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是以承德滿語的基礎融入部分漢語而成的嗎?

南廣府


這是一種別有用心的荒誕說辭。

把普通話說成是滿族語,說成是滿式漢語,把漢語詞彙說成是外來的,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打擊你漢族人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類似的情況是很多的,比如公知粉在那些媚洋鸚鵡文人鼓吹中國傳統文化外來的基礎上,不惜造謠說春節是外國人給我們定的節日。目的很明確,當你最根本的文化和身體都被說成不是你自己,不是你認同的東西時,你哪裡還會有自信心,哪裡還會有愛國心,哪裡還會有可以凝聚力量自保的民族意識。公知粉一貫都百般挖苦愛國這件事,這也是人人都看得到的。他們說一些人是愛國賊的同時,其實把他們自己稱之為恨國賊也一點不為過。就是他們的混淆視聽把原本就難以凝聚和抱團取暖的我們變得更加分歧嚴重,各擰一股繩,拒不合作,最終一事無成,繼續奶牛命運。他們以為大家都不愛國了,他們的目的就達到了。然而任何一個民族一旦徹底丟失了互相認同,那下場會如何?這完全可以推演出來。只是礙於敏感不能細說罷了。我們歷史上的悲慘其實就是丟失了民族意識導致的,你不能凝聚,你們是烏合之眾,可不就被螞蟻征服了,可不無論什麼事、方方面面都不會考慮你。公開侮辱你的民族和祖先你也沒辦法。沒有民族意識的精英們也不會為自己的群體說話,否則有些事你能想得通嗎?

除了鼓吹滿式漢語,漢族各個民系被有些人說成互相沒有關係的噱頭也是無所不用其極。頭條讀者經常也都能看到。目的很明顯,就是要拆解你,拆解的目的就是讓你更沒有凝聚力,更沒有力量。把漢族說成是混合民族,把文化說成是外來的,把漢族知名先輩少數民族化,把各民系少數民族化,把農耕文明說得一無是處。這是一整套的瓦解計劃。微博上有個自稱大單于的劉平說農耕幾千年沒吃過一頓飽飯。我的反駁很簡單,農耕餓了幾千年,但為何人口一直是汪洋大海。遊牧天天大魚大肉吃得飽飽的,然而人口卻自古不增長,是生不出來還是養不活?匪夷所思吧。遊牧酒足飯飽為何還要到處冒著生命危險去打劫過日子?都不用去研究歷史,邏輯關都過不了。其實遊牧多數時候都是劉姥姥,今天難道就不是中原漢地更發達了嗎?其實自古都如此,你那狗不拉屎的地方拿啥跟中原社會比?

滿式漢語的說法確實甚囂塵上,但根本經不住簡單推敲。很簡單,今天網上大量教授滿語的視頻。去看看,滿語與漢語差距有多大。滿語屬於所謂的阿爾泰語系,滿語老師都說要學習西班牙語和俄語的發音,難道普通話來源是是俄語、西班牙語?匪夷所思吧。相反,滿語裡存在的很多漢語詞彙與普通話反而不是很對應。比如傻瓜讀嘎都,江浙方言也有這個詞彙。嘎都這個詞也可以破解,就是沿海支罵內陸支的,都語音是取自牛犢和毒蠱。傻瓜、嘎都都是指內陸支黃種老三支系,愚蠢、馬虎、二則是指沿海支老二支系。因為這是互相對罵的結果。江浙存在部分越國後代,滿族核心皇族與越國都是O1基因,是大鯀後裔,所以有些詞彙才相通。哈爾濱在滿語裡是曬網的地方,實際就是漢語海濱一詞,試問哈爾濱這個表述是普通話嗎?之所以是海濱是因為大鯀是沿海支,原本是養豬的漁民。滿語裡的漢語詞彙來源於上古,因為漢語是漢字書面語,各族群都有吸收。但是滿語是被匈奴語同化了的語言,既不是百越語,也不是黃白匈奴融合的阿爾泰語。匈奴是內陸支與白種以掃族聯合的群體,與東胡不是一個體系。是匈奴入東胡後同化了通古斯語言的結果。雖然滿語和蒙語都有漢語詞彙,但相差甚遠。

一個微小民族融入另一個汪洋民族,語言只可能被同化。滿族丟失自己的語言在明代就已經開始了。還不要說滿族裡一半人口實際是早期遼寧漢族後裔。基因在那裡擺著呢,滿族核心皇族的O1佔比很小,加上其跟隨民族通古斯C系也只佔其總人口的1/3。就是說只有那1/3是沿海支大鯀族及其跟隨民族後裔。剩下的一半是漢族後裔,一部分是隸屬於內陸支的N系烏拉爾後裔,一部分也是隸屬於內陸支的萁子朝鮮的O2b,還有一點點印第安基因和白種R系基因。滿族才是地地道道的混合民系,按皇族看則是與馬來人同源的群體。按理來說,黃種原生語言類似於泰語、日語和苗語。蒙語就有類似日語的方面,其實說成類似苗語和藏語更貼切。蒙語就是北三苗語言與白種以掃族語言混合出來的。從分支看,通古斯應該類似日語才對。就像江浙話福建話也略微存在與日語相通之處。因為夏人後裔百越活動地點在沿海,越國融入了漢族。所以怎麼會存在滿式漢語?滿語早期歷史上就已經不存在了,到了明代一些人已經會說漢語了。漢語與藏語差異是因為周代將漢字書面語口語化,所以自然不一樣了。方言是漢字口語化過程中與各民系的原生語言融合的結果。今天看,官話體系整體更接近古漢語,但方言裡又保留很多普通話不常用的古漢語詞彙。


國病


“滿語”,是我國少數民族“滿族”的民族語言,和漢語不是一個語系,語法、句式、發音,毫無共同之處。是沒有辦法“兼容”的。如果不經過系統學習,滿語我們一句也聽不懂。更何況,…使用滿語的人群在最多時,也僅僅是使用漢語人群的幾百分之一。這樣小眾的語言,絕不可能同化如此大眾的語言,而只能被大眾的語言所同化。恰如世界各個大陸的河流都滔滔不絕地流入大海,卻完全影響不了海水的鹹度一樣。

事實也正是如此:就在明朝末年,靠近明朝邊境的女真百姓,和上層的一些頭領,就已經開始使用漢語。好多人都能熟練地用漢語交流。傳說:努爾哈赤小時是孤兒,曾經被當時駐守遼寧北鎮的明朝大將、太子太保李成樑收留做了親兵。可見當時邊境的滿族人,是能講漢語的。

待到滿人入主中原,雖然推行了一些“剃髮易服”等民族政策,但是對語言,統治者還是非常清醒,沒有強制推行“滿語”,而是昭令滿人文武官員,認真學習漢語和漢文化。幾代下來,入主的滿人全部使用了漢語,而精通滿語的的人卻日漸稀少了。

普通話的前身,就是歷朝歷代的“官話”。是以中國北方話為基礎的流行語,就現在的情況:北方儘管也是方言眾多,語音差異很大,但是都能順暢交流。這麼龎大的一個語言系統,絕不是幾十年、幾百年可以形成的,更不是少數人能改變得了的!歷代統治者,包括蒙元、滿清都深刻領會這個原理,都自覺地維護這個語言系統,而心甘情顧地被同化。有些人胡說:“普通話是滿語…是滿人講的蹩腳漢語…是胡化的漢語…”都是沒有任何依據的胡言亂語。是一種必須引起我們警惕的陰謀!而有些人總想把一些“小眾”的語言捧上臺面,妄圖替代或影響主流語言,其實,是對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原理的無知!也是枉費心機的!



橡木桶61955766


普通話是以北京方言和東北發音為基礎的,這是由清康熙皇帝定的。因此北京人和東北人說話都比較接近普通話,但又都不是標準的普通話,理由很簡單,北京人的發音不準東北人的方言不準。可為什麼人們一致認為河北承德人說話最接近普通話呢?查查地圖你就會發現,承德所處地理位置恰好位於東北與北京的交匯處,所以決定了他們的方言與北京相似,發音與東北相似,所以理所當然的最接近普通話了。而承德繼續向東則是遼寧的朝陽地區,所以朝陽的方言也與北京有好多相同的,但還是略遜於承德,發音則更是標準的東北音,因此網友們才一致認為就整個東北而言,朝陽話最接近普通話,但與承德相比還是略微差了些。

至於說為什麼普通話是以北京方言和東北發音為準呢?沒辦法,因為清朝皇帝家族無一不是由東北遷移至北京的,所謂鄉音難改,到哪時間長了說哪的話無非也就是說哪裡的方言而己,因此普通話就整個大清國而言,絕對是以從東北移民到北京的皇室家族最為標準,況且人家又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所以肯定以人家自己省勁的來。反正我是這麼理解的,對不對我就不知道了。

再就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東北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有這麼強的認同感而其它地方則沒有,那是因為相同的語言增加了彼此的親近感,而其它地方根本就不具備這一條件。雖然在東北聽到不同地方的東北人說話略有不同,但還不至於聽不懂。出了山海關東北老鄉見老鄉說話這種差別幾乎就消失了,所以一種莫名的親近感在相同的語言中也就油然而生了。而其它地域相距幾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以至於只隔一座大山的兩個人相見,也許用各自的語言就相當難以溝通和交流了,正是這種語言障礙的鴻溝導致了認同感的缺失。所以推廣普通話還是相當重要的,東北的實踐證明了全國人都說同一種語言有利於民族大團結,每個人即要說本土方言又要會說普通話這樣活著也累,因為等同於每個人都掌握了一門外語。


焦尚靜村


是哪個孫子提的問題,國家管管這狗人行不!


奮鬥者122883790


純屬胡說八道。普通話來自於北方官話,成型於明代。滿清自己的語言後來絕大多數滿族人都不會說,末代的溥儀在回憶錄裡面就承認自己不會說所謂的滿語。華夷有辨,古人早有明訓。


活到120歲的方法


普通話和中國任何一個省的方言近似嗎? 最近似的就是北京 東北 河北這些地方的滿族人! 那些耕地的滿族人,和誰學的官話? 只能是民族語言


HUAERDD


準確來說是中國北方大部分省,河南山東中原地區的官話形成的普通話,滿語是什麼東西?嘰嘰喳喳你能聽懂?和普通話一點關係也沒有。


用戶145387958


說這話的九成九是廣東人


該暱稱已欠費停機


承德是蒙古人的祖居之地,滿清是在入關前吞併漠南蒙古時,迫使該地蒙古人臣服滿清。不知這裡哪來的滿語


銀河淘玉


普通話就是北京話而成與滿語根本沾不了邊,滿語就是滿話與蒙語還有相似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