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继位后为何用令人发指的手段处置大哥赵匡胤年轻的妻儿?

刻意的假装


令人发指?这标题让人看了。。本身就有点“令人发指”。

宋代皇帝赵光义可谓是踩着自己亲侄子的肩膀登上的皇位,没错,他这个皇位来的不是很干净。

有史料记载,宋太宗的哥哥,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之前是没有立遗诏的,而且他的死本身也很蹊跷。

据说那一天赵光义来到皇宫陪着自己的哥哥赵匡胤喝酒吃饭,席间只有两人,再无他人,这亲哥俩吃饭应当是和和睦睦,互相把酒言欢的,但是却有宫女说,听见房间里有花瓶打碎的声音,这“烛影斧声”的传闻说明了这哥俩有可能是在全心全意的打架,也可能还动用了家伙。


更加让人心生怀疑的是,这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让人进来打扫,事后赵光义半夜自己一个人走了,后来到了凌晨时分,发现赵匡胤暴毙。宋太祖死的太匆忙,以至于根本没有来得及下遗诏。

所幸皇后反应及时,听闻自己的丈夫死去后,立马叫自己身旁的太监王继恩去叫她的儿子赵德昭。这赵德昭也并非是她自己亲生的孩子,宋皇后自己并无孩子,但是她向来很喜欢宋太祖的二儿子,那自然在丈夫死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赵德昭。

但是万万没想到,这小太监自己擅作主张,去叫了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这赵光义可是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马上赶到皇宫。

皇后见到小太监回来后,立马问自己的孩子赵德昭回来了吗,可是抬头一看竟然是赵光义,心里全明白了,这太监已经被人收买,宋皇后也很机灵,立马改口说道:”以后还请官家照顾我们母子了。”

这“官家”称呼一出,可就不得了,那就是认可赵光义当皇帝了,这宋皇后为了自保,这也是没有办法的背书。

宋皇后本以为这赵光义会好好对待他们母子,可就是天不顺人心啊!


首先,宋皇后并不能成为皇太后,只是皇嫂,这地位太尴尬,就被赵光义安排到东宫居住,后来又直接打入冷宫,慢慢消磨人生到老死。

宋皇后死后也没得到应有的尊重,宋太宗既不服丧,也不安排大型归葬仪式,最后只是将宋皇后匆匆下葬,并没有安葬到皇陵,结局实在不能说完美。

宋皇后本人结局悲惨?她的两个儿子也是同样如此!

先说赵德昭,因为赵光义带兵打仗在外,一直迟迟没有回来,就有大臣说想要立赵德昭为皇帝,但是这话很快就传到了赵光义耳朵里,这样事情就变得难办了,皇侄儿,那咱该怎么办呢?

怎么办?好办!

赵德昭只能选择自杀以示忠心了。

转过头没两年,赵德秀23岁上就英年早逝,这回倒是没有流传赵光义怎么收拾的他,而且赵光义还主持了隆重的哭拜祭祀活动,哭的比谁都伤心。

伤心是给大家看的,大家都看到了吧,我大哥四个儿子,两个死的早,剩下这俩也福薄命短,上回那位我有一定责任,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但主要是这痴儿心态不成熟,选择了自杀。你们看最后这一位,还真不赖我!

我是多么想让他们哥俩继承大宋江山啊,我这皇位就是个总代理,就等着你们这小哥俩成长好,如今可倒好,你们成长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

话说宋太宗没底线也不是一天两天,哥哥死的不明不白,对待亲侄子和嫂子也为人诟病。但这真的只是宋太宗一生的所作所为的一小部分,再比如,江湖纷纷流出种子的《熙陵幸小周后图》。

小周后长得风华绝代是不假,你当今圣上小小怡情也无妨,就问你,干嘛非要组织画师临阵观摩,嗯,还非得画出来?


历来现实


说起历史上比较温情的、没有大动干戈的开国皇帝,那宋太祖赵匡胤首屈一指,赵匡胤篡夺后周柴氏政权后,并未对柴荣的妻儿赶尽杀绝,而是将后周恭帝封为郑王,善待柴家子弟;然而赵匡胤的妻儿却没有得到别人的善待,他虽然是暴病身亡,但更多的说法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杀兄夺位,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妻儿呢。


赵匡胤死后,只留下皇后宋氏和赵得昭、赵德芳两个儿子。宋氏的出身相当显赫,生母是后汉的永宁公主,父亲是左卫大将军宋偓,因此从小宋氏便知书达理,进退有度,在十六岁长春节入宫时被赵匡胤看中,次年娶进宫中,封为孝章皇后,他们恩爱有加,宋氏未能有后;但宋氏对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颇为照顾。


世事难料,随着赵匡胤是离世,宋后失去了保护,据史书记载,宋太祖离世时,宋后伺候身边,宋后意欲让宋太祖的小儿子赵德芳继位,谁知太监王继恩竟私自通知晋王赵光义进宫,赵光义依照太后留下的“金匮之盟”,兄终弟及,继承大位。

也许因为此事赵光义对皇嫂有些意见,赵光义即位后,因为宋后是皇嫂无法成为皇太后,所以封其为“开宝皇后”,赵光义由于大位来得蹊跷,为堵别人的嘴,在隐忍了四年后便迫不及待地对这些孤儿寡母下手了,他命宋后移居宫外。


作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赵德昭离奇的上吊自杀,赵德芳一直是赵匡胤最宠爱的儿子,他一身正气,有大才,这都让赵光义夜不能寐,只有23岁的年轻小伙赵德芳有像他的父亲一样突然暴病而亡,这一切的加害,赵光义是脱不了干系的。
最终宋氏有在孤独中病逝,她去世后也未能得到前朝皇后该有的礼遇,而且赵光义不仅自己不为皇嫂守孝,也禁止群臣去参加宋氏的葬礼,更为过分的是他还不让宋氏与宋太祖合葬,牌位也不能供奉祖庙之中。
赵光义为何要对皇嫂和侄子如此薄情残忍,他的所作所为着实令人不解,但他对于亲人的残忍也进一步加重了他杀兄夺位的嫌疑。

正史中对于宋太祖的死亡记录不多,而野史中多有记录,在开宝九年冬季的一天,赵匡胤约弟弟赵光义喝酒聊天并遣退下人,这夜赵光义不合规矩的在宫中滞留一夜,期间有宫人在烛影中看见赵光义喝酒时退避躲闪,不一会儿听到宋太祖以玉斧刺雪的声音,结果第二天早上便传来赵匡胤的死讯,虽是野史记载,但是宋太祖的死和赵光义有关的,赵光义与宋太祖之间的争斗早已存在,而宋太祖死后也是他受益最多。

更能说明这件事情真实性的是,赵光义权力稳固后,将他的弟弟赵延美以谋反之罪流放外地,最后赵延美抑郁而死。


虽然赵光义是贤主,但是他对于之间亲人的所作所为成为他的污点,因为权力之争而罔背人伦。


当年北宋建立时,宋太祖从北周的孤儿寡母那里夺来的江山,而后来赵光义又从宋太祖的孤儿寡母那里夺来皇位,一百多年后,赵光义的子孙被金人一网打尽,全部送到北大荒去受苦,只留下一个宋高宗赵构,他也没有子嗣。

赵构只能将皇位传给赵德芳的后代子孙宋孝宗手里,而后来赵德昭的子孙也有三人当上了皇帝,分别是宋理宗、宋度宗和宋恭宗,这就是因果报应。



遗产君


宋太祖暴死后,按理说皇位应该由儿子来继承,但是晋王赵光义却抢先一步,把皇冠戴在头上,那么,宋太祖的皇后及其儿子,又会是怎么样的命运呢?

第一,晋王赵光义夺权

在斧声烛影的那一晚,宋太祖暴毙。宫里的太监们是在凌晨两三点时,发现皇帝驾崩了,火速通知孝章皇后。摆在皇后面前的第一件大事,是要赶紧让新皇帝继位。

赵匡胤生前没有立太子,他曾有四个儿子,两个早夭,剩下两个,一为二十六岁的赵德昭,一为十八岁的赵德芳。赵德昭远在兴元府(陕西汉中),留在皇城的只有赵德芳。孝章皇后果断密令内侍总管王继恩连夜召赵德芳进宫。

然而,王继恩出了皇宫,却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去了晋王府。太监总管怎么敢自做主张,他难道不知道违抗懿旨的下场吗?他敢这样做,显然是早与晋王串通好的。晋王火速与王继恩入宫,直奔太祖寝殿。孝章皇后已经守在宋太祖冰冷尸体之旁。当她看到王继恩的身影,问道:“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的回答是:“是晋王来了。”所答非所问,这时孝章皇后意识到大事不好了,晋王抢先入宫,显然早就做好了要登基的准备。联想到皇帝在深宫之内暴死,内侍总管公然违抗懿旨,这一系列诡异事件的背后,皇后似乎认清了背后的主谋,正是晋王赵光义。她屈服了,怯生生地对晋王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给官家了。”

“官家”乃是五代、宋时对皇帝的称呼,取义于“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故名为“官家”。这句话,无疑默认了晋王的帝位继承权。

擅长演戏的晋王从眼角挤出几滴泪,哽咽地对皇后说:“共保富贵,勿忧也。”

第二,赵德昭自杀

宋太宗即位后,对宋太祖的两个儿子特别优待,赵德昭任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赵德芳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表示上看,宋太宗没有食言,遵守对孝章皇后所作出的 “共保富贵”的承诺。可是,宋太宗不是豁达之人,他心胸要狭隘得多。

公元979年,宋太宗北征辽国,赵德昭随行。

一天夜里,辽军偷袭,宋兵营大乱,皇帝不知去向。有一批军官打算拥立赵德昭为皇帝,就在此时,宋太宗回营了,拥立新皇帝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了。然而,这件事令宋太宗内心充满狐疑,从这一夜起,皇帝对侄儿赵德昭已经不信任了。

当赵德昭向宋太宗进言为有功将士封赏时,宋太宗竟带着讥讽的语气训斥说:“等你当了皇帝,再来论功行赏也不迟!”这一句话,就是怀疑你赵德昭有不臣之心,你就是想当皇帝嘛。赵德昭听罢,如五雷轰顶。赵德昭回到王府后,他走进茶酒阁,把门反锁了。他用一把小刀自杀身亡,时年二十九岁。

宋太宗不失时宜地作秀一番,抚尸大哭道:“痴儿,何至于此?”

有人会问,赵德昭是不是过于敏感呢?皇帝不过就是斥责了一句,犯得着自杀身亡吗?他其实并非神经过敏,而是看清了事实。自杀,至少死得明明白白,至少犯不着夜夜惊魂。

相比之下,赵德芳就死得不明不白了。

第三,赵德芳暴死

赵德芳死于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即赵德昭死后两年。与父亲一样,他也死得莫名其妙,死时年仅二十三岁。对于养尊处优的皇子来说,二十三岁意外死去,这真的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历史学家们多怀疑赵德芳之死,与宋太宗有着直接的关系。倘若宋太祖赵匡胤真的是被毒药毒杀于睡梦之中,那么赵德芳也完全可能是被毒杀,只是他的死所受到关注度远远不及父亲宋太祖。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赵德昭、赵德芳兄弟先后死了。这证明了宋太宗上台前信誓旦旦的“共保富贵”不过是忽悠人的把戏罢了。

再来说说孝章皇后,她并非赵德昭与超德芳的生母,甚至年龄比赵德昭还小了一岁。她死于995年,时年44岁,虽说是得以善终,但是她的丧礼规格却不是按照皇后的规格,可见宋太宗对这位兄嫂皇后是十分冷淡的。



君山话史


说起赵光义的继位,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斧声烛影”,绝大多数人认为是赵光义杀掉了哥哥赵匡胤,自己夺取皇位。这件事虽然缺乏直接证据,尚未得到完全证实,但赵光义继位后对待赵匡胤立下的孤儿寡母的举动,却让人不得不坚信这一点。

赵光义继位之谜

公元976年10月,赵匡胤生病了,春秋年盛的他以为这原本是一次小病,却没想到病情越来越重,直到一天午夜,赵匡胤突然召自己的亲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

赵匡胤摒去左右,只留两人在宫内,谁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但在屋外的太监宫女却隐隐看到烛光映照下,赵光义的影子突然站起来,双手摆动,做出推辞谢绝的动作。

紧接着,又有人听到赵匡胤拿着柱斧戳地,大声说:“好为之”。

片刻后,噩耗传来,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

以上便是“斧声烛影”的故事,听起来神秘奇异,让人真假难辨。

作者认为,无论“斧声烛影”是暗示赵光义杀兄篡位,还是证明赵匡胤遗嘱传位给赵光义,这个故事都不太可信,真正可信的是赵匡胤死后,当事各方的反应。

争夺皇位的暗流

赵匡胤的死十分突然,第一时间知晓消息的是宋皇后(亦称开宝皇后)。

宋皇后是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当时她只有24岁,却表现出格外的冷静。面对赵匡胤的突然驾崩,宋皇后不慌不忙,下令让宦官王继恩通知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进宫。

赵匡胤有两个儿子,长子赵德昭时年25岁,次子赵德芳17岁,这个时候召赵德芳进宫,宋皇后的意图十分明显:谁来得早,皇位就是谁的。

宋皇后为什么舍长子赵德昭,召次子赵德芳入宫?因为她和赵德芳关系更亲近,召赵德芳抢先一步入宫,背后很可能有宋皇后的政治考量。

但宋皇后在政治上还是太幼稚,宦官王继恩比她老练的多,他没有听宋皇后的指令,而是直奔晋王府,把消息报告给了赵光义,并敦促赵光义跟着自己迅速进宫。

宋皇后听得有人进来,抬头一看竟是赵光义和王继恩,刹那间明白了一切,她迅速示弱,向赵光义说到:晋王来了,今后我们母子都靠您了!

赵光义点头道:好说!好说!

赵匡胤皇后之死

在王继恩的帮助下,赵光义顺利继承皇位,但宋皇后绕开自己召赵德芳进宫继承皇后的举动一直让他如鲠在喉,甚至是记恨,这种不满情绪直接体现在他对待宋皇后的举动上。

赵光义继位后,宋皇后先后移居西宫、东宫,直到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去世。此时赵光义的不满情绪终于得到发泄机会,他不但自己不为皇嫂穿孝服,还下令禁止群臣前去吊丧,这种做法既违背礼制,又不符合人伦,引起大臣不满。翰林学士王禹偁私下里说了一句“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就被赵光义安插上“讪谤”的大帽子,贬到滁州。


更过分的是,在赵光义的授意下,宋皇后的棺椁始终无法和赵匡胤合葬,也不能祔太庙受供奉,一直到几十年后的宋神宗时,宋皇后的牌位才得以升祔太庙,赵光义这种薄情之举不但在当时引起非议,也遭到后世的广泛批评。

很明显,赵光义对宋皇后当初的举动一直耿耿于怀,他的所作所为都在发泄对宋皇后的不满,他在宋皇后生前找不到借口,只好在宋皇后死后做出“令人发指”的举动。

赵匡胤儿子之死

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也没有得到好下场。

长子赵德昭早已成年,赵光义在继位之初没有刻意压制他,反而不断抬高他的政治地位,因此赵德昭一开始的生活还不错,但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亲征幽州大败,自己还受伤狼狈逃窜,心情十分不爽,连提前说好给将士们的封赏也不兑现了。

这个时候,赵德昭出了一个昏招,他居然找到赵光义说“皇叔说话要算数,征邮政虽然败了,但打北汉胜了,你之前说给将士们灭北汉的封赏,应该兑现。”

赵光义正在郁闷,听到这句话,没好气地回了一句: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赵德昭知道自己说错话了,他回到家后,支开随从,拿着一把水果刀就自裁了。

赵德昭死后,据说赵光义很后悔,亲自赶到现场,抱着侄子的尸体痛苦不已,至于到底是猫哭耗子假慈悲,留下几滴鳄鱼的眼泪,还是发自内心的悔恨,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不幸的是,赵德昭死后仅2年,赵德芳又病逝了,时年23岁。

这样一来,赵光义即位六年内,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全部去世,后来赵光义又成功以“谋反”之名废掉皇弟赵廷美,彻底扫平了传位给自己儿子的道路,这就是为何北宋皇帝全部都是赵光义一脉的根本所在。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要想说明,宋太宗赵光义残忍的对待大哥赵匡胤妻儿这件事,我们必须要先说一下,宋太宗赵光义是如何当上的皇帝?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是死于非命,他去世的前一夜,是和弟弟赵光义在一起喝酒。两个人喝了大半夜,然后第二天一大早赵匡胤就去世了。

本来发现赵匡胤去世的人是赵匡胤的宋皇后。

宋皇后明白此事非同小可,所以,她立刻派了太监王继恩去把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给叫来,好让赵德芳即位当皇帝。

但是,太监王继恩没有去叫赵德芳,而是擅自把赵光义给叫来了。

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这件事太不寻常了。

赵匡胤本来是和弟弟喝酒死去的,太监王继恩在叫人的时候,又是先去叫的赵光义。这其中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是不是王继恩早就和赵光义商量好了,万一赵匡胤去世,就立刻去叫他来呢?

否则,一个小小的太监,怎么可能会擅自违抗皇后的命令呢?

我们再说一下王继恩先叫赵光义来的重要性?

赵匡胤去世之前,没有立太子,也就是说,继承人的问题,赵匡胤没有解决。

按照当时的规定,无论是赵匡胤的儿子,还是他的弟弟,只要先到达他陵寝前的,就是可以继承他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因为赵光义先到的,所以,赵光义就登记当皇帝了。

这就是王继恩,先叫赵光义来的具体缘由。

赵光义当皇帝之后,刚开始为了巩固皇权,他还是对赵匡胤的妻子不错的。但是,等他坐稳了皇帝的宝座。一个又一个的怪异的事情,就接踵而来了。

当时赵匡胤的存活的儿子,还有二儿子赵德昭和四儿子赵德芳。

我们先说赵德昭是怎么死的?

有一次赵德昭在跟随叔叔赵光义打契丹的时候,赵光义这个皇帝,被打丢了。也就是说千军万马当中,没有了皇帝。

宋军都以为赵光义这个皇帝被打死了,考虑到群龙无首,很多人就立了赵德昭为皇帝。但是,那一次宋太宗赵光义并没有死。他是一个人骑着驴,狼狈的逃了回去。

当他回去之后,知道有人拥护赵德昭当皇帝,他十分的震怒。

但是,他又不好发火。

那时候军队去打仗,无论是打了胜仗,还是打了败仗,回去都是要犒劳三军的。

因为赵光义对所有人拥立赵德昭当皇帝这件事不满,所以,他不打算犒劳三军了。赵德昭这个做侄子的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就去建议赵光义,要犒赏三军。

但是,赵光义给他的回复是,等你当了皇帝,在犒赏他们也不晚。

就是这一句话,赵德昭听了不是滋味,回去之后,他就找了一把刀自杀了。

我们再说赵德芳,赵德芳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要说这么年轻的人,在没有病的情况下,死亡是距离他很遥远的事情。

但是,他是和自己的父亲赵匡胤一样,不明不白的正常吃饭,正常睡觉死去的。

因为赵德芳的死,过于蹊跷。

所以,大家都认为赵德芳肯定是被赵光义害死的。毕竟赵德芳的存在,能影响到他皇位的稳定性。

在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去世之后,能威胁到赵光义的,也只有他的弟弟赵廷美了。

因为赵光义的皇位是从哥哥赵匡胤那里继承来的。也就是说,若是他的皇位来的比较合法的话,他去世之后,就必须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才是合法的。

可是,赵光义并不想这样做,因为他想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所以,赵廷美也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离奇的死亡了。

赵光义和赵廷美一死,就没有人能威胁到赵光义的皇位了,这时候他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

那么最后赵光义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嫂子,也就是宋皇后的呢?

宋皇后还算不错,他在赵匡胤去世之后,又活了20多年,应该说她是正常死亡的。

但是,在她去世的时候,令人十分诧异的是,赵光义不让任何大臣去吊丧,还不让她按照皇后的礼节下葬,只是草草的让她按照一般嫔妃的礼节给下葬了。

这说明赵光义是十分在意名份的一个人,即使一个死去的皇后,想要享受的待遇,他都不让给。

他这是在抹杀自己哥哥赵匡胤当过皇帝这件事呀。所以,无论是赵匡胤,赵德昭,赵德芳还是赵廷美的死。赵光义都脱不了干系,但是又没有具体的铁证。

只能说赵光义这些事做的十分的漂亮,他制造了一连串的未解之谜。


史学达人


简单来说,是为了权力。

宋太宗赵光义上位的过程一向存疑,野史有说斧声烛影,正史则毫无记载(也不可能有记载),在宋太宗继位第六年,赵普突然公布了一个大事件,即“昭宪顾命”,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把北宋初年两代皇室所有人都给卷了进去,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赵匡胤、赵光义和赵廷美三兄弟以及赵德昭、赵德芳两兄弟。

按照正史记载,“金匮之盟”的参与者有三个,赵匡胤及生母昭宪杜太后是约定者,赵普是见证者,随着杜太后和赵匡胤先后去世,知道约定内容的只有赵普一人,然而他并为公布约定的全部内容,只是说了杜太后让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

按照记载,杜太后的意思是国赖长君,因为北宋的江山就是从后周幼主夺来的,杜太后去世于961年,北宋刚刚建立,有此担心并不意外。可赵匡胤去世于976年,这时候其长子赵德昭已经26岁了,怎么也不能算是年幼了吧。

“金匮之盟”是赵普放出来的,在赵匡胤在世时,赵普跟赵光义其实是政敌,双方势同水火,所以赵光义上位后,赵普被免职,可这个大招一放,赵普立刻就复相了,接着公布“独传约”版本,即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可皇位接下来怎么传,看赵光义的。

然而,流传更广的版本是“三传约”,即赵匡胤传给赵光义,赵光义传给赵廷美,赵廷美再传给赵德昭。

这个版本不为北宋官方文献中记录,但北宋的私史野史对此多有记载,从赵光义继位到“金匮之盟”被赵普扔出,这六年的政治人事安排,也非常符合“三传约”。

自从唐朝末代皇帝唐昭宗被拥立的傀儡皇太子以来,自五代到宋初长达91年的时间里,再没有出过一个皇太子或皇太弟!那五代皇储如何确定?有一个不怎么稳妥的方式,即亲王+开封尹,一般就是皇储,后周世宗当过开封尹,赵光义继位前也当过,而他继位后,任命弟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封王,赵德昭则接替赵廷美之前的职位,封王,一副顺序相承的模样。

赵光义继位后,还下诏将赵德昭、赵德芳及赵匡胤三女仍称皇子、皇女,赵廷美的儿女也称皇子、皇女,再算上他自己的,北宋的皇二代很多。

这一连串的信号指向的可能应该是金匮之盟的确存在,但应该是“三传约”,被赵光义改成了官方的“独传约”。为什么要改?当然是为了选择自己想选的继承人,谁呢?赵光义自己的儿子。

赵光义对赵德昭的态度转变发生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的北伐,这场北伐以宋军战败告终,一时间赵光义竟然跟大军失散了,为了避免群龙无首,有将领提议立赵德昭为帝,结果赵光义回来了!

像这种事,就是父子都会猜疑,更何况是叔侄,而这些将领也被赵光义迁怒,班师后压根不提封赏之事,当赵德昭要为众将请赏时,愤怒之极的赵光义挤兑他道:“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等你当了皇帝,再赏吧!)

然后,赵德昭就自杀了。

赵德昭只是下一代人物,按照约定,得先传弟弟啊,于是在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普扔出金匮之盟的同一年,大臣柴禹锡等人告发赵廷美想谋反,赵普表示:“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大哥我帮你对付赵廷美啊),对手秒变队友。

通过掀起秦王谋逆案,赵光义将赵廷美彻底打倒,皇位安稳了。

说这么多,其实只提到了赵德昭的下场,那赵匡胤的妻子宋氏和另一个儿子赵德芳呢?

先说赵德芳,赵匡胤去世时他17岁,《宋史》对他的记载非常简单,在赵德昭自杀一年多后,他就因病去世,史书也没有明确指向是赵光义下的事,不好推测。

而宋皇后的的确确是被赵光义整惨了,她是赵光义的嫂子,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被尊为太后的,但赵光义做的非常过火,全然没把她当皇后,先是将之驱逐出皇宫,宋皇后去世后,赵光义又拒绝给嫂子服丧,也不允许大臣参加她的葬礼,下葬日期也一直延后,最终没能与赵匡胤合葬,牌位没有被供奉到太庙,大臣王禹偁因为替她说了几句话而被贬。

这些举动表明,赵光义对宋皇后是非常怨恨的,为什么怨恨?正史上找不到,但在野史中有赵匡胤去世当晚的故事。

赵匡胤去世后,宋皇后是最早得知消息的,她派宦官王继恩去找赵德芳来即位的,没想到这太监竟然直接到了晋王府。赵光义入宫之后,宋皇后听见脚步声,问了一句“德芳来耶?”赵光义却说:“嫂子,是我!”

可想而知赵光义的心情,你想搞我皇位,不杀你算好的!


平沙趣说历史


赵光义之所以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争议人物,就在于围绕着他皇位的获取,他在处理哥哥赵匡胤的老婆孩子,以及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上,谜团众多。

(赵光义剧照)

既然是谜团,就意味着过程不明朗。因此,赵光义绝对不是用令人发指的手段来处理自己哥哥妻儿的。否则的话,那也就不存在谜团,而是定论了。

之所以赵光义在处理哥哥赵匡胤妻儿上,明明谜团,后人偏偏说赵光义的手段残忍,基于两点原因:一是赵光义上台以后,对记载赵匡胤时期事情的史书《太祖实录》进行过四次修改。四次修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赵光义本人和史官的意见严重不统一,因此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史官进行修改。很显然,赵光义这样做,是想隐瞒一些事情。二是赵匡胤妻儿的死,对于赵光义确保皇位在自己一脉上延续,而不产生歧义,是有好处的。后世根据“目的论”反推过去,觉得赵光义残杀赵匡胤妻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当然了,赵匡胤的妻儿是不是赵光义残杀的,我们需要回到史料现场(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史料现场,不是历史现场,因为历史现场我们是没法知道的)。

赵匡胤去世后,他一共留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老婆:二儿子赵德昭、四儿子赵德芳,老婆是宋后。

(赵德昭剧照)

赵光义上台后,立刻把赵德昭封为京兆尹、侍中,又封为武功郡王。朝廷排位上,位于赵廷美之后,众宰相之前。不久,赵光义率军灭北汉后,顺势前往攻打辽国。不过这一次打得大败,赵光义在回逃中下落不明。众大臣以为赵光义战死了,商量拥立赵德昭为皇帝。但不久又找到了赵光义的下落。

回国后,赵光义一直对大臣们不进行封赏(灭北汉是有功劳的),于是赵德昭便替众大臣向赵光义求情。赵光义很不高兴,说,等你当了皇帝再说吧。赵德昭回去后,当晚就吓得自杀身亡了。

这就是赵德昭的史料现场。虽然并非是历史现场,但赵德昭自杀,却是肯定的。如果赵光义要进行修改,最多可能修改他对赵德昭说的狠话,可能比记下来的更狠。不过,不管怎么狠,总之不是赵光义杀死的。这件事,也说明赵德昭政治智慧和心理承受能力都非常低。如果他有政治智慧,他那么一个敏感的身份,那么一个敏感的时刻,完全不该去给众大臣求情。如果他心理承受能力强,也不至于赵光义说一句狠话,他就吓得自杀。总之,这件事也不能完全怪赵光义。

赵德芳对于赵光义来说,也是一个敏感的人。因为赵匡胤去世后,皇后宋后最先是让太监去叫他来继承皇位的,但是太监把赵光义叫来了。

不过,虽然赵德芳很敏感,但是在史料上他并没有和赵光义有任何冲突。他也就是在23岁的时候,病逝了。后世有很多笔记小说,说赵德芳是赵光义谋害的,但并没有任何可以信赖的证据。后世又把赵德芳塑造成八贤王,不过这也是后人的一种推断臆想而已。

(宋皇后剧照)

赵光义确确实实打击过的,只有赵匡胤的老婆宋后。

赵光义上台后,宋后一直住在后宫里。期间,赵光义让她换过两个住的地方。当然了,说这个是赵光义打击她,也不算。毕竟那时候皇宫确实拥挤。赵光义上台18年后,宋后去世。宋后去世后,赵光义的一些做法,才算是打击。他不为宋后上谥号,不让百官去临丧,不让她的遗体和赵匡胤合葬,宋后的牌位也不让放入太庙。这件事受到了翰林学士王禹偁等人的议论,不过被议论的人,都遭到了处罚。

其实这样做,是不太符合赵光义性格的。赵光义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的皇位既然是从赵匡胤那里得来的,这样不厚道地对待赵匡胤老婆的做法,似乎不是他的作风。不过,也有可能那时候他已经当了18年皇帝,皇位早已坐稳。赵德昭、赵德芳,包括弟弟赵廷美都已经不在人世,他也用不着再“阴谋”下去,可以快意恩仇了。

(参考资料:《太祖实录》《宋史》《涑水纪闻》


张生全精彩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有三位皇后,分别是贺氏、王氏、宋氏,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和赵德芳。其中,老大赵德秀、老三赵德林早夭。

赵光义即位时,恰是宋皇后在母仪天下,正统领后宫。宋氏的父亲是忠武军节度使宋偓,母亲是后汉永宁公主,永宁公主之父乃后汉太祖刘知远。而宋偓又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外孙,宋偓对宋建国有功,其妹乃寇准妻。因此宋家可谓三朝国戚。

《宋史》说太祖驾崩时,宋皇后曾令内侍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却拿着遗诏去找晋王赵光义。后来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因为宋太宗以弟之身分即位,所以世人普遍流传着“烛影斧声”、‘’金匮之盟‘’的疑案。

赵光义继位后,宋皇后身为皇嫂,自然无法成为宋朝的皇太后。 于是宋太宗赵光义给宋氏赐号“开宝皇后”,无情最是帝王家,失去依靠的宋皇后,必然开始了她坎坷的命运,失势而无助的宋皇后被迫从冷清的西宫移居到凄凉的东宫。期间,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也相继而亡。

赵德昭曾跟随赵光义北伐征讨幽州。宋军北征不利,赵德昭向赵光义建议应该落实对军士的赏赐才能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太宗听了德昭的话,不由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惊慌而退,后即自刎。年仅二十九岁。一个被命为皇子的人就这样轻易死去,也着实使人疑惑。尽管国史避尊者讳,不能直言其事, 但德昭被逼而死则是可以肯定的。 

赵德昭死后不到两年,蹊跷的是,他的弟弟赵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去了。年仅二十三岁。赵德芳之死,史书没做任何说明,这也因此成了一桩千古疑案。至此,宋太祖的四个儿子已全部死去。

尔后,宋氏在宫中更加无依无靠,抑郁地在冷清凄苦的深宫中继续惨淡余生度过了20年。至道元年(995年),开宝皇后宋氏病逝,年仅44岁。 宋皇后去世后,有司上谥号曰"孝章皇后"。朝臣们请求宋太宗赵光义为皇嫂服丧,不仅遭到赵光义的拒绝,而且赵光义还禁止朝臣给宋氏临丧。对于宋太宗的这一做法,在朝野引起很大的争议,绝大多数人认为宋太宗的做法完全不符合礼法。翰林学士王禹偁私下曾对宾客说:"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可是赵光义得知后,竟将王禹偁贬黜到了滁州。 另外,赵光义还不准这位皇嫂与哥哥赵匡胤合葬,也不准宋氏的神主牌位袝入宋朝皇室的太庙,死后仍得不到应得的丧仪礼遇。直到宋神宗即位后,宋氏的神主牌才最终得以迎入太庙供奉。对于宋太宗赵光义的所作所为,后世认为他忘恩负义,赵光义的薄情之举,也让后世之人难断真实的皇室内幕。

另外,后蜀主孟昶、南唐主李煜、包括纳土归降的吴越王钱俶都不明不白地死去,令人不由不唏嘘。


德厚致远


令人发指与否倒不是很了解,但是打压与提防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烛光斧影之后太祖离奇死去,虽然史书对这一段都是支支吾吾,遮遮掩掩。但是内里实情相信都有一个判断。虽说有一种说法是他们兄弟交接是早就定好了的,可拿到手的权力是如何能够轻易放下的,人都有私心,更何况手里掌握的是天下之权柄,太宗肯定是不愿意还给太祖一脉的,而皇后作为天下仪表虽然太祖身死但还是有一定的政治遗留,前太子虽说羽翼未丰但也是人心所归。自己百年之后他们来夺权的话自己的儿子根本争不过,于情一个长一个幼,他自己的政权合法性也来自于那一则兄终弟及的说法,于势太祖文治武功,前太子也早经磨练自成势力,亲近太祖的肯定也支持他。所以说他肯定要为自己儿子铺路,扫清障碍。


永无劫


北宋江山的取得,是众将拥护赵匡胤陈桥兵变的结果。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拥护赵匡胤最得力的助后,还有他的亲兄弟赵光义。

赵匡胤的死,是很蹊跷的。他是突然死亡,是暴病死亡还是被谋杀,直到现在也说不清,但在他死前,赵光义与哥哥聊了许久,所以“烛影斧声”成为千古之谜,赵光义有弑兄夺位之嫌。赵光义是否真的弑兄估且不论,太监王继恩的做法又给历史添一谜。作为赵匡胤的心腹太监,在赵匡胤去世后,他不听宋皇后的懿旨去请赵德芳处理父亲后事,而去请了赵光义。可以想见,在宋皇后与赵光义的天平上,他迅速倒向了后者。宋皇后是很想儿子继位的,但在赵光义第一时间赶到的情况下,她为了保护母子之命,立即承认了赵光义继位的既定事实,未做稍许反抗。于是兄终弟及在宋朝上演。

赵光义继位后,对宋皇后及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并不好,首先,宋皇后因为小叔子继位,并未升格为宋太后,第二,宋皇后搬离原来宫殿,移居西宫,后又移居东宫;第三,宋皇后在赵匡胤去世19年后离世,赵光义并未按皇后的礼仪发丧,也不为皇嫂服丧。宋皇后亦不能与宋太祖合葬,也未入太庙享受祭祀。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结果更不好,小儿子赵德芳在23岁突然病死,死因不详;大儿子赵德昭干脆就是自杀死的,因为他劝赵光义对前线将士论功行赏,赵光义给他一句“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他们也不迟”,所以心生恐惧自杀身亡。说起来,都是皇帝的位子惹的祸:宋皇后曾有欲立赵德芳的想法和行动,赵德昭曾有被其他将军拥立未遂的记录,赵德芳又是宋皇后最宠爱、最想立的太子,赵光义在“继位不正”的情况下竟欲清除这些“威胁”,也有“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