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行业竞争进入“下半场” 骑行费用或增加

共享单车行业竞争进入“下半场” 骑行费用或增加

在德州学院新校区附近,停放了大批摩拜与哈喽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行业竞争进入“下半场” 骑行费用或增加

小黄车很难遇到,停放在路边的很多都是损毁严重

被誉为“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可能又尴尬了。继摩拜单车、小蓝单车之后,哈啰单车在北京也要涨价了。

眼下,共享单车行业竞争已进入“下半场”,曾在德州“三足鼎立”的摩拜、哈啰、OFO(小黄车)三家共享单车企业目前运营市场如何?市民对今后共享单车涨价会否买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共享单车“纷纷涨”

哈啰出行客户端显示:哈啰单车从4月15日起在北京地区实行新的计费规则,每15分钟1元。此外,在部分区域,哈啰单车的包月价格也有所上涨,去年为11.9元一个月,现在则是14.9元。

此前,小蓝单车宣布3月21日起在北京实行新计费规则:起步价从每30分钟1元上涨到每15分钟1元,超出时长后每15分钟0.5元。随后,摩拜宣布从4月8日起涨价,其上涨幅度也与之类似。

新规则下,“一元钱”骑到底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记者了解到,以哈啰单车为例,其原收费规则为每30分钟1元,不足30分钟也收取1元,一小时收取2元。涨价后,每小时骑行费用将升至4元。

北京的共享单车涨价了,德州还会远吗?近日,记者通过采访哈啰单车山东区域负责人了解到,目前北京区域调价已确定,省内的青岛和潍坊也将进行价格调整,德州区域单车骑行暂无涨价计划。此外,据其介绍,他们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大多数用户的骑行时间在15分钟以内,所以调价对绝大部分用户没有太大影响。

据哈啰出行山东区域负责人表示,共享单车行业涨价是行业成熟的一种趋势。涨价后,他们将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摩拜方面也表示“为了实现健康、可持续运营,继续提供用户满意的服务”。

街头单车“有点冷”

其实,这已经不是共享单车行业第一次调价。在共享单车这一新事物发起之时,价格为每30分钟0.5元,后来价格涨到了每30分钟1元。而在当时,能骑上共享单车绝对是件“时髦”的事,而今街头上的单车却“有点冷”,OFO(小黄车)更是大规模地“消失”了。

从2017年开始,野蛮生产的共享单车就进入了洗牌期,2018年倒闭潮达到顶峰。据交通运输部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7月,全国共有近70家共享单车企业,累计投放车辆超过1600万辆,注册用户量超1.3亿。而近日一份单车“死亡名单”显示,如今已经倒闭的共享单车平台有54家,“共享单车经营不善消费者买单”被列入了“2018年十大消费侵权事件”。

有报道显示,截至目前,共享单车市场留下来的品牌寥寥无几。曾经在德州“三足鼎立”的摩拜、哈啰、OFO(小黄车),而今街面上已很难再见到OFO(小黄车)了。

记者在城区走访发现,有的路段共享单车“躺”在人行道上,有的被不规则地停在机动车道上,有的则惨遭人为破坏……在德州学院附近,曾经蓝、黄、银分明的大批共享单车已逐渐被蓝色取代,只有两三辆小黄车在共享单车队伍中“孤独”地待在边角位置。“我们也很奇怪,曾经在学院门前数辆最多的小黄车如今却见不到了,不少同学交付的押金也很难再退回来……”德州学院大三学生周琳对记者说,共享单车的出现方便了大学生的出行,往年学长们购买自行车的场景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消失了。“共享单车很方便,学校门前的车子资源充足,可以随时扫码骑走。”一旁的舍友崔珊说。

市民反映“价格有点高”

不久的将来,德州的共享单车如果要涨价,市民会怎么看?对此,记者进行了街头采访。在接受采访的20位市民中,有超过七成的市民认为,共享单车目前的涨价幅度“有点高”;还有3位市民表示如果涨价后,骑行质量会提高,车子更干净,这个价钱是可以接受的。“1小时收4元,还不如去乘坐公交车。”不少用户表示,按北京的涨价情况来看,如果骑行时长超过15分钟,还不如乘坐公交车。此外,共享单车的折损率居高不下,也让用户体验大打折扣。一方面价格上去了,另一方面许多用户反馈,常常感觉无车可骑。

目前三家单车涨价的区域仅限北京,会成为全国性的涨价吗?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全国涨价”将是大概率事件,但其也建议企业后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地区在定价策略上做一些调整。“其实,共享单车至今仍未实现大幅盈利。随着部分资本的撤走,这一行业经过前期烧钱后如继续维持现状将带来生存危机,所以涨价是大趋势。”某单车企业工作人员说,涨价了,服务自然也就跟上了,骑行质量将会更好。“如果咱们城市的共享单车真的涨价了,但车子还是那些破旧的车子,我就肯定不会骑了。”采访中,不少市民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不可否认的是,共享单车本身是一种替代出行的方式,如果价格过高就会优势消退,必将引来“掉粉”危机。进一步而言,市民或许会改为步行或乘坐公交、打车,去体验另一种出行方式。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良玉 摄影 刘振兴

■微评

提升服务才是最好的出路

记者 孙良玉

连日来,随着三家共享单车企业相继宣布涨价的消息发出,再一次把共享单车这一新兴事物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2017年,共享单车开始登陆各大城市,群众在享受这种出行方式带来便捷的同时,乱停乱放、人为损坏、占为己有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它的存在像极了一座城市的镜子,随时考量着当地群众的素质。

眼下,随着这一行业的盲目扩张,问题一次次地暴露出来。也许共享单车企业是真正想提高服务,让群众出行更顺心;也许是为了回笼资金的无奈之举。总之,这场“变革”需通过金钱支撑。

如今,经过一轮轮资本烧钱后,共享单车的涨价政策“落地”,而且还将会蔓延至更多城市。与其说涨价是市场行为,更可理解为这是资本倒逼。没有了风投资本的继续投入,共享单车只能通过增加前端收入来维持正常运营。

随着单车行业竞争进入“下半场”,市场格局也逐渐明朗,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在涨价之后,平台亏损压力减少时,共享单车企业是否该集中精力围绕用户做文章,去提高用户体验感,也许这才是最好的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