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自貿試驗區瀋陽片區改革“試驗田”作用凸顯

4月10日,記者從瀋陽市政府獲悉:正式運行兩年來,遼寧自貿試驗區瀋陽片區開展一系列“首創性”探索、形成一批重要的創新成果,制度創新與擴大開放相疊加,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瀋陽片區是東北地區唯一的內陸自貿試驗區。兩年來,瀋陽片區著眼於東北亞開放合作,聚焦深層次矛盾和結構性問題試驗創新制度,用制度聚項目、用項目試製度,不斷提升對外開放能級,助推帶動瀋陽乃至全省內陸地區深度開放。

中省直及各市直部門全面貫徹落實國家賦予的改革試驗任務,充分利用瀋陽片區這塊改革“試驗田”,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開展一系列首創性探索。全省首張企業電子營業執照、首單“進口關稅履約保證保險”業務、首個電子化出入境人員服務單一窗口等20餘個全省“第一”在這裡誕生;首家外商投資旅行社、首個出口退稅平臺等一系列瀋陽全市首創性探索在這裡落地。

自貿區“試驗田”的外溢效應已經顯現。目前,瀋陽片區在政府職能轉變、投資貿易便利化、金融服務創新、國資國企改革、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和擴大東北亞區域開放等6個方面形成創新案例52項,其中26項成為省創新案例(14項全省複製推廣,12項供全省借鑑),5項上報國家商務部,預計有2項在全國複製推廣。

區域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提升。瀋陽片區已與22個國家和地區的23家商協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東軟醫療等本土企業積極“走出去”,在境外投資或開展業務合作,加快實現產業發展國際化;創新實施“特殊監管區域+飛機維修”“集報集繳”等改革,其中,“特殊監管區域+飛機維修”幫助企業節約大量成本、擴展業務規模,“集報集繳”壓縮通關時間70%、節約成本40%;瀋陽綜合保稅區桃仙園區正式運行,成為瀋陽乃至遼寧對外開放新窗口新平臺。

釋放制度創新與擴大開放的引力效應,瀋陽片區產業集聚能力顯著增強,區域經濟結構穩步優化。兩年來,瀋陽片區累計新註冊企業1.7萬戶,新建億元以上項目34個,計劃總投資669.2億元;龍頭企業加速進駐,引進航天科工、大唐集團等12家世界500強企業;先進製造業持續壯大,東軟醫療去年實現91%的高速增長,沈飛A220系列新工廠、新松機器人未來城等先進製造園區加快建設,新設科技企業達2966家;金融產業加快發展,規劃建設“金融島”,新增金融企業406家,8家銀行設立支行。

與此同時,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創新優勢,瀋陽片區積極推動國有企業在資產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市場化經營機制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創新,形成國有企業“內創業”、混改管理層持股推動國資國企改革、國有企業應急轉貸業務創新等6項制度創新案例,佔全省自貿試驗區國資國企領域創新案例的85.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