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字頭媒體推薦:《辦一所面向未來的大學》

4月3日,中國教育幹部網絡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發表了湖南三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張輝署名文章《辦一所面向未來的大學》,推薦了張輝校長提出的“六個一”辦學理念。

中國教育幹部網絡學院是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為貫徹落實中央及教育部關於大規模培訓幹部的要求,根據教育部黨組指示精神,在2005年建設的中國教育幹部培訓網基礎上,開發建設的培訓各級各類教育幹部的大型專業網絡學院。

報道原文如下:

一定的教育模式是為一定的經濟模式、政治模式服務的。我國的經濟模式正在由要素驅動(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當被服務者(經濟)已經發生了深刻變革,作為服務者的教育也必將發生深刻變革,必將被當代科技力量所變革和顛覆。如果這一切會在5年或10年內發生,那麼一個很好的問題是:未來的教育是什麼樣的?

從歷史上看,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在大變革期都會顛覆很多傳統企業行業,同時也會產生一些以新型生產力為代表的新型企業行業。這種歷史經驗,對於教育系統同樣實用。在教育即將到來的大變革中,也必將脫穎而出一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大學”──“面向未來的大學”。一所面向未來的大學,至少具有以下特徵。


“國”字頭媒體推薦:《辦一所面向未來的大學》


圖為張輝校長在作報告

一、是一所最有特色的大學

當前我國教育的主要矛盾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多樣化需求與高等教育的少樣化供給之間形成結構性矛盾。教育供給方式正在從“能上學”向“上好學”轉變,從“同質化”向“定製化”選擇性教育轉變。

最有特色反映在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作用,可以用反證法考慮:假如一所學校不辦了,如果對地區經濟和人群幾乎沒有影響,那麼這所學校存在的必要性是值得懷疑的。因此,我們在專業建設、文化建設、人才供給等方面要有輸出、有貢獻、有價值。

最有特色還表現在學校的全部業務線都應按照“不做第一,就做唯一”的原則發展和建設,在人才培訓、學生管理、人事財務、後勤服務等方面找到自己的“唯一性”。

二、是一所迴歸教育本質的大學

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如果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回答這個問題,這是一種諷刺和悲哀!美國教育家斯金納認為:如果將我們所學過的東西忘得一乾二淨,最後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錢學森認為:教育工作的最終機理在於人腦的思維過程。勞厄認為: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子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所學的東西是知識,忘掉知識後剩下的東西是能力(或素質),那麼,知識是如何轉化為能力的呢?知識無法自動內化,一段時間後容易忘記;而能力是顯性知識經過內化後形成的,是在人的內在形成的“穩定結構”。這種結構一旦形成,具有穩定性、長期性、自發性,是由潛意識支配的,層次更高、更深。因此,教育的本質是發展以思維能力為代表的各種能力。

三、是一所科技融入教育的大學

隨著當代科技的迅猛發展,5G、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已經和正在顛覆著傳統產業,使得細分、跨界、融合、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代名詞和主潮流,教育信息化也在快速發展,未來“教育業務-數字化,數字-教育業務化”即將到來,屆時教育的邊界將被真正打破,與一切社會資源的融合即將到來,“凡是有利於育人的都將成為教育方式”,高等教育的自我顛覆很可能是未來的主旋律。未來,大學不是選擇搞不搞數字化的事情,而是不搞數字化變革就會被邊緣化、被淘汰。數字化衍生出了MOOC、SPOC、微課、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數字化打造了智慧校園和安全校園,數字化實現了全教育系統的數據融合,數字化構建了各種教育決策的大數據平臺。數字化對於實現教育公平和創新教育模式已經和正在發揮巨大作用,也為定製化和選擇性教育提供了基礎平臺和保障,也是教育國際化和開放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四、是一所賦予學習者和員工持續成長能力的大學

大學是育人的,這種育人不能僅表現在學生畢業後能找到工作,而是要對學生的一生負責任,構建起學生一生髮展所需要的能力體系,賦予學習者持續成長的能力。因此,教育一定是全人教育,而人作為一個全體,其素養可歸納為人文素養和專業素養。冰山理論認為:人日常所表現出來的“知識、行為和技能”只是冰山一角,“價值觀、態度、個性等”才是冰山的全部,對人一生髮展最重要的恰恰是這些“無形的”品質。人文素養,就好比是冰山全體;專業素養,只是冰山一角。大學要依據人成長的一般規律,歸納出“持續成長能力體系”,再通過項目化教學使學生反覆實踐、千錘百煉,將這些能力內化在學生的每一個細胞中來,從而養成習慣、變成性格、改變命運。教育員工在教書育人中、在服務創新中,也將獲得能力的提升,建立起“目標、路徑、堅持”的成功三步法,在一次次解決問題中內化於心,形成能力。

五、是一所致力於推動社會進步和文化發揚的大學

大學是服務社會發展的,大學也是服務人的內在心靈的。大學推動社會進步,不僅僅體現在科研能力、人才支撐、經濟拉動上,更應該體現在培養出“有家國情懷、有社會良知、有科學精神、有時代擔當”的人才。大學亦不能只善自身,大學文化不是一所學校的文化,而是社會的文化。大學要發揚文化,向社會發聲,努力淨化各時期的浮躁和喧囂,努力指引各階層的迷茫和闇昧,“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六、結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到了新時代,中國經濟進入到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大學要有新精神、新追求、新擔當,應以“辦一所面向未來的大學”為願景、為總綱,以“辦一所最有特色的大學,辦一所迴歸教育本質的大學,辦一所科技融入教育的大學,辦一所賦予學習者和員工持續成長能力的大學,辦一所致力於推動社會進步和文化發揚的大學”為使命,為路徑,不忘初心,奮發有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