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為何只是地方節度使的安祿山卻有叫板大唐帝國的底氣

公元755年,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之職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15萬叛軍旌旗蔽天、甲杖耀眼,浩浩蕩蕩南下,一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連大唐東都洛陽、西都長安,也迅速被叛軍攻破。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則北上靈武。此時李唐天下,淪陷近半,安祿山如果能馬不停蹄揮師西征,將李唐殘餘一舉蕩平,天下將唾手可得。但安祿山沒有繼續追擊,給了李唐王朝以喘息之機,其後李唐王朝緩過神來,調兵遣將並借回紇等外族兵幫忙,歷時八年,終於平定了這場叛亂。讀到這裡,大家肯定有個疑問,為何官職只是個地方節度使的安祿山,卻有叫板大唐帝國的底氣?那這個底氣又出自哪裡?

安史之亂,為何只是地方節度使的安祿山卻有叫板大唐帝國的底氣

安祿山劇照

我們先從唐玄宗天寶元年全國設置的九大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的兵力配置來找答案:

安西節度,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治龜茲城,兵二萬四千。

北庭節度,防制突騎施、堅昆,統瀚海、天山,伊吾三軍,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護府,兵二萬人。

河西節度,斷隔吐蕃、突厥,統赤水、大斗、建康、寧寇、玉門、墨離、豆盧、新泉八軍,張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涼、肅、瓜、沙、會五州之境,治涼州,兵七萬三千人。

朔方節度,捍禦突厥,統經略、豐安、定遠三軍,三受降城,安北、單于二都護府,屯靈、夏、豐三州之境,治靈州,兵六萬四千七百人。

河東節度,與朔方掎角以御突厥,統天兵、大同、橫野、岢嵐四軍,雲中守捉,屯大原府、忻、代、嵐三州之境,治大原府,兵五萬五千人。

范陽節度,臨制奚、契丹,統經略、威武、清夷、靜塞、恆陽、北平、高陽、唐興、橫海九軍,屯幽、薊、媯、檀、易、恆、定、漠、滄九州之,治幽州,兵九萬一千四百人。

平盧節度,鎮撫室韋韋、靺鞨,統平盧、盧龍二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屯營、平二州之境,治營州,兵三萬七千五百人。

隴右節度,備禦吐蕃,統臨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門、寧塞、積石、鎮西十軍,綏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鄯、廓、洮、河之境,治鄯州,兵七萬五千人。

劍南節度,西抗吐蕃,南撫蠻、獠,統天寶、平戎、昆明、寧遠、澄川、南江六軍,屯益、翼、茂、嶲、當、柘、松、維、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境,治益州,兵三萬九百人。

嶺南五府經略,綏靜夷、獠,統經略、清海二軍,桂、容、邕、交四管,治廣州,兵萬五千四百人。

安史之亂,為何只是地方節度使的安祿山卻有叫板大唐帝國的底氣

安史之亂

以上各大藩鎮中,兵力在五萬以上的有范陽、隴右、河西、朔方、河東這五鎮,而這五鎮中安祿山一人就統領兩個,河東與范陽。而安祿山任節度使的范陽,擁兵九萬一千人,是九大藩鎮中兵力最多的。之所以唐玄宗要在范陽佈署重兵,是因為此地的防禦對象契丹、奚非常強悍,非重兵不能制。此外臨近的藩鎮平盧,雖然名義上鎮撫室韋、靺鞨,實際上和范陽一起行動,此鎮兵力也達三萬七千五百人。這個鎮同樣也是安祿山兼領。安祿山統領的范陽、平盧、河東三鎮,加在一起兵力達十八萬三千九百人。這就是安祿山反叛唐帝國的底氣之一。

另外安祿山所統率的軍隊中,有很多少數民族將士,其中尤以契丹、奚為多,也是安祿山的嫡系部隊。這些少數民族戰士“生時氣雄,小養馬上,長習陳敵”,戰鬥力很強,非一般漢軍能及。

安祿山手握天下近半數兵馬,這其中又有很多強悍勇猛的少數民族戰士,兵多將廣外加精兵強將,擁有這樣的資本,安祿山想不反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