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股價之迷最終要靠心理學來解釋

投資藝術有一個特點不為大眾所知,門外漢只需要些許努力與能力,便可以取得令人尊敬(即使並不可觀)的結果,但是,如果想在這個容易獲取的標準上更進一步,則需要更多的實踐和智慧。

——本傑明·格雷厄姆
坤鵬論:股價之迷最終要靠心理學來解釋

如果我們把股市的層層面紗揭去,就會發現,自股市誕生410年來,無數人深陷其中只是為了兩個字而博弈,那就是價格,股票的價格。

可以說,誰能長期穩定地參透股價,誰就是神。

可惜直到今天,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即使被譽為股神的巴菲特,他也只能靠時間和複利跑贏市場和競爭者。

之前,坤鵬論曾介紹過,數學家表示,股市是確定性混沌,而這次,再和大家聊聊心理學如何看待股價之迷。

一、經濟學猜不透股價,乾脆就上組合拳

坤鵬論認為,不管是何種投資理論,不管它們表述得如何冠冕堂皇,核心講的都是,股價預測之道。

無非,有的很直接,有的很含蓄,有的很機械,有的很藝術,有的很坦誠,有的很神秘。

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了,就開始1+1,彼得·林奇說,股票投資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或者直接搞經濟學+心理學,經濟學解釋不通的,就交給心理學上崗,因為經濟終究是人的行為,就像約翰·莫里斯·克拉克所說:“經濟學家也許會試圖忽略心理學的作用,但是他絕對不可能忽略人性的本質。”

於是經濟心理學誕生了,1902年法國心理學家加布裡埃爾·塔爾德寫了本《經濟心理學》,算是給此學派開了山。

之後,它成了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迅速傳遍歐洲。

但經濟心理學真正發揚光大還是美國,特別是近幾十年,一下子出了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個是羅伯特·希勒,還有丹尼爾·卡尼曼,以及理查德·塞勒。

並且,因為經濟心理學聽上去太偏心理學,美國人直接把名字改成了行為金融學。

坤鵬論:股價之迷最終要靠心理學來解釋

二、歷史無法給出股價之迷的答案

羅伯特·希勒所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要靠的是“資產價格實證分析方面的貢獻”,既然他主力研究資產價格,坤鵬論就先以他的研究與觀點為例開講。

從1901年開始,希勒一直調研到了2000年附近,跨度不可謂不大,數據不可謂不多,甚至連世界其他國家的股市他也沒有放過,但這種歷史回溯的調研,結果卻可憐得讓人遺憾。

希勒的結論有以下三點:

第一,股價並不完全由基本面來決定;

第二,人們甚至對股市的正常水平也一無所知,沒有多少人花時間考慮它應該達到什麼水平,或者今天的股市是否被高估或低估了;

第三,人們對國家經濟增長率的高低其實有些漠不關心,他們更喜歡大膽、華麗且誇張的新概念,因為他們相信新技術會為企業創造潛在壟斷收益,進而提高其股價。

不過,希勒的研究還是讓我們看到了一些相當有用的端倪。

比如:歷史上,每次股市不斷上漲都會伴隨著一種流行的觀念,即未來比過去的前景更好,而且人們總是一次又一次地用“新時代”這個詞來描述和解釋這種情形。

這不禁讓坤鵬論聯想起了最近國內股市的“改革牛”,美國喜歡用“新時代”,而我們似乎更偏愛“改革”。

但是,“新時代”往往是在對股市繁榮的事後詮釋過程中形成的,可能是股市的迅速繁榮帶有很強的戲劇性,因此,需要同樣戲劇性的詮釋吧。

所以,從在某種程度上講,股市才是創造新時代理論的功臣。

對於股市歷史,乃至全球股市歷史的回顧,希勒一直在傳遞著一箇中心思想:股價之迷很難找到正確答案。

可能意大利的一位分析師給出的答案最接近事實:“沒有解釋……每個人都發了瘋,僅此而已。企圖理解、阻止或指導都是徒勞的。”

希勒還遍歷了美國相應時期的著名報刊以及經濟態勢,然後明確地表示,股價的大幅上漲根本無法歸因於實際經濟變量的變化或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

所以,總愛告訴人們為什麼的媒體,也只能用股市的長期趨勢或市場心理來進行解釋,就像我們無言以對未知時常說的,“讓時間證明一切”、“人性使然,人心叵測”。

坤鵬論:股價之迷最終要靠心理學來解釋

三、錨定點和框架深刻影響股價判斷

是什麼決定了每天股市的水平?

是什麼支撐著股市,再熊也屹立不倒?

是什麼決定著股票指數的高低?

是什麼最終限制了投機活動的反饋,讓市場急轉為熊?

為什麼當股市價格穩定在特定區域一段時間後,會突然逆轉?

對於這些“是什麼”、“為什麼”,希勒這樣說道:“要理解股市價格運動的基礎,我們必須轉向心理學方面的研究。”

這句話似乎也可以這樣理解,股市價格運動的基礎是人心。

另外,關於投資心理的問題,希勒認為,許多流行的報道並不可信,它們把投資者說成在繁榮時欣喜若狂,在暴跌時誠惶誠恐,他們的行為被描述成了盲目的從眾行為。

但事實是,大多數人在發生金融波動期間要比上述報道所顯示的更為明智。

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金融繁榮或蕭條並不像戰鬥勝利或火山爆發那樣煽情,事實上,在最重大的金融事件發生時,多數人都在忙於個人事務而無暇顧及。

所以,希勒表示,一種叫數量定位的心理因素在影響著人們對股價的判斷。

他對數量定位的定義如下:

數量定位給出股市應達到的水平,人們以此為標準來衡量股市是定價過高還是過低以信是否應該買進,也就是判斷股票(或其他資產)定價是否正確。

坤鵬論對這個名詞進行了一番理解,認為希勒只是將心理學的錨定點概念換了個說法而已。

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人們在模稜兩可的時候做出的決定往往會受到身邊因素的影響,比如:當你必須做出估計,而又不知道該說什麼好時,會選擇此時出現在你面前的任何數字。

行為金融學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曾做過這樣的一個試驗。

房間裡有一個“正常人”和一個採訪者,還有一個轉盤,就像我們在電視裡經常看到的那種幸運大抽獎一樣,轉盤上的數字從1到100。

“正常人”轉動圓盤,圓盤隨機停在任意一個數字上,比如:41。

採訪者然後問這個正常人,聯合國中非洲國家的數量比轉盤得到的那個隨機數,是多還是少?

在“正常人”回答完這個問題後,採訪者問他聯合國中到底有多少個非洲國家。

然後,再換其他“正常人”重複這個簡單試驗,最後分析統計數據。

結果非常有趣:

所有“正常人”都清楚地知道,輪盤產生的數字是隨機的,並認為不會對自己產生任何情緒影響。

但是,答案卻反映出“正常人”受到了圓盤產生的隨機數字的深刻影響。

比如:如果圓盤停在10處,“正常人”回答的非洲國家數量平均值為25,但如果停在65處,平均值就會變成45。

而那個隨機數字就是錨定點,或者是希勒所說的數量定位。

所謂錨定點,就是指那些看起來可以提供答案線索的事物,即使它是毫無意義的。

錨定點一直在我們的生活中影響著我們的決策,比如:商場裡某件衣服標價200元,而且不還價,可能不太好賣。如果標價1000元,但打2折賣,同樣是200元一件,大家就會覺得很便宜。

1000塊錢就是商家給大家下的“錨定點”,讓大家盯住了它,從而覺得200是很便宜的價格。

而人們在判斷股票價格水平時,最可能錨定點就是記憶中離現在最近的價格,因此錨定點的影響會使得股價日復一日地趨同。

其他錨定點還包括:

(1)過去的股價,這也就成為股價發展勢頭會被逆轉的原因之一。

(2)股票指數也會成為錨定點從而影響投資者對股價的判斷,特別是最近達到的頂峰和最近的整體水平。

(3)如果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動過去的某個時點,那麼當時的價格變化可能也會成為判斷股價的錨定點。

(4)對於單個股票來說,其他股票,特別是同類股票往往會成為錨定點,所以它的價格變化往往會以其他股票的價格變化為基準,市盈率也會以其他公司的市盈率為基準。

這種聯繫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不同的股票會一起漲跌,為什麼股票指數會如此多變。

股評家們也摸準了投資者的心理,他們在推薦某隻股票時,經常會說和市場上其他股票相比,這隻“便宜”。

(5)成本價也經常會成為投資者的錨定點,因為它直接關係到盈利還是虧損,所以,它很容易讓投資者動起來。

比如:賺一點就跑,叫“止盈”,虧一點就跑,號稱“止損”,有的虧錢就再買入,簡稱“補倉”。

這也成為投資者不賺錢的主要原因之一,好股票賺了就賣,未來很難再擁有之前那麼低、那麼誘人的成本價,而對於爛股票甚至還會補倉用以拉低成本,結果好牌早早甩出去,爛牌砸在手中一大堆,賣就是實虧,不賣也沒有漲上去的希望,這就是所謂的套牢。

當然,這裡面還有坤鵬論之前說過的沉沒成本、自負心理在作怪,這裡就不贅述了。

甚至,我們可以將錨定點延展到整個金融市場,許多異常現象實際都是由於人們傾向於把便於參考的數字作為錨定點造成的。

坤鵬論:股價之迷最終要靠心理學來解釋

除了錨定點外,心理學家認為,以上現象的影響因素還有框架。

框架就是指表述問題的方式,比如:在上面的轉盤試驗中,整個步驟就是框架。

人類大多數是二元論思維模式,所以,他們的思考往往不是一個在無數可能的選擇中尋找最優解的過程。

雖然經濟學家一直假設人是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並認為人在面臨各種不同的選擇時,希望找到最好的選擇。

但大量心理學實驗表明:人沒有精力和耐心去做所謂窮盡的、最優的選擇,反之,人的很多思維都在給定的框架之中。

現在,假設你是一位金融分析師,要求你預測某個公司未來12個月的目標價位,下面這些信息則是你在調研和採訪公司管理層之前已經掌握的信息:

在一直跟蹤這家公司的16位分析師中,有14位推薦“強力買進”;

他們對下一年度的利潤增長預測平均達到48%;

類似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是30,這家公司目前是20;

現在是牛市;

公司目前股價是50元;

另外16位分析師對未來12個月目標價位的平均預測值是80元。

顯然,如果你想獨立分析這個問題,那麼以上所有這些信息都和你沒有任何關係,你必須形成自己的獨立意見。

但,正是這些信息卻實實在在地限制了你的思維,而這個框架的錨定點是實際股票價格,即它最近的走勢和輿論對未來12個月目標價位的預測。

當你去調查這家公司時,你會想是否要把自己的目標價位定在稍高於或低於輿論的80元。

結果,你已經被框定了。

所以,國外一些投資機構不準分析師看股價,也不提供任何新聞和信息源,就是逼著分析師獨立思考每家公司究竟應該值多少錢,而不要受現在股價的影響,儘量避開錨定點和框架。

再比如,投資者往往不願意賣掉浮虧的股票,10塊買的股票跌到8塊錢,一定不願意賣掉,因為賣掉會給投資者帶來很大的痛苦。

之所以痛苦,首先,心理學研究發現,損失的痛比得到的幸福對人的刺激更深刻,其次,因為投資者會把每一個股票當做一個單獨的賬戶或單獨的任務來進行評價,不會考慮雖然這個股票虧了錢,但其他股票還賺了錢。

這就是行為金融學兩大重要基石理論之一:人類會劃分心理賬戶,心理賬戶框定了人類的許多理財行為。

可以說,人類的認知、效用、判斷不是簡單的數字的加總和最優。

人類的決策、判斷和思考,比自己原來所假設的要複雜很多,其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我們所處的環境和語境,它們就是框架,是看不見的樊籠。

人類在思考任何一個問題時,都是把這個問題放到了特定的框架裡。

我們的思考、溝通和談判,其實就是在不同框架裡的換位思考。

坤鵬論一直強調換位思考,就是因為談判雙方所處的思維框架、語境和思路是非常不一樣的。

很多談判之所以不成功,並不是雙方在真實的利益和核心問題上產生了分歧,而是大家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和解讀的框架存在較大差異。

電影《談判者》中的談判專家曾表示,和恐怖分子談判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一定不要說不字,因為不這個字在任何的思維框架裡,都沒有任何談判的空間。

所以,無論是商業上的談判對手還是恐怖分子,一定要把對方放在一個他認為自己可選擇和掌控的語境和環境裡,也就是儘量去他的框架裡談。

框架思維會很大程度影響我們對資產定價的判斷,比如:中國的房價究竟高不高,中國A股市場的估值究竟高不高,判斷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思考的框架。

希勒經常說,他之所以能看出1998年美國股市的泡沫、2007年美國樓市的泡沫,是因為他把資產價格的相對水平和歷史平均水平進行了比較。

很多時候投資者太過於關注目前市場上發生過什麼,往往忽略了在整個歷史中我們所處的歷史時點。

所以,讀歷史很重要,就是因為在整個歷史的框架裡,我們思考這個問題可能會看得更清晰,或判斷得更準確。

坤鵬論:股價之迷最終要靠心理學來解釋

那麼,框架是怎麼產生的?

在轉盤的例子中,轉盤上的數字決定框架,但是,對於金融市場的投資者來說,框架由以下系列因素決定:

我們從分析師和大眾媒體所讀到的和看到的;

我們認識的人所說和所做的;

尤其是價格運動告訴我們其他人正在幹什麼。

歸根結底,我們被目前的價格及其未來的走勢框住了。

而且,由於信息的自由流動,使投資者和短線客成為一個相互聯繫的群體,這就意味以下可能性:

每一個參與者都有可能被自己所想象的對他們的瞭解所框住,這可能再次導致全體市場參與者由於致命的“群體思維”而被集體框住。

坤鵬論昨天在《逆向投資真的能讓你賺錢嗎?》中討論過群體思維,而金融群體思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金融資產的價格。

對於人類來說,沒有其他任何信息能比談論和交流價格更經常、更得人心,更讓人聊得起勁,也沒有其他任何信息比價格更能反映“其他人在幹什麼”。

價格信息告訴我們,其他人所認為合理的並願意出的價格,這使得它成為一個錨定點,告訴我們所謂的合理價格。

這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現象,最近的價格變化趨勢也同樣是一個錨定點,人類有一種非理性的傾向,就是認為最近的價格變化趨勢會延續下去,我們可以將之稱為“方向錨定”,這種精神外推有時叫“代表性效應”。

“代表性效應”,通俗來講,就是簡單的線性推演,意味著我們傾向於認為最近的趨勢在將來有可能延續下去。

即一個人看見昨天發生的事情,就認為第二天也會發生這件事,看見去年發生的事情,認為第二年還會發生這件事,以此類推。

“代表性效應”出自行為金融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教授。

他認為很多時候人類的思考,不是科學、客觀地去思考這個問題是什麼,而是更多地去思考這個問題像什麼,像什麼東西的代表。

在金融市場,框架、錨定點和群體思維令人煩擾的一面是它們產生了一種群體循環思維繫統。

人們做一些事情是因為其他人也這麼做,即使這意味著以極高或極低的價格進行金融資產交易。

如果再加上方向錨定和代表性效應,那問題可就更嚴重了。

框架和錨定點不再是靜態的,而變成了動態,在不斷的波動中,它們產生了一種強大的趨勢,這種趨勢影響著人們對股價的判斷與買賣決策,並且還可能一直延續下去,直到事情變得稀奇古怪,難以收拾。

對了,其典型的表現就是牛市和熊市。

坤鵬論:股價之迷最終要靠心理學來解釋

四、如何讓自己的股價判斷準些

看到這裡,你對心理學的解釋感到信服嗎?

相信習慣了眼見為實,能夠用科學證實才信的老鐵們,可能會覺得有一定道理,但並不能100%的心悅誠服。

並且,光說為什麼,不說怎麼辦,也讓人有些搓火,特別是對於大多數股民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別廢話,告訴我買哪隻!”

不過,反過來想想,這樣的要求確實有些難為人,人性的問題,如何解?反人性?說得輕鬆,怎麼反?這個世界上肯定沒有反人性的Step by Step教程。

坤鵬論認為,反人性只有靠自己,提高認知可能是唯一路徑,但這個事,又慢,又無法衡量,甚至全靠悟,開悟了一片光明,開悟一頭霧水,基本就屬於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而坤鵬論每天吭哧吭哧寫文章,一寫就是凌晨一兩點,一寫就是一大堆,其實就是在修行,修的是認知,修的是反人性的能力。

投資大師霍華德·馬克斯提出的第二層次思維值得推薦。

他認為,只看價格和成本價的關係,是膚淺單純的第一層次思維,是直覺和感性思維得到的結果。分析價值和價格的關係,是深邃、複雜而迂迴的第二層次思維,是分析和理性思考後得到的結果。

那分析什麼呢?馬克斯列了一些重點:

(1)未來可能出現的結果會在什麼範圍之內?

(2)我認為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3)我正確的概率有多大?

(4)人們的共識是什麼?

(5)我的預期和人們的共識有多大差異?

(6)資產的當前價格和大眾所認為的未來價值以及我所認為的未來價格相符的程度如何?

(7)價格中所反映的共識心理是過於樂觀還是過於悲觀?

(8)如果大眾的看法是正確的,資產價格將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如果我是正確的,資產價格又會怎樣?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江禮坤,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6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10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