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提升“兰州蓝”成色 今年我市空气优良天数力争达到233天以上

兰州晚报讯 今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将以“气、水、土”为重点,强化综合执法和问题整改,力争今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23天,初步完成城市建成区“无煤区”建设。

气:巩固提升“兰州蓝”成色

今年我市力争优良天数达到233天以上,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控制在44微克/立方米和100微克/立方米之内(即同比分别下降6.4%和2.9%),并力争分别控制在43微克/立方米和97微克/立方米(即同比分别下降8.5%和5.8%)。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居民散煤使用“清零”,初步完成城市建成区“无煤区”建设;远郊区县全面实现洁净煤配送,农村地区逐步推行“无烟区”。

严格落实石化、冶金、建材等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完成兰铝自备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和兰州石化新一轮挥发性有机物泄露检测与修复项目,完成国电兰热公司老厂关停、新厂供热。

完成《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11部地方法规、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修订,形成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后完备的治污法规体系,全面强化餐饮、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等面源和移动源污染治理,通过管控降低排放强度。

水:强化区域联防联控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加快推进湟水流域红古段、黄河干流青城段及宛川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项目建设,确保重点流域水质全部稳定达标。开展黄河兰州段水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估,为进一步建立健全黄河兰州段水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奠定数据基础。

土: 扎实推进“净土”工程

完善土壤监管动态清单和联动机制,加快治理修复污染地块。加强农业土壤面源污染防治统一监督管理。探索农村污水治理方式方法,逐步改变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建设美丽乡村。强化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与执法,初步建立生态环境遥感航拍技术监管平台,及时发现和依法处罚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违法行为。

执法: 强化环境综合监管执法

将规划环评和项目审批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加快审批速度、提高审批质量、提高审批效率上下工夫,最大限度为办事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环境执法不搞“一刀切”。严格按照《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关于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的意见》要求,让守法企业安心生产,违规企业无处遁形,实现“双赢”。开展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提升行动。持续加强危险废物生产处置管理,实现处置“零风险”。开展工业集聚区环保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坚持源头管控,大力推进工业集聚区环保设施标准化建设,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开展生态环境整治专项执法。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与生态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障和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清查和整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环境违法问题和环境风险隐患;以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饮用水源地、生态水系河道为重点,集中清理整治铁合金、砖瓦窑企业,建立“散乱污”企业台账,确保淘汰一批、规范一批,全面达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杜志超 于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