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的處世哲學,誰都能讀懂,誰都用的上

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免費獲取國學文化知識,學習國學文化,以修身養心,以齊家治企。屯元國學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佈道者。

《孫子兵法》中的處世哲學,誰都能讀懂,誰都用的上

享譽中外的《孫子兵法》據說是由春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孫武所著,其文辭恢宏豁達,精闢新穎,內容精博深邃,被奉為"兵學聖典"。兩千五百年來,《孫子兵法》的研究歷久不衰,名家輩出,新著紛呈。《孫子兵法》這顆璀璨的明珠歷盡大浪淘沙,盪滌歷史塵埃,如今已經超越了時空和民族的障礙,成為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財富,對其進行的研究也超越國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高度和廣度。

隨著《孫子兵法》研究的深入,孫子兵法精神已經從典籍走向軍事,由軍事走向社會,我們已經把戰爭智慧變成社會智慧,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孫子兵法》已經被應用到戰略戰術、國家安全、企業管理、商業競爭、股市投資、政治哲學、人才擇用、信息情報、外交談判、思維科學、教育科技、體育競爭、醫學診治等諸多方面,並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產生了深遠的教育意義。

作為兵家的典籍,從作戰、攻謀、形勢、虛實、行軍、地形等各方面對戰爭作了精闢的論述,並以此奠定了《孫子兵法》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中外的研究者也大多從兵學的角度來研究,而對於處世哲學,中國大多推崇孔孟、老莊、韓非等的處世觀,西方則是各種湧動的思潮為主,我們都忽略了這部兵家著作,其實,孫子兵法中蘊涵者睿智的處世哲學。

其實,《孫子兵法》早為儒家所重,"孫子上謀而後攻,修道而保法,論將則曰仁智信勇嚴,與孔子合。"在近代,雖然研究上很少把《孫子》和處世聯繫在一起,但是人們個人的處世態度經常借鑑與《孫子》已經為人所共識。

這裡,我們分別從《孫子兵法》的各個篇節稀疏的羅列一下其中深邃的處世教誨。

《孫子兵法》中的處世哲學,誰都能讀懂,誰都用的上

〈計篇〉——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作為一個合格的領導,應該從多方面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和修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木桶原理,木桶的每塊板都很長,裝得水自然就越多。反之,某一塊板很短,水就漏光了。比如智、信、仁、勇、嚴裡面其他都好,就是一點都不勇,怯懦,慫包,毫無決斷力,這就是大問題。延伸一點說,你若是要選將,也需要從多個方面去了解考察一個人,且不可一個人某個單一方面比較突出就委以重任。

〈謀攻篇〉——不戰而屈人之兵。

不戰而屈人之兵說的是不要凡事直中取,直中取最大的壞處是太費勁,最大的風險是取不到。伐謀、伐交、伐兵、攻城四種行為裡面,攻城是孫子最嗤之以鼻的,用謀略解決問題成本最小勝算最高,用外交手段解決問題就必然涉及交換條件有了成本但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伐兵就是帶一票人嗎去武力震懾對方,不見得真打。至於攻城,在孫子眼裡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謀攻篇】——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先強調一個事,我們經常說"知己知彼",然,孫子說的是"知彼知己"。孫子強調的是"彼",強調的是對手。其次說,孫子所說的"知彼"不是囫圇吞棗的"瞭解",是深入考察,是掌握全盤。孫子認為全盤瞭解對手,是對對手最起碼的尊重,是幹翻對手的基本條件。

【形篇】——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提出不可勝者守,可勝者攻。有把握就打,沒把握就死守。司馬懿就只用了這一招,活活把諸葛亮拖死了。這些都是現實中為人處世的精髓,如果能運用嫻熟,處世中一定可以得心應手。

【虛實篇】——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這說的是時機,你看拳壇上打拳擊的人。普通選手上來就一通亂打,然,高手總是不慌不忙。因為他打你,只需要一拳就夠了。《摔跤吧,爸爸》裡面最後奪冠不就用了孫子教的這一招麼。

【軍爭篇】——先發制人

和攻其無備不一樣的是,先發制人不用等待時機,上來就幹。《功守道》裡面,馬雲問對方"吃了麼",對方正在考慮回答問題,馬雲的拳已到對方臉上了。

〈行軍篇〉中的"令行禁止"和〈九地篇〉中的"靜以幽,正以治""人情之理,不可不察"成為管理者案邊的"金語良言"。

〈地形篇〉則有"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提出尊重客觀實際;〈火攻篇〉提出"合於利則動,不合於利則止。""用間篇"則有"知之必在於反間"這些不都是為人處世的良訓和真理?

《孫子兵法》中的處世哲學,誰都能讀懂,誰都用的上

另外,《孫子兵法》中有很多可操作性的戰術方法可以提高人們的思維水平,成為人生立世之鏡,如"佯北勿從","餌兵勿食","絕地勿留","死地則戰","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兵貴勝,不貴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無所不備,無所不寡","有備無患"等。亦有很多深邃哲理可作為處理人事百端的策略手段,擺脫困境的行為方法,如"踐墨隨敵","因地制行","死地而戰","不可勝在己"等。

《孫子兵法》的借鑑作用是廣泛的,深遠的,我們只要能密切聯繫人生的實際,實事求是地理解應用,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從人們處世的經典案例中,可以看出《孫子兵法》的智慧。

鄭板橋的竹舉世聞名,板橋畫竹几十年如一日,他66歲的一首題畫墨竹的詩中寫道"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可見鄭板橋就是把自己置身於竹子的世界裡,所以民間有"板橋無竹不入居"的傳說,也就是這樣,才有了"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的美譽。這不正是"知己知彼","靜以幽"嗎?

對於現實中的領導者,指揮者,《孫子兵法》更是做了精闢而獨到的要求和指導。古今中外,偉大的領導者,為將者,他們的處世都能恰倒好處的利用《孫子兵法》的智慧論斷,從曹操到毛澤東,從拿破崙到布什,都是這樣,並且,他們也非常尊重和推崇這部充哲理的書。

作為普通的人,被別人領導的,更加需要《孫子兵法》的指導。"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令行禁止"能作到這兩點的下屬一定可以得到上級和同時的好評的。《孫子兵法》告訴我們要善變,又不能過於變化;要攻謀,其次攻;不能強攻,則以退為進。這些都是我們生活處世的必勝之道。

總之,《孫子兵法》作為一部兵家要著,幾千年來,也在以其獨特的智慧指導著人們的處世,在這條歷史長河的盪滌中,在當代世界飛速發展的大潮下,《孫子兵法》的處世觀逐漸顯現出來它的優越性和重要性,它蘊涵的處世哲學一直被人們無形中運用著並正在逐漸被人們重視,我深信,它將越來越顯露出它的灼灼光華。

《孫子兵法》中的處世哲學,誰都能讀懂,誰都用的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