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育儿的精髓:给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打光”

我们总是说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性,接纳孩子的不平凡。就有读者向我们发来提问:现在都说要无条件接纳并积极关注孩子,那这跟无底线接受孩子的所有,有什么区别呢?

今天我们就重点讲述一下积极关注是如何进行的。

佛系育儿的精髓:给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打光”


很多时候,孩子的兴趣、特长,都受益于幼年时期父母的“积极关注”。

比如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对烹饪美食颇具心得,曾做过美食杂志,参与过美食节目的编导和策划,生了女儿后,还因为一直乐忠于做宝宝辅食获得不少妈妈们的肯定……如果真的追溯对美食的兴趣,可能与我10岁时的一次经历有关。

10岁时第一次学煮饭,学着妈妈的样子一遍遍仔细地淘米,在这个过程中生米没少被我浪费掉,流进了下水道,反反复复洗了几次之后,我就开始加水准备煮饭了。当时的我对要加的水量没什么概念,只是稀里糊涂地按自己的感觉加了很多水。

因为水加多了,白米饭变成了白米粥,我正担心妈妈会批评我,没想到,妈妈看到这一锅粥时并没有任何指责和责怪,而是满足地夸奖我:“第一次做饭,竟然能把饭煮熟,很棒啊!”爸爸更是夸张地添了一碗又一碗的饭,夸奖我做得特别好吃。

他们似乎根本就不介意这一锅到底是饭还是粥,对于我淘米时把厨房弄得到处是水压根就没有提。

如今,当我回头去看这一切的时候,才发现妈妈对我的教育,其实可以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术语“积极关注”来解释。

积极关注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是指咨询者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对来访者给予积极的正面的关注,接受病人可能会有的各种坏情绪,通过发现及肯定来访者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帮助他们正确认知自己,树立信心。

佛系育儿的精髓:给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打光”


家长这些情况下最好不要这样做

当孩子专注力不足时,你轻易打断,用提高音量的方式来提醒;

当孩子不擅长交往,看到陌生人要么抗拒,要么躲避时,你毫不留情地说“这孩子真没礼貌”;

当孩子明明不具备舞台表现力时,硬逼着他上台,相信他不比其他孩子差,最后演出失败,你还因为他的“不争气”而生气;

当孩子挑食时,你认定他不吃什么,只吃什么,下次专挑他爱吃的做,最后不爱吃的越来越多,爱吃的越来越少……

可能会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是不是积极关注,通过孩子的性格是能看出区别的。

比如,从小接受爸妈积极关注的孩子,他们普遍活泼好动,更愿意与人接触,有自己明确的喜好、想法和目标,不刻意迎合别人,也不怕做错事,更加敢于尝试新鲜事物。

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告知自己有优点和长处,他们并不是很在意自己不擅长的那一面,通过扬长避短,他们可以有更大的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总是充满自信。

而从小没有接受到积极关注的小孩,因为经常受到责备和批评,他们为了得到家长的夸赞,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安排生活着,他们通常表现得很自卑,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这些小孩很容易形成迎合型人格,常常会为了让家长感到满意而放弃自己。

佛系育儿的精髓:给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打光”


罗杰斯的积极关注教我们:

用发展的眼光主动捕捉和观察孩子行为中的积极意义。

家长可以这样做

1、积极地关注孩子的优点长处;

2、换个角度去看待孩子,避免聚焦于一个问题点;

3、避免只关注结果,多关注过程中的积极因素;

4、用发展的眼光积极捕捉孩子行为中的积极意义。

当孩子挑食时,我们应该把他从不吃任何水果到选择吃香蕉当作一种进步,而不是当着他人的面说他挑食不吃水果之类的话语。这不仅没有让他意识到挑食是种不好的习惯,还会进一步强化这种错误意识。

当孩子专注于玩泥巴时,我们应该夸赞他的专注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他不讲卫生、弄脏了衣服。这不仅很难释放孩子的天性,还会让他丧失很多童年的乐趣。

当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弄巧成拙闯祸时,我们应该看到他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鼓励他继续保持良好的品质,而不是批评他是个笨手笨脚的熊孩子。这不仅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削弱孩子劳动的兴致。

佛系育儿的精髓:给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打光”


然而,无条件接纳≠无底线接受孩子的所有

无条件积极关注与佛系的差别在于:如果说佛系是“无作为”,那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无为”。“无为”并非“无作为”,而是顺应孩子的意愿和自然规律,不断挖掘和发现孩子好的一面,以挖掘积极的一面来给孩子认真做事的动力,而不是以消极的否定,削弱孩子的自信心。

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犯错的那些瞬间,我们要学会包容孩子的一切负面的悲痛的情绪,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孩子,找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重新树立孩子的信心,冲出阴霾,迎接光明。

对于如何积极关注孩子,你有什么想说的

欢迎在留言区跟我们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