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在垃圾堆里挑男友?”

周围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接受父母安排的相亲了。

朋友小白就是,谈过五个男友,最后都无疾而终。每次失恋后找我喝酒,第一句就是“我怎么总会遇到人渣??”

经常会感慨小白情路坎坷,她的前男友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强烈的控制欲

道理都懂,什么“另一半不能在垃圾堆里找”,“只怪当时年纪小,是人是狗分不清”等等。但有时候意外来的太突然,比如小白大学时的初恋。开始是挺好的,虽然对方有时候容易吃醋,也稍微有点大男子主义,但小白就是喜欢这一款男人。但……因为一次矛盾,两个人闹了分手,男方就跟疯了一样,各种伤人的语言辱骂和骚扰,小白忍无可忍拉黑了对方。结果,这个奇葩男竟然买了一款“呼死你”软件,一天能打三四十个骚扰电话,硬生生的逼着小白换掉了用了四五年的手机号码。

最恐怖的是,这个奇葩男在与小白完全失联的情况下,竟然直接冲到了女生寝室,把小白当着室友的面拖出了屋子,宿管老师一再制止才避免了悲剧发生。这次初恋经验可给小白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但就像个魔咒,之后的几任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让人难以忍受的特质。比如强迫小白删掉所有异性的联系方式啦,每两个小时必须报一下自己的方位啊等等……

也怪不得小白每次失恋都会感叹自己为什么会遇到人渣,现在,她直接对自己的恋爱运绝望了,开始寄希望于家长安排相亲——“我眼光有问题,我妈总能给我介绍一些正常人吧!”

♥♥♥

身边的几个姑娘都面临这类似的问题,理论上来说,我们想爱谁就爱谁,但现实生活中能让我们动心的,却少之又少。可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被人渣吸引呢?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寻找的爱人,都有小时候的味道。

从小的心智模式,会让我们容易迷恋上某种类型的人。但问题是,我们小时候接受的爱,不太可能只是慈爱、温柔和善良。比如小白,她的家庭其实并不幸福,父亲是个嗜酒如命的人,本身脾气也不太好,她经常说自己的爸爸更像是个“老小孩”,做事很冲动,控制欲极强。而恰巧她的妈妈是个温柔贤惠的妻子,父亲用自己别扭的方式控制(爱)着这个家,母亲用自己的委曲求全来维持这种关系,在这种充满了“控制与妥协”的家庭环境下,小白的性格敏感而脆弱,习惯性的对朋友、对爱人友妥协。

爱与恨太容易纠缠在一起分不清楚,小白有想要摆脱这种家庭阴影的意识,可童年时的环境总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其实很多人所谓的一见钟情,更像是一种似曾相识。小白选择的男友们,很像父亲,而自己在恋爱中的角色,也变得越来越像母亲的翻版。

对于童年,大多数人都觉得恨,却离不开。熟悉≈安全,无论是痛苦的还是开心的,毕竟是从出生起就一直生活的环境,像小白那样敏感的人更容易陷入在这种“安全的熟悉中”无法自拔。

所以她的五任男友都有这自己父亲的影子,刚开始很甜蜜(因为熟悉),可后来这些最开始吸引她的特点都变成了儿时折磨她的影子,像想要逃离原生家庭那样,小白逃离了所有类似父母的恋爱关系。

“为什么总是在垃圾堆里挑男友?”

不仅仅是小白,我们每个人的恋爱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我们有个爱发飙的父母,总是喜欢大喊大叫,小时候的我们总会无条件的爱自己的父母,因此会觉得父母之所以吵架,都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事。渐渐地,我们变得胆小怕事而又小心翼翼;所以现在如果另一半要和自己吵架,我们便回到了那个小时候的自己,无奈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有个不堪一击、玻璃心的父母,我们很容易被同样软蛋的另一半所吸引。

然而,童年时受过的伤,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治愈的。小白虽然经历了五次不愉快的恋爱,但她至少明白自己是想要冲破童年牢笼的,这本身就是非常难得的觉醒。

也许被某一类型的人吸引这件事很难改变,但人是会成长的,与童年和解,就是学会不再像小孩子那样去应对相同的问题,而是变成一个更成熟更具创造性的成年人。习惯了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的孩子,应该成为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勇于对另一半说不的成年人。

都说“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那么命运所带来的缺憾,总会在为了某个时刻变成你的专属礼物。每一段经历都是一种馈赠,正是这些过去,才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你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