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法式生活,我們會立即想到這是浪漫、時尚、精緻的代名詞。而舉凡高跟鞋、盧浮宮、凡爾賽宮、奢侈品,乃至芭蕾舞,則幾乎都與波旁王朝皇帝路易十四有關。
▲1660年,路易十四會見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中左為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1638-1715)跟中國的康熙大帝(1654-1722)是同一時代的人,兩位盛世帝王的經歷也十分相似。他們都是年幼登基,都勵精圖治、開疆拓土,在位時間也都相當的長(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共61年;而路易十四在位時間長達72年,是世界歷史上有確切記錄的在位時間最長的獨立主權君主),都建立起了獨屬於自己的豐功偉業。
小文對路易十四的文治武功不再多做贅述,這次就專門說一說“太陽王”的芭蕾事功。
一、“太陽王”C位出道
路易十四自稱“太陽王”,這一稱號來源於他14歲時,在一部《皇家芭蕾夜宴》(也譯作《夜芭蕾》)舞劇中扮演的角色——太陽神阿波羅。1653年2月23日,這部為路易十四量身定製的奢華宮廷晚間芭蕾舞劇上演,整個宮廷都獲邀來看國王跳“夜芭蕾”。
從素描稿看,路易十四身穿金色舞蹈服,頭戴太陽火焰裝飾,腳蹬特製的高跟舞鞋,整體裝扮呈放射狀,這是他心目中的“阿波羅”形象,仿若“冉冉上升的太陽”,光芒萬丈。
根據西班牙一位外交官的記載,觀眾拿到票後,光是排隊入場就花了三個鐘頭。
整場演出,據說共有129種舞臺設計,表現了從夜幕降臨到旭日升起的輪迴,持續長達十二個小時。作為“太陽神”的路易十四,在演出的最高潮現身,跳起專為他設計的貴族男士芭蕾舞步,展現出從小接受舞蹈訓練的底子,陽剛氣十足。他這一史無前例的表演口碑載道,轟動法國,向世人昭示了天之驕子的威望。
而路易十四以希臘神祇“太陽王”自居,這種文藝復興式的張揚、絕對君權的強調,“我就是國家”的自信,刻下那個時代不可磨滅的印記。
路易十四一生擔任過 40 部大型芭蕾舞劇中的 80 個角色(一說75個角色),計有酒神、摩爾人、西班牙人、化妝成狄安娜的朱庇特、浪子、舞蹈精靈等,有時主角,有時客串,但自始至終,樂此不疲。以至於御醫和朝臣擔憂國王痴迷舞蹈致影響健康的地步。
但路易十四說,舞蹈藝術“已被公認為一種最正當和必要的手段,用來鍛鍊身體,並使我在各項運動(也包括軍事運動)中,賦予身體以最初的和最自然的動作”。或許是跳芭蕾舞健身的緣故,路易十四非但沒有病倒,反倒活得更久了,久到他的兒子、孫子都沒等到皇位,久到路易十五是他的重孫。
二、芭蕾的政治馭術
蓋拉德·考比奧執導的法國影片
《王者之舞》,講述了從意大利來到法國宮廷的音樂總監呂利(Jean Baptiste Lully),為投路易十四所好,以音樂邀得國王的寵愛,並和國王一起反叛教會的管制,同偉大的劇作家莫里哀(Molière)一起創造了新的戲劇形式的故事。整部電影中呈現的芭蕾,不是我們現在慣常所見的柔美,而是非常剛勁,表現了男性暴力和權力統治的馭術。這或許與路易十四小時候的創傷經歷有關。他曾親眼目睹堂兄大孔代的背叛,以及宮廷的暴亂。1652年,當路易十四在暴動平息後返回盧浮宮時,他想到了用跳芭蕾舞的方式來彰顯王權、宣洩情感。
《皇家芭蕾夜宴》中的太陽神就是一例。當時,他要求所有的投石黨青年和貴族參與到舞蹈中來給他伴舞,用舞蹈這種身體語言和舞臺形式來表明他執政的合法性。
在亞森特·裡戈所繪著名的路易十四畫像中,身高只有1.62米的路易十四保持著舞蹈姿勢,高跟鞋讓矮小的他得以“高人一等”,理想化的雙腿被盡情地展現。優美的腿部曲線,巧妙地喚起了國王作為芭蕾舞者的身份。
1661年,23歲的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建立皇家舞蹈學院,這一學院成為了特殊的宮廷禮儀學堂。事實上,“芭蕾”源於意大利語“balletto”,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
那時候的“芭蕾”,更像是一種宮廷禮儀,如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繁瑣宮廷禮節,邁步、鞠躬、牽手等,都是從中衍化而來的;並且,
“芭蕾”對衣著裝扮的要求也十分嚴格。路易十四便要求法國的貴族都必須以芭蕾舞的基本站姿來訓練自己的貴族舉止,這是路易十四時代特有的一門政治藝術。每週,路易十四還要舉辦宮廷舞會,即便戰爭期間也從不間斷。他把舞會塑造成維繫王室尊嚴的力量,要求大臣們每年準備12支舞蹈,身法步伐都不得重複。平民也能參加這些宮廷舞會,耳濡目染之下,民間不僅學到了高超的舞蹈技巧,也學到了相應的社交禮儀和行為規則。
▲皮埃爾·拉莫(Pierre Rameau),《舞蹈老師》(Le Maître à danser),巴黎,1725
法國舞蹈大師皮埃爾·拉莫(Pierre Rameau)一語中的:“愉悅和輕鬆的良好教養,只能通過舞蹈來獲得。”
三、芭蕾體系的確立
路易十四不僅通過芭蕾形塑了政治,也影響了芭蕾舞本身。
1661年,路易十四開始親自執政,他下令成立了皇家舞蹈協會,並委派自己的芭蕾舞老師皮耶爾·波尚((Pierre Beauchamp)任職皇家舞蹈學院院長,負責芭蕾舞的創作和演出。
波尚時年僅25歲,他以宮廷審美為規範,確立了芭蕾舞完整的動作體系,比如舞者的5個基本站姿、12個基本手位和雙腿外開等固定舞姿,它們構成了古典芭蕾美學的核心,也成為一代代芭蕾舞者必須遵守的法則。此外,這些舞蹈動作的名稱是用法語命名的,後來成為芭蕾專用術語,沿用至今。
起初的芭蕾舞沒有女性的地位,所有角色全部由男性舞蹈演員承擔,而路易十四將這一定式打破了。他第一次率領真正的女芭蕾舞演員同場起舞:在《佩利與蒂斯聯姻之舞》中,15歲的路易扮演阿波羅,被5位(一說為9位)女性芭蕾舞演員扮演的女神繆斯包圍;而在另一場演出中,他一面彈著酷愛的樂器吉他,一面屈膝於一位漂亮的女人。
由於宮廷芭蕾舞曲本身的音樂性,路易十四又創辦了音樂學院。
御用作曲家呂利,與劇作家莫里哀合作,創作了一系列芭蕾喜劇音樂,如《逼婚》(1664)、《貴人迷》(1670)等。復調的合唱,歌唱性的宣敘調,大篇幅的芭蕾舞,奠定了法國歌劇的基礎。▲弗朗索瓦·普傑(Francois Puget),《路易十四的宮廷樂手們》(The Musical Society), 1688
路易十四還有一支200名樂手組成的龐大御用樂隊為他的舞蹈伴奏,而這一時期的音樂風格,則由德國的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等繼承,開啟了日後輝煌的巴洛克時代。
你還知道哪些政治催生出的藝術形式?歡迎一起聊聊
參考文獻:
[英]彼得·伯克:《製造路易十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法]若昂·德讓:《時尚的精髓——法國路易十四時代的優雅品味及奢侈生活》,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李虎軍:《康熙的科學與路易十四的舞蹈》, 載《南方週末》2005年8月4日
閱讀更多 歷史研習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