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黄平:乌梅河村做榜样 乡村振兴在路上 产业发展助脱贫

有产才能富民,有业才能兴家。农业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环节。

实现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近年来,贵州黄平县上塘镇乌梅河村党总支部按照决战脱贫攻坚工作总体要求,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不断拓宽百姓致富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支部+基地+产业+贫困户发展模式,成为该村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的有力抓手。

乌梅河村地处上塘镇西北部,距离镇政府6公里,全村共有农户590户,18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6户1050人,有党员38人,辖9个村民小组,是黄平县深度贫困村之一。在该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配备精准扶贫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员5人,县派攻坚队员3人,县直单位帮扶单位4个。

生猪产业+贫困户 助力脱贫攻坚

走进乌梅河村的胜兴种养殖场,一眼看到两边大门的对联写着:“多吃多睡多长肉,有状有膘有销路”,横批是“猪宝多多”。“哄噜哄噜,哄噜哄噜”,一头头胖乎乎、懒洋洋肥猪、小猪在不停的嚷叫着。“噜噜噜,来啰!来啰!。”从猪场里传来的主人杨胜满一阵阵的吆喝声,映衬出乌梅河村书写发展“养猪产业”的文章。

贵州黄平:乌梅河村做榜样  乡村振兴在路上 产业发展助脱贫

生猪养殖,村民杨胜满在养殖场里给猪喂料

面对贫穷落后的乌梅河村,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脱贫攻坚任务重,农村产业单一的现状。如今由村党总支引导发展的黄平县种养殖场养殖生猪、中华鲟水产品养殖产业、烤烟订单生产基地已经成为精准扶贫的产业基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形成了以生猪为主的山区特色产业,辅以烤烟、中华鲟水产品养殖、稻田养鱼、林下养鸡等种养殖业,集生态种养、农业发展为一体,成为乌梅河村实施产业扶贫的亮点之一。

荣获2018年县级巾帼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农村养猪致富能手杨胜满,一边在给猪喂饲料,一边乐哈哈地和我们说,“我2017年10月开始建圈从事养猪,一年分两批来喂,2018年出栏肥猪200余头,每头猪除去成本最多也只赚300--500块钱,防疫治病打针、采料喂料还是自己嗯!如果请个人,每年还要花去两三万元的人工费,就赚不了多少啦!”

半标准化、半现代化的生猪养殖场,分有能繁母猪区、育肥小猪区、肥猪生产区、配种公猪圈、生活区、牧草生产区;饲料储藏室、防病隔离区、粪便处理设施等附属设施。据基地负责人杨胜满介绍,“基地已投资达100万元,土地流转规划面积10亩;可实现年出栏商品肥猪250头,年为农户提供200余头商品小猪,年产值预计达100万余元,净创收10-12万元以上。通过养猪不仅自己脱贫了,还可为群众就近就地购买小猪提供方便。”

烤烟基地+农户 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上塘镇乌梅河村村民张和林喜笑颜开的告诉笔者:“这段时间天气转好,村民们都在帮我整地,今天有10个人在烤烟基地里干活,不负责吃饭,每天100元,少了没人做,现在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赚钱去了,在家的大多都是中老年人,随着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在家村民务工价格也逐年增加。”张和林一边整地一边说,“去年种植烤烟45亩,由于种子问题的影响,收入15万元,今年决定种植146亩,如果保持去年收购价格,预计收入超过50万元。”

贵州黄平:乌梅河村做榜样  乡村振兴在路上 产业发展助脱贫

烤烟基地里,村民张和林正在整地

据乌梅河村党总支书记杨秀文介绍,“张和林自己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这几年通过流转农民土地,大力发展烤烟,去年已经从贫困户中出列了。由于烤烟是订单农业,乌梅河村每年烤烟连片规模种植达260亩以上,眼下这近150亩的大片土地都是张和林一个人承包下来种烟的,整地、移栽、摘烟叶都需要请人干活,每年每人通过烤烟务工获得收入达到3000-5000元,忙活时烤烟基地村民们忙得热火朝天,他们全是本村的村民,在基地里务工的村民都需要照顾家庭和接送孩子、忙自家农活等,而在这里他们还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象张和林那样的还有潘朝贵、张健等人,年种植烤烟都在20亩以上,纯收入在4-6万元左右。”

水产养殖中华鲟 助力乡村振兴

“我是今年才来这里养殖中华鲟鱼的,这条乌梅河地处边远地区,山高水好,环境空气条件优越,具备养殖中华鲟鱼的最佳条件,现已经流转了17户15亩的土地(稻田),预计投资300万元,5月份将正式投产,年产商品中华鲟鱼15万公斤以上,培育中华鲟鱼苗50万尾(条),年产值达500万元。

安德文说,养殖商品鲟鱼一年内就可见成效,1斤半左右便可上市销售,市场售价在30元左右,比其他鱼种不仅更有市场也更具价值。”正在乌梅河村乌梅河旁建设中华鲟养殖基地的负责人安德文说。

县教科局干部驻乌梅河村“第一书记”杨秀华说,“我们这里的水适合养殖中华鲟鱼,安德文是榕江人,他是我们上塘镇通过招商引资引来的老板,村支两委帮他协调流转土地事宜,已经一次性签订了流转土地协议20年,每亩700元流转费用,每三年按10%递增,老百姓不用种地就可以挣钱,为何不干?”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百姓”,事实上,乌梅河只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结合村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种养殖业让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小样本。

据了解,乌梅河村扶贫产业基地创新多种利益链接模式。一是基地+贫困户+订单合同,二是贫困户基地就业务工,三是土地入股分红,目前村里产业基地年带动贫困劳动力务工50人,土地流转达100余户,利益链接30户,到2018年底,贫困户减少到67户203人。

贵州黄平:乌梅河村做榜样  乡村振兴在路上 产业发展助脱贫

中华鲟鱼养殖基地的乌梅河水源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乌梅河村党总支在推进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的基础上,固强补弱,使脱贫攻坚工作更加精准有效,使乡村振兴工作提档升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