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以承德满语的基础融入部分汉语而成的吗?

南广府


这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荒诞说辞。

把普通话说成是满族语,说成是满式汉语,把汉语词汇说成是外来的,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打击你汉族人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类似的情况是很多的,比如公知粉在那些媚洋鹦鹉文人鼓吹中国传统文化外来的基础上,不惜造谣说春节是外国人给我们定的节日。目的很明确,当你最根本的文化和身体都被说成不是你自己,不是你认同的东西时,你哪里还会有自信心,哪里还会有爱国心,哪里还会有可以凝聚力量自保的民族意识。公知粉一贯都百般挖苦爱国这件事,这也是人人都看得到的。他们说一些人是爱国贼的同时,其实把他们自己称之为恨国贼也一点不为过。就是他们的混淆视听把原本就难以凝聚和抱团取暖的我们变得更加分歧严重,各拧一股绳,拒不合作,最终一事无成,继续奶牛命运。他们以为大家都不爱国了,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然而任何一个民族一旦彻底丢失了互相认同,那下场会如何?这完全可以推演出来。只是碍于敏感不能细说罢了。我们历史上的悲惨其实就是丢失了民族意识导致的,你不能凝聚,你们是乌合之众,可不就被蚂蚁征服了,可不无论什么事、方方面面都不会考虑你。公开侮辱你的民族和祖先你也没办法。没有民族意识的精英们也不会为自己的群体说话,否则有些事你能想得通吗?

除了鼓吹满式汉语,汉族各个民系被有些人说成互相没有关系的噱头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头条读者经常也都能看到。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拆解你,拆解的目的就是让你更没有凝聚力,更没有力量。把汉族说成是混合民族,把文化说成是外来的,把汉族知名先辈少数民族化,把各民系少数民族化,把农耕文明说得一无是处。这是一整套的瓦解计划。微博上有个自称大单于的刘平说农耕几千年没吃过一顿饱饭。我的反驳很简单,农耕饿了几千年,但为何人口一直是汪洋大海。游牧天天大鱼大肉吃得饱饱的,然而人口却自古不增长,是生不出来还是养不活?匪夷所思吧。游牧酒足饭饱为何还要到处冒着生命危险去打劫过日子?都不用去研究历史,逻辑关都过不了。其实游牧多数时候都是刘姥姥,今天难道就不是中原汉地更发达了吗?其实自古都如此,你那狗不拉屎的地方拿啥跟中原社会比?

满式汉语的说法确实甚嚣尘上,但根本经不住简单推敲。很简单,今天网上大量教授满语的视频。去看看,满语与汉语差距有多大。满语属于所谓的阿尔泰语系,满语老师都说要学习西班牙语和俄语的发音,难道普通话来源是是俄语、西班牙语?匪夷所思吧。相反,满语里存在的很多汉语词汇与普通话反而不是很对应。比如傻瓜读嘎都,江浙方言也有这个词汇。嘎都这个词也可以破解,就是沿海支骂内陆支的,都语音是取自牛犊和毒蛊。傻瓜、嘎都都是指内陆支黄种老三支系,愚蠢、马虎、二则是指沿海支老二支系。因为这是互相对骂的结果。江浙存在部分越国后代,满族核心皇族与越国都是O1基因,是大鲧后裔,所以有些词汇才相通。哈尔滨在满语里是晒网的地方,实际就是汉语海滨一词,试问哈尔滨这个表述是普通话吗?之所以是海滨是因为大鲧是沿海支,原本是养猪的渔民。满语里的汉语词汇来源于上古,因为汉语是汉字书面语,各族群都有吸收。但是满语是被匈奴语同化了的语言,既不是百越语,也不是黄白匈奴融合的阿尔泰语。匈奴是内陆支与白种以扫族联合的群体,与东胡不是一个体系。是匈奴入东胡后同化了通古斯语言的结果。虽然满语和蒙语都有汉语词汇,但相差甚远。

一个微小民族融入另一个汪洋民族,语言只可能被同化。满族丢失自己的语言在明代就已经开始了。还不要说满族里一半人口实际是早期辽宁汉族后裔。基因在那里摆着呢,满族核心皇族的O1占比很小,加上其跟随民族通古斯C系也只占其总人口的1/3。就是说只有那1/3是沿海支大鲧族及其跟随民族后裔。剩下的一半是汉族后裔,一部分是隶属于内陆支的N系乌拉尔后裔,一部分也是隶属于内陆支的萁子朝鲜的O2b,还有一点点印第安基因和白种R系基因。满族才是地地道道的混合民系,按皇族看则是与马来人同源的群体。按理来说,黄种原生语言类似于泰语、日语和苗语。蒙语就有类似日语的方面,其实说成类似苗语和藏语更贴切。蒙语就是北三苗语言与白种以扫族语言混合出来的。从分支看,通古斯应该类似日语才对。就像江浙话福建话也略微存在与日语相通之处。因为夏人后裔百越活动地点在沿海,越国融入了汉族。所以怎么会存在满式汉语?满语早期历史上就已经不存在了,到了明代一些人已经会说汉语了。汉语与藏语差异是因为周代将汉字书面语口语化,所以自然不一样了。方言是汉字口语化过程中与各民系的原生语言融合的结果。今天看,官话体系整体更接近古汉语,但方言里又保留很多普通话不常用的古汉语词汇。


國病


“满语”,是我国少数民族“滿族”的民族语言,和汉语不是一个语系,语法、句式、发音,毫无共同之处。是没有办法“兼容”的。如果不经过系统学习,满语我们一句也听不懂。更何况,…使用满语的人群在最多时,也仅仅是使用汉语人群的几百分之一。这样小众的语言,绝不可能同化如此大众的语言,而只能被大众的语言所同化。恰如世界各个大陆的河流都滔滔不绝地流入大海,却完全影响不了海水的咸度一样。

事实也正是如此:就在明朝末年,靠近明朝边境的女真百姓,和上层的一些头领,就已经开始使用汉语。好多人都能熟练地用汉语交流。传说:努尔哈赤小时是孤儿,曾经被当时驻守辽宁北镇的明朝大将、太子太保李成樑收留做了亲兵。可见当时边境的满族人,是能讲汉语的。

待到满人入主中原,虽然推行了一些“剃发易服”等民族政策,但是对语言,统治者还是非常清醒,没有强制推行“满语”,而是昭令满人文武官员,认真学习汉语和汉文化。几代下来,入主的滿人全部使用了汉语,而精通满语的的人却日渐稀少了。

普通话的前身,就是历朝历代的“官话”。是以中国北方话为基础的流行语,就现在的情况:北方尽管也是方言众多,语音差异很大,但是都能顺畅交流。这么厐大的一个语言系统,绝不是几十年、几百年可以形成的,更不是少数人能改变得了的!历代统治者,包括蒙元、滿清都深刻领会这个原理,都自觉地维护这个语言系统,而心甘情顾地被同化。有些人胡说:“普通话是滿语…是满人讲的蹩脚汉语…是胡化的汉语…”都是没有任何依据的胡言乱语。是一种必须引起我们警惕的阴谋!而有些人总想把一些“小众”的语言捧上台面,妄图替代或影响主流语言,其实,是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原理的无知!也是枉费心机的!



橡木桶61955766


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和东北发音为基础的,这是由清康熙皇帝定的。因此北京人和东北人说话都比较接近普通话,但又都不是标准的普通话,理由很简单,北京人的发音不准东北人的方言不准。可为什么人们一致认为河北承德人说话最接近普通话呢?查查地图你就会发现,承德所处地理位置恰好位于东北与北京的交汇处,所以决定了他们的方言与北京相似,发音与东北相似,所以理所当然的最接近普通话了。而承德继续向东则是辽宁的朝阳地区,所以朝阳的方言也与北京有好多相同的,但还是略逊于承德,发音则更是标准的东北音,因此网友们才一致认为就整个东北而言,朝阳话最接近普通话,但与承德相比还是略微差了些。

至于说为什么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和东北发音为准呢?没办法,因为清朝皇帝家族无一不是由东北迁移至北京的,所谓乡音难改,到哪时间长了说哪的话无非也就是说哪里的方言而己,因此普通话就整个大清国而言,绝对是以从东北移民到北京的皇室家族最为标准,况且人家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肯定以人家自己省劲的来。反正我是这么理解的,对不对我就不知道了。

再就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东北人与人之间为什么有这么强的认同感而其它地方则没有,那是因为相同的语言增加了彼此的亲近感,而其它地方根本就不具备这一条件。虽然在东北听到不同地方的东北人说话略有不同,但还不至于听不懂。出了山海关东北老乡见老乡说话这种差别几乎就消失了,所以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在相同的语言中也就油然而生了。而其它地域相距几百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以至于只隔一座大山的两个人相见,也许用各自的语言就相当难以沟通和交流了,正是这种语言障碍的鸿沟导致了认同感的缺失。所以推广普通话还是相当重要的,东北的实践证明了全国人都说同一种语言有利于民族大团结,每个人即要说本土方言又要会说普通话这样活着也累,因为等同于每个人都掌握了一门外语。


焦尚静村


是哪个孙子提的问题,国家管管这狗人行不!


奋斗者122883790


纯属胡说八道。普通话来自于北方官话,成型于明代。满清自己的语言后来绝大多数满族人都不会说,末代的溥仪在回忆录里面就承认自己不会说所谓的满语。华夷有辨,古人早有明训。


活到120岁的方法


普通话和中国任何一个省的方言近似吗? 最近似的就是北京 东北 河北这些地方的满族人! 那些耕地的满族人,和谁学的官话? 只能是民族语言


HUAERDD


准确来说是中国北方大部分省,河南山东中原地区的官话形成的普通话,满语是什么东西?叽叽喳喳你能听懂?和普通话一点关系也没有。


用户145387958


说这话的九成九是广东人


该昵称已欠费停机


承德是蒙古人的祖居之地,满清是在入关前吞并漠南蒙古时,迫使该地蒙古人臣服满清。不知这里哪来的满语


银河淘玉


普通话就是北京话而成与满语根本沾不了边,满语就是满话与蒙语还有相似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