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现实是艺术最大的功效?你怎么看?

影影圈圈


“现实”好沉重的两个字,但是在生活中往往被轻描淡写,而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难免让人也这样认为,艺术反映现实也只是轻描淡写极为不可能的事情,然而,艺术更多的是反映个人的情感,因为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所经历的事情,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那是很便捷简单的事情,那么反映现实是艺术最大的功效吗?或者说是艺术的最终目标呢?



艺术的最终目标和最大功效就是彻彻底底的反映现实,

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可以借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完成,目的是让它更形象化,从而也引起人们的想象和思索,当然了,人们最直接的是通过艺术作品来了解一个艺术家,了解艺术家背后的人生故事,这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了解艺术家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作品?作品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吗?


每个人都很忙,只要不是“吃瓜群众”,对别人的情感都不会感兴趣的,这是非常实在和现实的事情,只会这样认为艺术作品反映的是艺术家的艺术修养以及境界,如果一件艺术作品只是表达出丰富的人物情感,那只能说,符合了艺术家的标准了,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大家,其艺术作品必定要能反映社会的现实状况,

我们稍微了解古今中外每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可以或多或少发现有些作品真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状况,比如,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所描述的都是西方那个时期的宗教神学思想,被描绘的入木三分,以艺术来说明宗教神学的要害,同时也表达了“人文主义”的价值所在,



再比如,我们耳目能祥的《义勇军进行曲》,它的歌词、它的旋律无比的震撼人心,每次欣赏这样的歌曲,总会让人感觉历史真实的画面就在眼前,可以引发人们的思索,具有时代背景烙印,综上所述,这就是反映现实是艺术的最大功效的价值所在,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艺术作品,人格魅力才得以升华。


诗夜城主


艺术的最大功效如果就是为了反映现实,那么今天这个时代,艺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艺术,起源于原始巫礼,当然也有人认为起源于劳动。不管起源于什么,艺术的功效不是为了反映现实,而是超越现实。艺术是人对世界对自我认识的情感式表达。艺术最大的价值在于美学价值。

肯定有网民会抬杠说,艺术离不开现实,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反映了现实,如杜甫的诗、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贝多芬的音乐……

这种论调表面看确实有道理,但实际上却在偷换概念。在咨询不发达的时代,艺术确实具有反映现实的功能。中国古代有“诗言志”的说法;曹丕《典论·论文》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大多是政论家。但即便如此,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关键在它的美学价值。论反映现实,历史学家比艺术家更有优势,但历史著作是艺术吗?

到了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社会分工愈发细致。如果要反映现实,新闻最有优势,它更直接更真实。

艺术在今天这个时代,应该回归本源,它的最大价值就是美学价值。李煜的亡国之痛为什么还能深深打动千百年后的普通读者?就是因为他超越了个人的苦难,升华为对人生的感叹。

试问,春眠不觉晓反映了什么现实?《富春山居图》反映了什么现实?齐白石的虾反映了什么现实?……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不仅有现实的一面,更有彼岸的世界。生活在别处。

任何让艺术承担反映现实功能的做法,都是耍流氓!



江南俗士1


“藝術”是個雙性詞。

它給從事藝術領域的人們與非藝術領域工作者之間劃了一道三八線。

藝術是生活多一種體驗方式,像是上帝為我們開發了一個新的app~

高深的不是藝術,是人性。

人們也不擁有愛情、事業和家庭。

人僅僅擁有的,意識。

除此之外,那些“你認為的失去過、或者未曾擁有過”,實則從未屬於過自己。



婧妍妹


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的范围很广,可分为美术、音乐、戏曲、小说、建筑等,其中我对美术与音乐比较感兴趣,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它的反映本质是审美的而不是科学的。是一种不同于科学的反映,是拟人化的反映,即它的反映是体验的、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的。

从哲学和科学角度说艺术是人类表达真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政治学角度说艺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从社会角度学说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从心理学角度识艺术是人类心理需求的补偿形式;从伦理学角度说艺术是道德情感的净化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从工艺学角度说艺术是技艺等。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艺术变成了哲学科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工艺学等的附庸。

艺术不直接与政治、科学、宗教、道德、法律对话,而是通过美学与他们对话。

艺术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和结晶,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艺术家通过艺术不是要表达他的政治意识、哲学意识、道德意识等其他意识形式的,表达这些意识有比艺术这种形式更便捷、更准确、更适当、更纯粹的形式,艺术是为了表达审美意识而创造的。

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为人们提供美感享受而创造的,因此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身心和谐的自由体验而创造的,至少遵从一个愉悦的原则。

艺术的功能是以审美为中心,兼有认识、教育、娱乐等作用的价值系统,艺术的功能应该主要为我们提供审美愉悦的。

艺术描绘以人为中心,换言之,艺术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卢卡奇在《审美悟性》中认为,审美的真理由自我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构成一个循环,“认识你自己”的冲动把人们引向世界,使人们转向外部,对社会和自然有所认识,这种对客观现实的追求同时使人们认识到他自己本质的最深层。从写人到写社会,从写社会到写理想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往复运动,相互支撑,相互深化。

艺术不仅说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又是一定的物质媒介,不仅是精神创造活动,还涉及到技能技巧,不仅是静态的认识深化过程,被动接受生活的过程,更是随着深入生活,不断对生活提出理想要求并在现实中追求它、实现它的实践过程。艺术家不仅是生活的理性关照者、守护者,更是介入生活的实践者、创造者,因此艺术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是思想与技艺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我现在学习的是美术学专业,对于本专业的感觉就是一个字“杂”,关于美术方面的什么都学习,素描、水粉、油画、篆刻、摄影、设计等,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理论,没有把艺术的严格化,所以只为了教育而教育,没门课程都是杂七杂八的学习几个星期,刚有了入门的感觉,就把课给停了,这样的感觉很不爽,艺术是一个过程,没有一个系统的过程,这样也只是糊任务.开玩笑,比如学绘画,我们就要一丝不苟的学习物体的结构,光影、对绘画的纸、笔、颜料、绘画技法的研究过程。

艺术是严格的,而不是学了这个还没入门,就开始学习别的,把我们搞得不知所以然来,即使是美术学,以后从事美术教育,也要严格系统的学习美术内的,一门或两门专业知识。俗话说路多踩不死草吗?


Q君莫笑W


既然艺术是人们生活的总结和引导,那么,艺术最基本的属性就应该是现实。脱离了现实,就不叫艺术了,而是错乱。艺术是美好的,有总结和引导的功能,是推动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动力之一,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艺术,反之不可称为艺术。艺术是个褒义词。而错乱则不是,它使社会迷惘,人们没有方向,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因为它像有毒的空气一样,给人们带来负能量,虽然它也会客观存在,但它一定会被前进的正能量不断的摒弃。因此,艺术是现实,因为现实诞生了艺术。


云卷云舒2484488


艺术创作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艺术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要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的审美需要。艺术创作必须反映现实生活,揭示出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真实现象,艺术家把具有典型和特色的现实画面,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体现出艺术最大功效的社会意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但要满足富裕生活,而且还要享受精神文化的娱乐活动。人们离开了艺术,岂不是生活单调、枯燥、乏味那还有什么意义。艺术是启迪人们心灵感应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艺术是审美形象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奋进向上的美好理想。



艺术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要紧跟现实的需要,不断地创作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反映现实的艺术作品,极大地满足人民大众对艺术追求的需要。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有很多方面不满意的情绪,但是人们通过艺术的熏陶,排解了苦闷、浮躁、压力,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向往理想的美好生活。艺术和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连,人们离不开艺术,并且艺术也离不开现实生活,艺术总是伴随着现实生活向前发展。


黄智637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家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生活经历与环境会不可避免的烙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写照和升华。从生活中提炼出的绘画作品才能真正地反映时代环境,体现社会、群众的需求,从而才能被历史铭记。艺术作品只有高于生活基点,反映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心理、思想诉求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绘画作品,才能以其独到的审美体验和独特的艺术符号,镌刻在文化史的丰碑。没有了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但是不能仅仅的依托或者依赖而简单地模仿现实生活。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提炼进行渲染、夸张、变形、抽离等等手段描绘,才能使艺术作品更加的生动,而耐人寻味。


夜色主义绘画


当下中国的艺术还不能完全反映现实。为什么?我不敢说。



潘龙江红尘情歌创作人


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基础。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是提炼后的精华。所以从群众中来,又回群众中去是一切文艺创作的宗旨!脱离现实生活的文艺创作就是空中造楼阁,是没有生命力的无病呻吟!


老戎39


艺术既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为艺术创作提供素材,这些素材经过选择提炼的创作过程,形成了艺术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