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變革:互聯網企業危機意識時刻不能鬆懈

“幹活的累死累活,到頭來幹不過做PPT的”,今年年初的新東方年會上,一曲吐槽式的《釋放自我》火遍網絡,歌詞內容涉及到非常敏感的大企業病,如機構臃腫、效率低下、內耗甩鍋、拍領導馬屁等等。

大企業病:互聯網企業也不能免俗?

伴隨著企業一步步做大,人員膨脹、組織結構複雜、決策機制變慢,很多企業不可避免地患上了大企業病。曾幾何時,互聯網企業被認為是最活躍、最具創新力和突破性的領域,年輕人扎堆,似乎應該跟大企業病沒什麼關係。但實際上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國內很多互聯網巨頭都成了幾萬員工體量的大公司,大企業病也悄悄找上門來。

最近向大企業病正式宣戰的是京東。在2019年春節後的京東內部會議上,劉強東怒斥公司高管“人浮於事、拉幫結派”。京東零售集團輪值CEO徐雷則講得更為具體:京東的組織能力和行為方式出現了問題,客戶為先的價值觀被稀釋、唯KPI論和“交數”文化盛行、部門牆越來越高、自說自話、沒有統一的經營邏輯、對外界變化反應越來越慢,對客戶傲慢了。

實際上,今年2月底發佈的年報顯示,京東目前的業務基本面表現非常穩固,GMV近1.7萬億元,已連續5個季度實現單季收入破千億,並實現連續12個季度的盈利,無界零售的創新領域也取得快速成長。在這樣一個不錯的局面下,為什麼京東一定要向自己“宣戰”呢?其實這都源於京東領導層內心深處深刻的危機意識。“京東無法接受自己成為一家平庸的公司”,這一句話就能說明一切。

創業精神迴歸:大企業病的解藥

企業管理變革,組織調整先行。

京東轉型的方向是“小集團,大業務”,踐行“有能者上,有力者為”的人才任用機制,主動地推動一些職能部門簡政放權。其中“小集團”是內部組織的高效率,用戰略規劃和規則治理來替代事無鉅細的管理。“大業務”則是去中心化管理,從統一分散到各個節點,放手業務一把手們去決策。而要實現這個戰略構想,必須先肅清內部積弊,把京東的上上下下理順。

架構變革、人員換血不僅是京東為抵禦大企業病主動開出的藥方,更與企業未來成長休慼相關:小集團大業務,讓面對業務和客戶的部門可以更自主決策、調度資源、創新,提升運營效率並降低成本;大中臺,讓研發、數據和供應鏈的共用資源產品化、模塊化、生態化,更靈活地支持內部新業務創新成長和對外商業服務。

京東的這一系列動作,正是目前處於戰略調整期的中國互聯網巨頭的必選動作。提升管理效率,也是這些高速成長的巨頭在吃盡人口紅利,邁入存量市場後要補的“管理課”。

在明確新方向之後,京東正在匹配大批“對口”人才。按照徐雷對前中臺人才的具體要求:前臺人員要具備更強的客戶意識、行業敏感度和創新意識及能力。大中臺人員,則要求具備更強的服務意識、專業能力和開放心態。今年3月初,京東物流宣佈將在2019年新增1萬名員工,招聘對象將以一線員工及基層管理者為主。同時,京東也透露整個集團今年的新增崗位需求預計將超過1.5萬人,絕大部分招聘需求面向技術、市場、產品等業務層面。近日1300多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將陸續入職京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時刻準備與大企業病做堅決徹底的鬥爭,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京東同樣具有危機意識,在看似可以過渡到平穩增長“舒適期”的形勢下,京東能夠拿出壯士斷腕的氣魄,自我診斷、主動治療,讓創業精神重新深入每一名員工的血液。這讓人們相信,那個敢打敢拼、一切以客戶體驗為準繩的京東又回來了。而這可能也是中國大型民營企業治癒大企業病的一條有效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