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变革:互联网企业危机意识时刻不能松懈

“干活的累死累活,到头来干不过做PPT的”,今年年初的新东方年会上,一曲吐槽式的《释放自我》火遍网络,歌词内容涉及到非常敏感的大企业病,如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内耗甩锅、拍领导马屁等等。

大企业病:互联网企业也不能免俗?

伴随着企业一步步做大,人员膨胀、组织结构复杂、决策机制变慢,很多企业不可避免地患上了大企业病。曾几何时,互联网企业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具创新力和突破性的领域,年轻人扎堆,似乎应该跟大企业病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很多互联网巨头都成了几万员工体量的大公司,大企业病也悄悄找上门来。

最近向大企业病正式宣战的是京东。在2019年春节后的京东内部会议上,刘强东怒斥公司高管“人浮于事、拉帮结派”。京东零售集团轮值CEO徐雷则讲得更为具体:京东的组织能力和行为方式出现了问题,客户为先的价值观被稀释、唯KPI论和“交数”文化盛行、部门墙越来越高、自说自话、没有统一的经营逻辑、对外界变化反应越来越慢,对客户傲慢了。

实际上,今年2月底发布的年报显示,京东目前的业务基本面表现非常稳固,GMV近1.7万亿元,已连续5个季度实现单季收入破千亿,并实现连续12个季度的盈利,无界零售的创新领域也取得快速成长。在这样一个不错的局面下,为什么京东一定要向自己“宣战”呢?其实这都源于京东领导层内心深处深刻的危机意识。“京东无法接受自己成为一家平庸的公司”,这一句话就能说明一切。

创业精神回归:大企业病的解药

企业管理变革,组织调整先行。

京东转型的方向是“小集团,大业务”,践行“有能者上,有力者为”的人才任用机制,主动地推动一些职能部门简政放权。其中“小集团”是内部组织的高效率,用战略规划和规则治理来替代事无巨细的管理。“大业务”则是去中心化管理,从统一分散到各个节点,放手业务一把手们去决策。而要实现这个战略构想,必须先肃清内部积弊,把京东的上上下下理顺。

架构变革、人员换血不仅是京东为抵御大企业病主动开出的药方,更与企业未来成长休戚相关:小集团大业务,让面对业务和客户的部门可以更自主决策、调度资源、创新,提升运营效率并降低成本;大中台,让研发、数据和供应链的共用资源产品化、模块化、生态化,更灵活地支持内部新业务创新成长和对外商业服务。

京东的这一系列动作,正是目前处于战略调整期的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必选动作。提升管理效率,也是这些高速成长的巨头在吃尽人口红利,迈入存量市场后要补的“管理课”。

在明确新方向之后,京东正在匹配大批“对口”人才。按照徐雷对前中台人才的具体要求:前台人员要具备更强的客户意识、行业敏感度和创新意识及能力。大中台人员,则要求具备更强的服务意识、专业能力和开放心态。今年3月初,京东物流宣布将在2019年新增1万名员工,招聘对象将以一线员工及基层管理者为主。同时,京东也透露整个集团今年的新增岗位需求预计将超过1.5万人,绝大部分招聘需求面向技术、市场、产品等业务层面。近日13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将陆续入职京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时刻准备与大企业病做坚决彻底的斗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京东同样具有危机意识,在看似可以过渡到平稳增长“舒适期”的形势下,京东能够拿出壮士断腕的气魄,自我诊断、主动治疗,让创业精神重新深入每一名员工的血液。这让人们相信,那个敢打敢拼、一切以客户体验为准绳的京东又回来了。而这可能也是中国大型民营企业治愈大企业病的一条有效路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