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裡的“追夢人”

春天里的“追梦人”

高品質黑木耳成為墾區職工又一增收渠道。

又是一度好春風。

備耕剛開始,曙光農場“中墾王”水稻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李國偉向14家合作成員戶公佈今年的種植計劃:種植富硒水稻10000畝、富硒大豆450畝、富硒紅小豆等4種雜糧375畝,確保每戶增收8000元。“今年北大荒集團總公司(總局)黨委(擴大)會議提出要實施大糧商戰略和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我們在與北京醫筋堂保持提供3500噸富硒米的基礎上,又與浙江和廣東的客商簽訂975畝富硒種植訂單,在杭州成立了米業銷售有限公司。”李國偉高興地說。

與李國偉一樣,紅興隆分公司(管理局)的“追夢人”正在這個生機勃勃的春天展開一場追夢之旅。

奔向跑道緊盯奮鬥目標

奮鬥總會帶來“意外”的驚喜。寶山農場社區辦公室傳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信息:電商業主女青年趙越以每斤600元的“天價”與水稻大棚二次利用種植木耳的農戶簽訂“碗耳”的回收合同。

原來趙越將自己生產木耳的全過程在網上直播,圈粉達到3000多人,曾經賣出280元一斤的“天價”黑木耳,每棚效益超過5萬元。去年,她不僅再度將碗耳賣出“天價”,8棟大棚實現利潤超過45萬元,還幫助友誼農場、八五二農場、前進農場的種植戶銷售木耳超過7000斤。

北大荒集團今年提出要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切實提高集團競爭力和管控力。紅興隆分公司(管理局)積極把職工群眾統一集團戰略決策部署上來,以補齊大宗傳統農業結構過重短板為核心,發揮組織化程度高的優勢,藉助優越生態環境,突出質量興農和綠色興農,宏觀以發展綠色農業、休閒農業、品牌農業和智慧農業“四個”新業態為統領,微觀以個性強的特色農業進行放活。

“放活”讓追夢人奔向高質量發展的跑道,形成了風起雲湧春潮之勢。友誼農場第十一管理區水稻種植戶葛春江牽頭成立了“興林”水稻種植合作社,投資160餘萬元購置監控設備發展“蟹稻”種植項目,成功與大連“弘盛糧油”公司簽訂了700畝有機清香型稻米生產合同,每斤收購價格為40元,畝效益超萬元。去年他搞起了私人訂製項目,有12名網友以每畝2.38萬元的“天價”訂製手工生產全程稻米12畝。今年,他按照北大荒集團提出的創新農業經營管理體制精神要求,創新合作社股份制的形式,打造1.6萬畝的有機水稻生產基地,計劃加工生產有機米280萬斤。

紅興隆分公司(管理局)發展個性強的特色農業,有效推動了訂單生產,訂單種植率擴大到220萬畝以上,佔種植比率的30%。

萬里路遙越追越有味道

“今年,我要在自家榛子園舉辦大果榛子採摘節暨鮮果品鑑會,現在有200多名省內外客商和俄羅斯種植戶報名參加。”五九七農場第一管理區果農張亞傑大力發展有機果業,他經營150畝苗圃和300畝果園,與7位果農建起了亞傑果樹苗木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年利潤超過100萬元。

在墾區體制改革的大環境下,紅興隆分公司(管理局)提出通過培育壯大農業經營體系,規模化發展綠色優質高效農業,藉助已建成的蛤蟆通國際垂釣中心等30多個市場前景廣闊的重點項目,配套建成星級標準酒店7家,農家樂、漁家樂和民宿56家,與87家國內知名旅行社簽約合作等優勢,加快推進“以養帶種”“以加帶種”“以遊帶種”等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產業格局構建。

“北創新農人”是由北興農場5名青年大學生成立的創業團隊,於2017年3月成立。團隊堅持以“質”為先,註冊了“北創一家興”商標,生產雜糧禮盒和研發代餐食品,通過微信、網站和展銷會將產品推向市場,並開了一家淘寶商鋪,在北興農場創下了大宗傳統作物畝效益增長10倍的紀錄。去年,委託哈爾濱食品研究所研製了麥米粥、五穀雜糧粥配方,種植小麥505畝、玉米105畝、有機雜糧78畝,總效益約達33萬元。通過兩年成功的實踐,今年他們要帶領更多的人闖市場。“現在已有12家種植戶加入了我們團隊,有機代餐粉已按照計劃價格與上海、杭州和北京的公司簽訂了購銷合同,100%實現訂單種植,畝效益將保持在5000元以上。”團隊成員王震介紹說。

綠色有機產品銷路廣、價格好,休閒農業產品也是當仁不讓。“中國鄉村旅遊金牌農家樂”八五二農場將軍林山莊將農場旅遊、地域文化、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開發出將軍饅頭、將軍黴豆腐,深得客人喜愛,年接待遊客近4萬人。紅旗嶺農場“張記湯圓”第二代傳承人張洪海,將湯圓打造成了旅遊產品,利用互聯網銷售進東北三省和北京、天津等市場。

改革發展擁抱最美風景

“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改革。我相信只有改革,才會讓我們奮鬥不止,拼來最美榮耀。”雙鴨山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獻秋說。

53歲的張獻秋共興辦7家農業現代化企業,帶領職工群眾走“企業+基地+農戶”融合發展之路,開展“7+3”服務模式,服務面積10萬畝,覆蓋農戶500戶,年可實現增收1800餘萬元。他採取“四個統一”措施,建立“三站、三中心、一臺”,將金融貸款、訂單種植、加工銷售等服務進行整合,達到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產品附加值的目的。

五九七農場第六管理區果農孟德海,組織果農成立了“金紅蘋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大家推廣新品種8個、新技術21個,免費提供技術服務2890人次,帶動100多戶果農脫貧,共帶動果農實現增收2000餘萬元。他還組織果農通過“互聯網+”、龍郵網開展線上銷售,產品遠銷浙江、廣西、廣東等地,進駐百草堂4000家門店。今年,又組織力量開發了富硒果乾果脯產品,通過網絡簽訂銷售產品8300件,預計實現增收40餘萬元。

北興農場林下參種植戶丁元禮成立林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農場1000餘名農戶參與到林下種植項目中,形成了“一戶帶多戶、多戶成基地”的局面,林產品入選全省消費者最喜愛的100種綠色食品。丁元禮說:“下一步我要組織大家夥兒走股份制公司化發展之路,將林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