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高校,也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地處成都平原,攜光華、柳林兩校區,校園湖光柳影,芳草綠樹,銀杏葉黃,花木飄香,是讀書求學的理想園地。

西南財經大學

學校始於1925年在上海創立的光華大學。1938年因抗戰西遷建立光華大學成都分部。1952-1953年匯聚西南地區17所院校財經系科組建四川財經學院,是建國初期國家按大區佈局的四所本科財經院校之一。1979年由四川省劃歸中國人民銀行。1985年更名為西南財經大學。1997年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00年以獨立建制劃轉教育部。2010年成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高校。2011年成為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應用經濟學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經過長期辦學實踐,學校形成了以經濟學、管理學為主體,以金融學為重點,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16萬餘名畢業生中有50%就業於金融行業,被譽為"中國金融人才庫"。

西南財經大學

學校現有教職工2027人,專任教師1200餘人,其中教授300餘人、副教授530餘人。2013-2017年新增國家級高層次人才數量居同類高校前列,現有"長江學者"18人,"千人計劃"7人,"萬人計劃"2人,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5人,國家級教學名師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6人,教育部新世紀/跨世紀優秀人才29人,四川省優秀教師4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8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31人。

西南財經大學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21267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4624人、碩士研究生5794人、博士研究生639人。現有本科專業35個,據2017年中國科教評價網,本科五星級專業達18個。本科生深造率超過40%。學校是國家經濟學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級法學教育實踐基地、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首批"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高校;建有3個國家級經濟管理實驗,建設數量在同類高校中居於前列。現有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省級特色專業17個。2005年以來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72項。2013年-2017年入選國家級規劃教材13部、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6門、精品資源共享課9門、精品在線開放課2門、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2門。

西南財經大學

學校擁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法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統計學、社會學7 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9個專業學位授權點。擁有金融學、政治經濟學、會計學和統計學4個國家重點學科,5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擁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4個博士後流動站。根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入選A類。2013-2017年,學校獲批國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297項,其中重大項目11 項,1 項成果獲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系財經高校首次以第一單位獲得;發表SCI、SSCI 論文1008 篇,年均增長超過38%,在《中國社會科學》等高水平期刊發表中文論文431 篇;蒂爾堡大學(Tilburg University)排行榜顯示,2016 年學校經濟金融學科英文論文發表數居亞洲第11位、中國內地第4位。獲中宣部批准建設"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為全國首批七個之一。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入選"中國核心智庫"。劉詩白教授榮獲吳玉章人文社科終身成就獎,曾康霖教授榮獲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學校主辦的《經濟學家》入選"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財經科學》入選"教育部名刊工程""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首創國內金融類英文國際學術期刊《Financial Inn-ovation(金融創新)》。

西南財經大學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先後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35個國家和地區的166所高校簽訂了200餘份國際合作協議,積極參與中歐商校聯盟、中俄經濟類大學聯盟、亞太管理學院聯合會等國際多邊組織合作。在美國和馬其頓建立2所孔子學院。獲批西南財經大學—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巴魯學院、法國南特高等商學院、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3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新時代,新使命,新徵程。面向未來,學校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持"經世濟民、孜孜以求"精神,搶抓"雙一流"建設歷史機遇,加快建設國際知名財經特色鮮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