流動性的進一步增強,能夠顯著地激發經濟增長的內在活力和動力。”

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加大


今年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總體目標,比以往更加明確。今年要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目標取得決定性進展,實現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在19項重點任務中,最受關注的當屬戶籍制度改革的相關政策。

今年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力度繼續加大。在此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已陸續取消落戶限制的基礎上,這一次,城區常住人口在100萬~300萬的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在300萬~500萬的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

值得關注的是,對於超過500萬人口的超大特大城市,《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的最新表述是:“要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大幅增加落戶規模、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

此前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規模要嚴格控制。再回看去年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相關表述也只是“制定差別化落戶條件,探索搭建區域間轉積分和轉戶籍通道”。此次首提“大幅增加落戶規模”,力度和速度都是空前的。

事實上,今年2月21日,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就已經釋放出戶籍制度鬆動的信號。這也體現出前後政策的一脈相承。

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葉裕民看來,這是針對超大特大城市戶籍管理制度大幅度的改革和開放,讓流動人口真正在城市落腳,是實現城市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必要前提。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認為,超大特大城市精簡積分項目,對於城市長期居住的外來人口和農業轉移人口是一個利好消息。他同時指出,現在提出大城市落戶限制全面取消或放開放寬,但還有很多更具體的問題並沒有明確,“關鍵在落實”。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表示,應重視兩個問題:一是在放開戶籍的同時,人口和土地要掛鉤,增加住房建設用地供應;二是做好房地產市場管控,防止藉機炒作。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強調,城市政府在放寬落戶條件的同時,必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供,提高對人口的綜合承載能力。“這些任務是我們會同公安部等有關部門在深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提出的,既考慮了改革必要性,又考慮了現實可行性。”

成渝城市群位置突出


實現各區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目前,我國“19+2”城市群發展規劃已經編制完成,能否有序實施顯得尤為關鍵。

其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均已列入國家戰略層面。天山北坡、滇中兩個邊疆城市群發展規劃有待加快出臺實施。對於哈長、長江中游、北部灣、中原、關中平原、蘭州—西寧、呼包鄂榆等城市群,《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提出,有序推動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建立健全城市群協調協商機制。

很多業內人士都注意到這樣一句表述,“紮實開展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情況跟蹤評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長極。”

對此,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2016年發佈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已進入中後期實施階段,2018年我們開展了中期評估,2019年要在中期評估基礎上進一步有力有序有效地推進規劃實施。”

中西部城市群中,唯有成渝城市群擁有兩個國家中心城市——成都和重慶,產業基礎相對雄厚。在承擔“一帶一路”及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層面,成渝城市群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學者稱,成渝城市群此次被擺在突出位置,或有望升級為國家戰略。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曾卿建議,以西部大開發20週年為契機,從國家層面更大力度推進成渝城市群建設,以此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支撐國家重大戰略。

事實上,在3月31日召開的“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2019年年會上,史育龍就建議把成渝城市群的崛起提升為國家戰略。他認為,成渝城市群是人口密集的人口流入地區,整體對外開放度比較高,人居環境也相對較好,已經成為人口聚集的高地。

從成渝城市群地區的增長績效來看,2010年~2016年,重慶連續6年經濟增速在全國第三,2017年全國第四。2013年~2017年,四川的GDP增速也平均達到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成渝城市群的經濟總量也從2014年的3.7萬億元增長到去年的近6萬億元。

史育龍坦言,成渝城市群上升為國家戰略,還有一系列的問題仍待解決,特別是這兩個區域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健全。比如,成渝之間的競爭問題,這兩個核心城市之間的合作還遠遠不夠。此外,成渝城市群對外聯繫的瓶頸制約也有待進一步破解。

首提“收縮型城市”

《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要求,推動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在明確超大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的產業佈局後,文件提出,“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這是國內文件中首次提到“收縮型城市”。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政府層面不再單方面考慮城市增長和擴張,開始相對地思考一些城市在收縮中帶來的各種問題,顯示了我國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城市發展理念的轉變。

近年來,我國一些中小城市人口“收縮”的現象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一方面是人口增速的放緩,另一方面是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代價,便是部分中小城市以人口為核心的要素的流失。

中央財經大學城市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王偉指出,“收縮型城市”是國外引入的概念,包括德國魯爾、法國洛林和美國的休斯敦等地區,都經歷過城市收縮的階段。其主要體現在人口流失、產業衰退、城市空間和公共設施閒置等三個方面。

“持續的人口流失是城市收縮的表面特徵,城市收縮可能同時伴隨生產效率下降、失業率升高、人力資本存量下降等問題,更加值得關注。”在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看來,中國的城市收縮有著自身鮮明的特徵,應著重關注人口流失背後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表示,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城市收縮將成為中小城市發展的常態。要理性認識城市收縮現象,不要客觀忽視收縮,亦不要主觀輕視收縮。

如何積極應對城市收縮可能引發的危機?張學良建議,借鑑國際上“精明收縮”理念,對收縮城市進行優化而非逆轉,關注收縮城市潛在發展動力,優化收縮城市建築和土地集約利用。同時,從優化財政收支、提高基礎教育水平和應對人口老齡化著手,結合微觀統計數據,研究與企業生產和居民消費相關的經濟發展活力,及時發現城市衰退的趨勢,未雨綢繆。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付朝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