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熱鬧”的武漢人 I 名人專欄

“爱热闹”的武汉人 I 名人专栏

何祚歡

愛聊天的老頭

用嘴聊了半世,筆聊了700萬字

但還是嘴佔上風

許多人不曉得我還出過一摞書

其實這無所謂,咱們接著聊,聊武漢

硬是鬧不清楚,武漢人怎麼那樣“愛熱鬧”。

大白天,一家家商店,只要是有點規模講點樣子的,不吃不喝也要弄幾張唱片、掛兩個放音的“箱子”,不歇不住地“放戲”。京戲的《追韓信》、《甘露寺》、《打漁殺家》,楚劇的《白扇記》、《碧玉簪》,漢劇的《喬府求計》等等,就從這裡讓數不清的人學了去,逢到節日喜慶,自娛自樂時,總會有人面衝著牆、背對著人唱上一曲。有的人唱著唱著還成了票友,“票”出名聲後還可以到茶館、戲園子掛牌,掛衣唱。再出名一些就去“下海”了。

那時候好像沒有聲音汙染這一說,一家賽一家地唱,家家門口還都有人站著聽。

“爱热闹”的武汉人 I 名人专栏

漢正街、大夾街、黃陂街、花樓街、天聲街,這些寸土寸金的生意街,那生意好像是這樣天天唱著唱紅火的。

背街小巷怎樣?用武漢人的話說就是:還狠些!只要有容下一個人圈的地方,就有人“點棚”開戲。

武聖路是漢口到漢陽的交通要道,可是因為寬、因為沒有多少車子,這裡的人圈子就是一個挨一個,你唱你的戲,我變我的戲法,他說他的書,人擠人,擠得趕船的人反而要側著身子走!

居仁門一帶要“野”一些,但靠近鐵路處人煙不薄,於是藝人們也把這裡當個謀生地。來聽書聽戲的人氣,倒使稀拉拉的火車笛聲變得充實了。

黃陂街上有一塊地方,好像是得罪了火神似的,接二連三地被火燒過,燒過之後也沒閒著,立馬就有唱戲說書變戲法的在這裡拉了棚子,擺了凳子,圍了圈子,叮叮咚咚地敲打演唱起來,居然還唱出了不少名角。

還有華清街、長堤街……許多街的稍寬闊處,都能見到“撂地”開場子的藝人,在那裡“點棚”做“生意”。

“爱热闹”的武汉人 I 名人专栏

白天的武漢街頭,是不消停的街頭。夜晚就更不消停了。

各種“園子”天天掌燈以後都是要“開鑼”的。先看有幾多場子讓大家不消停。

像“新市場”(後來的“民眾樂園”)那們由許多劇場組成的綜合娛樂場所,除了“新市場”還有“老圃”、“萬松園”。那“老圃”遊樂園的小劇場,還留下過京韻大鼓大師駱玉笙(即小彩舞)的身影呢。這種綜合場子,一家頂幾家,你說一夜能“吞”進多少人!

那些單個的劇場大小不等,等級不一。超過一千五百人的,漢口這邊起碼有三家,其中又以“法租界大舞臺”和“新市場大舞臺”規格最高。裝的人多不說,那設備也是一般劇場無法比的。它們是接待梅蘭芳、周信芳這類頂尖級人物的地方。美成劇院也能容納一千七百多人,設備雖不及兩家“大舞臺”,但因為是漢劇的“窩子”,漢劇的頂級人物畢集於此,所以能與那兩家“大舞臺”比著去吸引觀眾。

“爱热闹”的武汉人 I 名人专栏

而座落在前進四路口的長樂劇院,則是楚劇大家們許多年經營下來的戲窩子,進去的也都是三鎮追捧的角色。它裡面的一千多個座位,似乎長年累月只有不演出才落得了空!

說到此“長樂”,還不能忘了彼“長樂”——座落在居仁門漢正街街面上,由湖南會館改建的長樂劇場。它也是個漢戲窩子,在那裡扎得深些的漢劇演員是尹春保、劉順娥、肖德保等一班人馬,另外像夏國斌兄弟,李四立、鄧雲鳳、徐繼聲這些叫得響的大角也常在那裡亮相。許多時候,場子裡滿得無一張票了,開演以後門口還站著一群“迷子”。他們寧願留下來隔牆聽音也不肯就此回家。這個場子,滿座時也能容近千人。

“爱热闹”的武汉人 I 名人专栏

漢正街下段,還有“友餘”等三家小型劇場,也是漢劇窩,既請專業演員表演,也歡迎票友掛衣。只要開鑼,也少有空座。

八百人左右的劇場,條件好的當推天聲街上門對門的“天聲”、“天仙”兩家。它們兼得“水旱碼頭”之利(陸路,靠近漢口火車站;水路,靠近黃孝河進入漢口的碼頭),既接待過初進武漢的京劇,又是楚劇初進漢口的“橋頭堡”。解放後“天聲”成了越劇的專用劇場,改名“民主”;“天仙”是說唱團的演出地,名為“新漢”。這條街本來就是依“天聲”劇場而命名的,此際有了兩家火爆的團體時不時地演出,它想不熱鬧都不行!

“爱热闹”的武汉人 I 名人专栏

除了劇場,江漢路上還有“銀都”等幾家清唱兼歌廳,全武漢上千家茶館中,有二百餘家坐著說書藝人,上百家開著清唱或掛衣唱的戲館,還有幾十家上演著皮影戲、木偶戲,還有小曲清唱也會不時在茶館亮相。民國年間,電影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歡,從漢正街數到法租界,電影院一晚上裝進一兩萬人是不成問題的。

這樣算來,當年的武漢人可真夠忙的,白天忙完了生意,晚上走進劇場、戲院、電影院、書館的,竟不下10萬之數。

那年月,武漢人待客有這樣的三大件:上館子、洗澡、看戲。而解釋它的話,差不多都是這一句:我一生都愛熱鬧您家!

這樣看來,武漢人還真是愛熱鬧。

文 | 何祚歡

圖片 | 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