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和解,從直面內心開始

01

我們都在瞭解自己的路上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為可能是朋友圈裡唯一沒有看過《都挺好》的人,卻也只從社交渠道上就已經瞭解了蘇氏一家那種“想遠離卻躲不開”的原生家庭關係,令人既熟悉,又抗拒。

与自己和解,从直面内心开始

《都挺好》大結局劇照

//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讓經受過原生家庭之苦的人去欣然無怨地“與過去和解”談何容易?上海醒來死亡體驗館的創始人丁銳,最近在深度訪談節目《立場》中談到母親的離世令他感到解脫:“我心裡說,哈利路亞,你終於走了,你不會再來折磨我了。”

与自己和解,从直面内心开始

面對來自原生家庭的傷,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與丁銳對談的《立場》主持人易立競拋出疑問:“你在說你媽媽離去那一剎那的感覺,這個說法是驚人的”,這個問題無疑也問出了無數深受傳統觀念影響的人的心聲,但丁銳卻特別坦然:“我對血緣有天生的反感,我特別反感有人手持著某一種權利——比如我是你的誰這個權利,然後要求你怎麼樣,這個強迫性的要求,我無比厭憎。”

面對《立場》的鏡頭和錄製現場的上百名觀眾,丁銳如是解釋他對於母親的複雜情感。他說當一個生命力無比蓬勃的人把Ta的能量全部灌注到你身上時,這份“捆綁”帶來的壓迫感會令你不自由。所以媽媽走的那一瞬間,對他來說是非常大的解放。

与自己和解,从直面内心开始

我們永遠都是父母的孩子,但在長大成人以後,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塑造的“過去”,坦然面對現在與未來,卻是永恆的課題。“你對於親情的個體感受公佈於眾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理呢?因為這不符合人之常情。”主持人追問著丁銳,而他也平靜地剖白自我——做心理諮詢師的經歷,令他更容易理解“承認對原生家庭的愛、恨、憤怒、羞愧、傷痛、挫敗等情感,是降低負面影響的第一步”。聆聽內心的聲音多麼重要,它幫助我們瞭解真實的自我,而後從原生家庭的束縛中走出,繼續勇敢前行。

//

在《立場》的另一期節目中,演員黃曉明同樣談到了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我以前有一個問題,明明知道這個事情該怎麼做,但我會去徵求我媽媽的意見……”黃曉明說過去的自己在做決定前都會顧及媽媽的感受,“多了之後發現不行。”他開始明白家人的呵護或許出於好意,然而學會自己選擇和承擔才是成長的加速劑。

与自己和解,从直面内心开始

來自原生家庭的愛“過多”也會成為煩惱,黃曉明從中懂得了“磨鍊”的意義。

《立場》中丁銳、黃曉明關於原生家庭的對談告一段落,但節目從被訪嘉賓的心境出發,挖掘人性的故事仍在繼續。在黃曉明那期節目錄制的開始,他感慨“突然發現跟自己獨處的時間真的有點太少了,都沒有來得及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於是易立競便把他帶到了主題為“與自己獨處”的密室實驗現場,進入實驗房間的黃曉明將手機關機,往下的三小時不能進行任何言語或肢體交流,只剩下與自己的對話。

与自己和解,从直面内心开始

黃曉明聽到關機要求後第一反應竟是“關機怎麼關?不會……”

一位大明星難得的“獨處”時光,竟是在一檔深度訪談節目中完成的。可能是場景設置的合宜令黃曉明放鬆了防備,之後他坦然回答著主持人易立競頗為犀利的提問,那些被網友調侃甚至質疑的話題也打開了切口,被他雲淡風輕地回應著。

与自己和解,从直面内心开始

面對《立場》的犀利問題,黃曉明的回答頗為真誠。

//

死亡體驗館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這是《立場》帶著演員俞灝明完成節目錄制的特殊場地。一場眾所周知的爆炸事故過後,邀請一位經歷過生死的公眾人物去“體驗死亡”探索人生奧義……實在是一次直擊心靈的考驗。進入死亡體驗館,與陌生體驗者談論關於童年、親情、偏見、倫理的私密話題,這些內容以紀錄片的形式被鏡頭一一記錄。

与自己和解,从直面内心开始

站在死亡體驗館門口的“臨終留言板”前,俞灝明在“Befor I die I want to…”的空白處寫下:體驗極樂即苦。

跟隨《立場》的鏡頭,觀眾得以看到一個個立體豐滿的人物。丁銳、黃曉明關於“原生家庭”的自我剖白體現了一檔訪談節目所展示出的思想性,亦折射出當下的社會、人文現象。邀請黃曉明、俞灝明等公眾人物離開固定演播室,來到和他們經歷密切相關的模擬現場,也更精準地打開他們的內心世界。而從基礎訪談延展開來的紀實、跟拍等手法,則打破了典型採訪節目的單一化,在節目觀賞性上做出了新嘗試。

尤為難得的是,《立場》選取被訪嘉賓的出發點未停留在追求“熱度”上,從傳統文化、演藝歌界到商界,涉及範圍之廣、話題之多元,不僅關照到了不同層面的社會領域,節目的藝術性、對人性的挖掘亦體現其中。

02

打量人性的一面鏡子

花上一小時功夫收看一檔融合深度訪談和影像紀錄片的節目,讓思緒短暫地從日常柴米油鹽中抽離,獲得一些思想上的啟發,對於觀眾來講是受益的,然而對呈現內容的主持人、製作團隊來講卻並非易事。“要窮盡一切可能去理解和呈現被訪者的思想和行為”,《立場》的出品人兼主持人易立競如此闡述她的職業心得。

与自己和解,从直面内心开始

成名於紙媒強勢的黃金年代,易立競善於挖掘形色各異的人性故事。

熟悉媒體界的人,對易立競的名字不會感到陌生。早在十餘年前,她和她風格犀利的人物報道作品就已廣為人知。那些或身負盛名、或備受爭議的公眾人物到了易立競筆下,總能有著突破刻板印象的新鮮一面。

好的人物記者,像一面鏡子,能夠從嘈雜繚繞的聲音中照見社會現象,為觀眾呈現多維度、有重量的人性故事。而很多時候,一檔能經受時間考驗被不斷討論的節目,所展現出的問題必定與我們永恆的困惑有關。

俞灝明當期節目錄制於2016年12月,而播出已經是兩年後,這難免令人心生疑竇——“這麼久前錄製的節目早就沒了時效性,一兩年的時間,有些被訪者的變化非常大,觀看價值在哪?”觀眾對易立競的發問沒有難住她,她說自己做的節目內核是探討人性,而不是追隨新聞。“在我看來,新聞是過眼雲煙,人性是永恆。生命似異實同。人性這東西,哪怕過了千百年變化都極其微小。”

与自己和解,从直面内心开始

從幕後走到臺前,易立競說她試圖在每次採訪中發現“角色後面的人”。

從2005年發表人物專訪作品《病人崔永元》開始,再到轉戰《易時間》《立場》等深度訪談節目,易立競始終認為“公眾仍然想要看到一個漩渦中的公眾人物敞開他的內心世界,想要了解新聞事件中的重要當事人的真實想法”。不盲從、不迎合、不迴避、不輕薄,這既是《立場》的節目理念,亦是專注挖掘人性故事的易立競的“職人追求”。

03

在“後娛樂時代”保持清醒

知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波茲曼曾在他的名著《娛樂至死》中大肆批判現代工業社會“炮製”的淺薄內容, “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這個他最有名的觀點為人稱道。

凡事物極必反。經歷了紛繁熱鬧的娛樂內容大轟炸,如今的觀眾正變得冷靜而清醒。雖說把時間“浪費”在網絡節目上已成為現代人躲不開的生活方式,但在獲得輕鬆愉悅之外,我們也希望從節目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量。

与自己和解,从直面内心开始

不盲從、不迎合、不迴避、不輕薄,是《立場》的節目態度。

因此,《立場》這等能夠為觀眾提供思想營養、引發精神共鳴的節目深受觀眾認可,而其背後的播出平臺愛奇藝對“文化節目”品類的關注亦值得好評。

作為《上新了,故宮》、《博物館奇妙夜》等口碑上佳的文化節目的播出平臺,愛奇藝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打造了既令大眾輕鬆娛樂、又有所收穫的文化類節目矩陣,內容創新力在同行中佔據前排。而對節目、觀眾、平臺來說——在“後娛樂時代”保持清醒,或許是應對波茲曼所發警惕的最佳法門。

(圖片來自《立場》節目)

策劃:三聯.CREATIVE

設計排版:青豆

与自己和解,从直面内心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