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關羽抓了于禁之後,退兵荊州,三國的歷史將會怎樣?

蘆方文


假如關羽抓了于禁以後直接退兵,從結果來說對蜀漢是最好,但是他估計要被人罵錯失良機了。

關羽為什麼進攻襄樊目前並無史料有明確的說法,不過按照此前曹操命曹仁進攻關羽的記載看,很可能是擊敗了曹仁的大軍以後,關羽順勢追殺到了襄樊。曹仁大敗以後,曹操命于禁率七軍救援樊城,徐晃則率軍進駐宛城作為後援。關羽的大軍應該不過3萬人左右,而於禁的七軍也差不多是3萬人,加上曹仁的部隊,本來應該這一戰大家基本就是平局,關羽撤軍結束。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關羽利用暴雨水淹七軍,一舉打垮了于禁的援軍,關羽光俘虜就抓了3萬,曹仁的部隊也損失慘重,只剩下幾千人守城。曹仁奉命去攻打荊州,他的部隊起碼也應該有1、2萬人,加上于禁的七軍,這一系列戰鬥下來,曹軍損失總數應該在4、5萬左右。

應該說在正史裡4、5萬人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劉備奪取益州以後,在益州的機動部隊也不過5萬人左右,諸葛亮北伐時所帶的兵馬也不過4、5萬人。加上此前在漢中和劉備大戰一場,這個時候應該是曹操最虛弱的時候。所以才會有關羽威震華夏,各地叛亂叢生,曹操一度想遷都避其鋒芒,因為這個時候他手裡的機動部隊真的不多了。

如果關羽此時撤軍,那麼孫權肯定是不敢偷襲荊州了,畢竟吳軍陸戰能力一般,有關羽坐鎮的話硬攻沒什麼勝算。曹操暫時也沒能力南下,荊州暫時沒有什麼危險,而且捉了3萬曹軍俘虜,這個對於缺少人口的蜀漢來說無疑是一件大好事,無論是送到益州還是就地分散安置,蜀漢的實力都可以增長一截,所以說這個結果無疑是最好的。

然而在這麼有利的情況下撤軍,加上孫權會放棄偷襲荊州的計劃,沒人會知道孫權一度想撕毀盟約,孫劉會暫時維持表面的合作,那麼估計很多人就會罵關羽錯失良機,應該在這個時候繼續攻打樊城,和孫權一起趁曹操最虛弱的時候消滅他了。

總之,事後諸葛亮比較好做吧。


不沉的經遠


如果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關羽恰恰就是毀在了這個重要的關鍵節點上,在這個最重要的時刻沒有選擇見好就收,最終釀成的千古遺憾,可以說在這個關鍵的節點上關羽如果選擇了及時進退,蜀漢集團也許還有復興中原的可能,但他一味的貪婪,不但沒有得到想要的戰果,反而將自己的本錢賠的一乾二淨!



公元219年,隨著劉備晉位漢中王,關羽開始了北伐樊城之旅,儘管史書在這一節點上選擇了省略,以至於後人至今都無法知曉這次被北優是否得到了劉備的允許,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益州之戰和漢中之戰長期的消耗之下,作為蜀漢集團的大本營,荊州三郡已經提供不出太多的軍事力量,在這樣的客觀現實之下,關羽的北伐之旅充其量只能採取牽制的作用,如果貿然擴大戰事,先不說荊州三郡能否撐得起這場戰爭的消耗,在荊州三郡的身邊有曹魏東吳兩個敵人的情況下,關羽貿然的傾巢而出,勢必會影響到荊州三郡的安全。

在這場北伐樊城的戰事中,關羽究竟動用了多少軍事力量史書當中並沒有給一個明確的交代,但初步推斷連同水軍在內不會超過三萬人,這是基於公元215年湘水劃界時,關羽所能動用的最大軍事力量(號三萬人下益陽)作為參照,水陸軍隊三萬人馬,這樣的軍事力量也許只能在局部地區產生作用,但想要叫板控制中原九州的曹魏集團,簡直是痴人說夢,因此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關羽所進行的北伐作戰只能在局部地區展開,並且急需要見好就收,一味的貿然擴大隻會在最後毀掉自己的一切努力,可偏偏關羽在這個重要的環節上,沒有做到及時進退。



公元219年七月關羽北伐樊城,八月于禁的三萬援軍在樊城城外全軍覆沒,一時間關羽威震華夏,甚至帶動了樊城以北,許昌以南的群盜呼應,如果從表面看來戰事的主動權似乎集中到了關羽的頭上,但如果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場北伐作戰的實際情況恐怕沒有這麼簡單,儘管關羽殲滅了于禁的援軍,但此次北伐的兩個重要目標,樊城和襄陽仍然在曹魏集團的控制當中,面對兩城守軍的死守,關羽在荊州兵團望城興嘆,而在外圍雖然有曹魏集團的反動力量呼應,但響應的群體也只不過是烏合之眾,根本興不起大風大浪,以至於曹魏集團徐晃的第二路援軍趕到時,投靠關羽的荊州刺史胡修傅方等人迅速被曹魏集團消滅,可見這些造反力量實在是微不足道,攻克城池拿不下來,也很難取得真正外部力量的支持,在這樣的局勢之下,樊城之戰關羽雖然殲滅了于禁的主力部隊,卻根本沒有改變戰事的主動權,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重要時刻,關羽反倒喪失的進展的動力。



首先從後方來說,經過長期的戰爭消耗和數個月的北伐之戰,荊州三郡已經實在提供不了足夠的補給力量,樊城前線的供給已經吃緊,由於得不到足夠的糧餉供應,關羽與鎮守後方的糜芳甚至發生了還而治之的衝突,直接導致了最後糜芳的叛變,而在樊城前線關羽面對的問題則更加嚴峻,隨著十月徐晃第二路援軍的趕到,已經掃清樊城外圍的關羽在徐晃的進攻之下節節敗退,防線從樊城以北的偃城一直被推到樊城以南的漢水邊,關羽的北伐大軍幾乎快被徐晃打回到荊州三郡,在進退兩難的局面下,關羽只要稍微具備戰略頭腦,就不應該在北伐前線繼續再僵持下去,荊州三郡微薄的軍事力量,根本無法支撐關羽堅持到最後。

事實上在這一刻,關羽最好的做法就是立刻率軍南返,並且掩護樊城以北的反對曹魏的力量轉移到荊州三郡地帶,已壯大自身的實力,由於它本身自身實力的弱小,在不足以撼動曹魏政權的基礎上,最合理的方法就是吸收曹魏集團的力量收為己用,在壯大自己的情況下尋找時機再次進行北伐,多年後蜀漢集團在益州憑藉一州力量連續北伐,都可以讓曹魏集團驚詫數十年,如果關羽能在這一時刻即使收攬力量,擴大荊州兵團的實力,諸葛亮兩路北伐的隆中對戰略將會付諸實際,憑藉收降於禁三萬降兵以及招攬其他反對力量,足可以壯大荊州兵團的實力,為未來的兩路北伐打好基礎。



只可惜由於關羽的自大,在樊城之戰陷於僵局的情況下,仍然不願意捨棄根本得不到的戰果,以至於在自己的背後東吳集團的呂蒙發起突然襲擊,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荊州三郡迅速失守,好不容易收降的曹魏集團三萬降兵反倒成為了壯大東吳的資本,荊州三郡和關羽荊州兵團的全軍覆沒,徹底將劉備集團壓制到了中原的西南地帶,也讓劉備失去了復興中原的可能。


遼寧資深球迷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假如關羽水淹七軍之後,直接撤軍荊州,那麼東吳的偷襲就會遭到毀滅性打擊。關羽能夠牢牢控制荊州,劉備就能集中兵力進攻關中和涼州,逐步一統天下。


第一,關羽及時退兵,能夠鞏固江陵和荊州的防禦,東吳必定不敢偷襲。

關羽在前線的兵力有三萬人左右,後方至少有一萬人,就是為了防備東吳的偷襲。如果不是糜芳、傅士仁不戰而降,投靠東吳,東吳根本打不下荊州。

水淹七軍之後,關羽俘虜了三萬魏軍。如果他帶著這三萬俘虜回荊州,自身的兵力就多達7萬人以上。比劉備在四川和漢中的總兵力還多!劉備手下大約五六萬人。

這樣強大的兵力,鎮守荊州是綽綽有餘!

東吳是很聰明瞭,知道關羽嚴陣以待,無機可乘,肯定就不會偷襲了。

如果這樣,荊州就不會丟。可以對許都形成巨大的軍事壓力,迫使曹操不得不集中大量兵力在荊州方向。西北涼州關中地區必然兵力空虛。

關羽兵力過於充足。

可能會派兩萬人去漢中增援劉備,從而使劉備集團在漢中方向的兵力達到六萬以上。



以此得勝之兵,大舉進攻涼州,必然一戰成功!

然後以涼州為基地,大舉東進。興復漢室,指日可待。


上將噯福斯


我個人認為依舊不會改寫。原因如下:

第一、關羽剛愎自用。諸葛亮在離開荊州的時候就問過關羽,如果曹魏和孫吳同時進犯,你怎麼辦?關羽回答分兵擊之。諸葛亮的回答是:“如此,荊州危矣!”即便是關羽退兵荊州,我想曹魏也不會善罷甘休,至少曹仁、徐晃一定會屯兵襄樊地區。而孫吳也不可能放棄打荊州的念頭,呂蒙依舊會想辦法進攻荊州,魏、吳聯合,荊州危矣……

第二、劉備無法迅速救援。劉備率領主力入川,一時半會兒不可能迅速增援荊州,如果荊州告急,劉備只能第一時間選擇圍魏救趙的計策,出兵隴西打曹魏,第二時間去增援荊州。

第三、對手強大。關羽雖然驍勇,但是畢竟是一個人,馬良、趙累等人雖然有一定的謀略,但是關羽剛愎自用不一定聽從。再看看對方,曹魏這邊徐晃、曹仁都是當時的名將,孫吳這邊呂蒙、陸遜都是謀略過人,比盲目自大的關羽強之百倍!

第四、從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到水淹七軍,關羽率領的荊州軍一直在作戰,特別是曹仁據守的樊城久攻不下、傷亡慘重,荊州軍兵困馬乏,即便是撤退,也遠不如孫吳的部隊準備充分……一旦打起來,孫吳的將士訓練有素、兵馬強健,荊州軍傷兵未愈、兵困馬乏,高下立見。


史學夾Louis


題主有沒有想過,關羽要是抓了于禁就撤兵,那他打這一仗幹什麼呀?于禁只是援軍,關羽的目的是奪取襄樊,你把援軍幹掉了,對方兵力薄弱了,然後放著眼前唾手可得的襄樊不拿反而回去,關羽在尋開心嗎?沒有任何理由回去啊!所以,題目本身就是偽命題。其實于禁的戰敗恰恰是送了關羽一程,如果關羽沒能擊敗於禁,他反而可能有保全自己和荊州的機會。而一旦擊敗了于禁,他的下場就註定了。

襄樊之戰是不該打的,錯誤從一開始就鑄成了,因為出兵的時機完全不對。按照劉備陣營的既定方針,應該是《隆中對》中說的“候天下右邊,荊州、益州兩路出兵,攻取中原”。而關羽北伐的時候,劉備那邊剛剛經歷了長達數年的益州之戰和與曹操主力血拼的漢中之戰,人困馬乏,亟待休整。益州新定,也需要安撫。這種情況下,關羽北伐勢必就是孤軍深入,極度危險。


另一方面,東吳。在劉備獲得益州之後,孫權曾陳兵荊州邊界,要求劉備歸還向東吳借的“南郡”。劉備不願意,回兵荊州,雙方几乎交戰。因為曹操派張郃打益州,劉備不敢兩線作戰才不得已與孫權講和,湘水劃界,歸還半個荊州給孫權。也就是說,東吳的野心其實很明顯。而在這種情況下,關羽非但沒有維護好和東吳那岌岌可危的關係,反而辱罵孫權派來求親的使者,甚至還在北伐襄樊的時候,將部隊抽走支援北伐戰場。


雖然有這麼多問題,但是出征就是出征了,沒有莫名其妙回來的道理,除非打得不順。但是關羽打得太順利了。先是把守襄樊的曹仁打得縮在城裡不敢出來,然後面對于禁帶著七軍氣勢洶洶而來,竟然一站成功,靠著天降大雨和荊州兵的水戰優勢將於禁七軍一股擊潰,嚇得曹操差點遷都。這樣的威風霸氣,他怎麼可能撤兵?況且,襄樊的城牆已經被水泡得快爛了,曹仁只是在做最後掙扎,這時候不堅持,你來幹嘛來了?如果關羽能意識到危機,他就不會打這一仗,而一旦打了,並且打得很順,就不可能撤了!所以事實上關羽什麼時候才撤兵的?被徐晃的援軍打敗的時候!

那如果真的關羽沒能擊敗於禁,不得已退兵了會怎麼樣呢?只能說有保全荊州的機會。分情況看,如果於禁大勝關羽,關羽退回去的也只能是殘兵,呂蒙一樣很有機會打敗關羽。如果於禁是與關羽長時間對峙,那即使退兵了可能後面呂蒙白衣渡江也已經得手。那退回去還是一樣的結果。只有一開始關羽就發現于禁兵力很強,短暫交手後找不到突破點,當機立斷退兵,這時候自己的兵力沒有嚴重受損,呂蒙還沒來得及成功,這才有保全荊州的機會。至於如果真的保全了半個荊州能怎麼樣?那只有天知道了!


伊耆角木


襄樊是曹魏的軍事重鎮,中國之腹,這是曹操不惜一切代價的死守之地,這一點關羽理應有明確的認識。為此除了曹仁的本部軍馬,曹操還先後調集於禁、徐晃、張遼三名將來馳援曹仁,而並非“食之無味,其中可惜”的漢中局面。

(《三國演義》關羽)

關羽把曹仁打的不輕,曹仁只能靠他的人格魅力和超強的指揮能力勉強支撐。此時漢中卻沒有多大動靜,按理說,憑藉諸葛亮的《隆中對》北伐應該至少滿足兩個條件:關羽北伐的同時劉備也北伐,劉備一定要與少數民族和東吳保持友善的關係,即便不能幫忙也不要掣肘。

(新《三國》的孫權)

關羽打的仗可以說是沒有根基的仗,開始來勢洶洶,結尾慘淡收場。這不僅在於政策上的不足也在於關羽後方不牢。

所以從以上角度來看,關羽應該見好就收,他沒有道理去打“持久戰”,這是一意孤行的戰爭。關羽在軍事能力上確實很強,但是大局的把控上也的確比較弱。倘若關羽殺了龐德,俘虜于禁後,果斷撤軍,那麼情況也不會演變成那麼糟糕的地步。

(新《三國》的曹操)

關羽始終忽視孫權,還經常與其產生摩擦,這種隱患不能視而不見,退兵看似沒有大作為,實際上卻是長遠之計。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關羽因為看不上黃忠想急於立功造成的(黃忠漢中立了功,地位同關羽類似,關羽是很不爽的)。

還是那句話,北伐需要很多條件,當時的劉備集團並不滿足,所以退兵是上策。孫權不希望看到劉備快速做大,考慮弱者的心理也是成功的一步。急攻曹魏只能讓孫權有機可乘,孫權想荊州劉備、關羽又不是不知道。

隨後的歷史要麼就是孫劉共擊曹,要麼就是孫劉再次開戰。


泊圖泊途


孫權會嚇死,😓😓😓要不是劉備諸葛亮不讓,關羽早殺到東吳了,由於魯肅呂蒙在。所以東吳尚能勉強抗衡,尤其劉備因為赤壁之戰感覺虧欠孫權。。。其實孫權為了除掉關羽已經謀劃了好多年了,他最擔心萬一呂蒙魯肅掛了,東吳再無人能擋關羽。😒😒😒這就是把敵人當盟友的代價。


235188


孫權只要一心想奪荊州,關羽就守不住 曹操徐晃帥軍南下孫權呂蒙北上,關羽前後受敵 最好的結局退回蜀地於大哥合會在途荊州


小沙尼848


個人認為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1、荊州方面:關羽久攻樊城而不下,手下軍士已經傷亡慘重、疲憊不堪,東吳呂蒙虎視眈眈。但是,由於水淹七軍關羽名振華夏,若關羽及時退回荊州,東吳孫權很大可能性不敢出兵,就算陸遜再次白衣渡江,博士仁靡方很大可能不敢投降東吳,只要江陵不失,荊州軍家人無事必然會隨著關羽拼死作戰。以東吳的步騎鐵甲在攻城戰中很難取得成果。

2、漢中方向,劉備剛拿下漢中不久需要時間消化,關羽回防荊州劉備將無後顧之憂,可安心發展。待恢復元氣可水路並進直取長安、許昌。但這需要一個前提,就是劉備比曹操恢復的快。曹魏人口眾多,但經歷赤壁和漢中之敗導致其實力銳減,若劉備能在處於優勢時恢復元氣發動進攻,則天下大勢有可能歸於劉備,但若讓曹操恢復元氣,這天下大勢可就不好說了。我覺得三國鼎立的局面會延長好幾十年。


大膠帶


這是無法成立的假設。因為收領了于禁的三萬降兵,關羽手裡就沒有糧草,不打襄陽,或者說打不下襄陽,成都發不來糧草,關羽都是等著餓死。所以襄陽必須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