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經檢察機關幫教後考上大學

最高人民檢察院、共青團中央4月11日發佈,按照所籤合作框架協議的部署,確定在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共青團海淀區委等40個工作基礎好、具有區域代表性的地方開展未成年人檢察社會支持體系建設試點。以使對罪錯未成年人幫教工作更加精準有效,對未成年被害人的保護救助更加及時有效,推動權益保護和犯罪預防工作。

最高檢第九檢察廳廳長史衛忠介紹,社會支持體系建設有力促進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質量和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對罪錯未成年人幫教工作更加精準有效。

史衛忠表示,藉助專業力量,一些地方檢察機關引入人格甄別和心理干預制度,實施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科學化幫教方案,四川、浙江、上海等地還建立強制性親職教育制度,促進監護人提高監護能力,充分發揮家庭應有的教育矯正作用。

典型案例顯示,未成年人小劉為了炫耀自己的電腦技能,吸引更多人加入他建立的QQ群,非法獲取大量公民個人信息並放在群中,供群成員隨意下載。結果被公安機關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立案偵查。案件移送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檢察院審查起訴,檢察機關經社會調查瞭解到小劉愛學習、能鑽研,對網絡技術有興趣有天分,一貫表現良好,屬於初犯,結合他犯罪情節輕微、認罪悔罪態度好等情節,依法對他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同時成立了由檢察人員、司法社工、學校老師等組成的幫教小組,制定了有針對性的幫教考察方案。在此期間,經檢察機關批准,小劉利用自己的網絡技術協助警方破獲一起特大網絡傳銷案件。還協助有關部門堵塞網絡安全漏洞,由一名“黑客”變成著名“白客”,在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官方網站的“白帽子原創積分排名”居於全國前列。2018年12月,檢察院對小劉作出不起訴決定。

史衛忠說,2018年,全國共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出附條件不起訴6959人,比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開始適用的2013年上升了一倍。

2016年以來,全國共有1869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經檢察機關幫教後考上大學。上海市2010年以來對5000多名涉罪未成年人開展社會觀護幫教,99.4%沒有重新犯罪。

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部長王鋒介紹,全國層面擬開展3個輪次的未檢社會支持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每輪試點為期1年。今年確定的40個地方為第一輪試點單位,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最高檢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王松苗分析,“推一把是少年犯,拉一把是大學生。”在社會支持沒有形成體系的情況下,諸如社會調查、心理疏導、監督考察、安置培訓等這些工作全部由檢察人員“一竿子插到底”、單打獨鬥,效果不盡如人意。只有形成社會治理合力,多方聯動,才能構築起保護未成年人成長的強大網絡體系。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北京青少年社會工作研究院執行院長席小華介紹,在過去十多年中,社會工作者與檢察機關合作開展了涉訴未成年人社會調查服務、幫教服務、合適成年人到場服務以及刑事犯罪被害未成年人救助服務,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有300多所大學開辦了社會工作專業,其中有一部分高校確立了司法社會工作這一重要人才培養方向。

“無論是涉案的青少年也好,還是被害的孩子而言,他們都是特殊的社會的弱勢人群,他們的權益應該得到特殊的優先的保護,正是社工的跟進,彌補了檢察機關、檢察官精力和時間的不足,有效保證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真正落地兒。”席小華說。

典型案例顯示,被告人馬某某因與被害人小尹父親有糾紛,當街持刀砍斷了年僅7歲的小尹的右手,並以斷肢要挾小尹父親向其支付50萬元作為贖金。雖然斷肢及時再植,但是小尹身心均遭受巨大創傷。廣州市檢察院指控馬某某犯罪的同時,通過團市委鏈接社會各方力量,迅速聯動,共同為被害人小尹及家人制定一套綜合救助保護方案。包括法律援助、社工介入、心理救助、經濟救助,終於使小尹從恐懼封閉的狀態重新恢復到活潑開朗的性格,願意走出家門,融入社會。

王峰表示,試點過程中,青少年事務社工將提供專業支撐。截至2018年底,已有各地青少年事務社工10.6萬人。此外,通過12355青少年服務檯和網絡平臺,聯繫了近7000名法律、心理專家。依託這兩支專業隊伍,和培育聯繫的10餘萬家社會組織,使共青團配合公檢法司機關做好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有了專業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