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后期仍有大片国土,但为什么斗志全无?

Victor19901028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隋炀帝已经控制不住全国大局。

因为隋炀帝的暴政,尤其是超越民众承受力的超大工程和对外入侵,导致国家元气已经根本性的损伤,人民四起。

以修建大运河为例,征集的300多万人民和100多万后勤人员,竟然死了200万。

为了攻打高句丽,强行集中百万大军和百万民夫,跨越几省行军。结果路上饿死、冻死、累死的士兵和民夫超过一半。

而且由于常年从事劳役,连妇女和老人都被征召,农村的田地无人耕种,地方产生了可怕的饥荒。

这种劳役基本就是官逼民反,逼着人民和朝廷为敌。

这种情况下,如果隋炀帝能够学习一下宋朝的经验,比如无能的宋徽宗怎么对付方腊,先承认自己错误,改善错误的内外政策,以安抚人民。同时,对于顽固力量进行重兵围剿,国家形式还是可以控制的。

可惜,隋炀帝一味采用武力镇压和严酷的法律,甚至将斩杀人民的权力直接下发给地方政权,让他们不需要上报。中后期除了杀死反叛者以外,还株连家属亲友。

其实就算不被官府杀,当时大饥荒和劳役死亡,也导致中国减少了四分之三的人口。

由此,人民觉得横竖是死,干脆彻底全家甚至整个宗族一起反叛了。

这样一来,农民叛军成为燎原之势。

在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农民起义的风暴已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其中孙安祖、张金称、高士达、窦建德等人,都是拥兵5到10万以上兵力的强大力量。

大家想想看,数百万的叛军,这怎么能够对付得了。

同时,隋朝当时刚刚传了两代,其实根基还不稳,内部野心家是很多的。

地方实力派比如李渊之流,借助国家大乱,也迅速形成军阀割据力量,不听从隋炀帝的命令。

当时已隋炀帝的嫡系部队和直属地盘,都是不大的,根本对付不了农民军。

事实上,隋军也是连战连败,反而农民军逐步增强,形成了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

这三只军队纵横河南、河北、江苏、安徽,距离隋炀帝老巢江都也就近在咫尺。

官军只能疲于招架,败局已定。这边,隋军地方实力派军官、官员纷纷反叛,割据一方,李渊、萧铣、王世充之流四面扩张。

当时隋炀帝明白,他已经控制不住大局,隋朝灭亡是肯定的了。他是个聪明人,不像崇祯那样殚精竭虑而死。他干脆一头扎进江都的女人窝里面,吃喝淫乐,等着最后的一死。


最终叛军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在江都缢弑隋炀帝,隋亡。


其实,隋朝是被隋炀帝一手折腾垮的。以隋炀帝的这种暴政治国,隋朝出现全国性的暴乱和无政府状态就是必然。

一旦出现民众和政府合作就得死,反叛反而还有一线生机,那么国家的大局也就控制不住了。


萨沙


隋朝在隋炀帝杨广手上迅速的灭亡,既有杨广性格的原因,也有当时实际情况的因素。

题主说的隋炀帝后期还有很大的国土,应该指的是隋炀帝东征高句丽失败后,领兵到了江都那段时期,

隋炀帝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有为的君王,虽然在夺取帝位的过程不是很光彩,但并影响他在登基后施政的英明,无论是推动和巩固科举制,还是兴修大运河等等,都是非常有远见性的战略国策,当然对于东征高句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军事手段。

高句丽当时是比较强大的,而且与蒙古、突厥都有联系,对隋朝的东北部有很大的威胁,隋炀帝对此认识得非常清楚,毕竟隋炀帝在隋文帝杨坚当王爷的时候可是东征西讨的将军,对军事的敏感性很强。

隋炀帝领着百万大军出征高句丽,在冷兵器时代,对于这样规模的战争来说,对方几乎是没有办法抵御的,就怕内部出叛徒,隋炀帝阵营里出了叛徒。

隋炀帝最信任的肱股之臣是杨素和宇文述,都是帮助杨广篡杨勇的位而登基称帝的,特别是杨素,隋炀帝简直比对自己的爹还好。但是很遗憾,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受到了李密的挑唆,他给隋炀帝挖坑了。

在整个东征期间,隋炀帝把后勤粮草这一块交给了杨玄感打理,没想到的是杨玄感居然把所有军粮都填埋了,也不送至前线,导致隋炀帝因为粮草不济,被高句丽打得大败而回。

而最要命的是隋炀帝杨广最倚重的亲戚李渊在北方造反了,李渊联合突厥人,里应外合攻占了长安,并且夺得了洛阳,抓住了杨广的儿子杨侑,要挟杨侑逼反了屈突通。于是整个北方以及隋朝的大本营彻底的乱了。

隋炀帝到了江都,本来就深受东征高句丽失败的打击,关键是自己重臣的背叛,隋炀帝彻底失去了年轻时候的信心和勇气,整天都沉溺于温柔乡里了,当时的江南地区虽然人广钱多,但军事力量并不强大,更重要的是他的军事指挥权其实是在宇文化及的手上,宇文化及就是他的铁哥们宇文述的儿子。

当时整个隋朝的北方已经是群雄割据,再加上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文帝算是彻底的放弃了,只想守着江都过几天舒心日子。隋炀帝杨广从王爷到皇帝其实是非常顺利的,在当政期间也没有遇到大的挫折,这一下子要收拾这个烂摊子,他是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

当然最悲催的是宇文化及最后也反了,最后逼得隋炀帝连自杀的选择权都没有。(隋炀帝想用刀,叛军却用的白绫把他勒死了)

无论是君王,还是百姓,信任一定要有底线!


沉墨I方之城


为什么隋炀帝后期仍有大片国土,却全无斗志呢?实际上虽然隋炀帝还有大片国土,但是那些国土上都是各地区的贵族把控,形成隋末贵族地主割据政权。换句话说,隋炀帝虽然有国土,但那些国土都不姓杨,根本就不听隋炀帝的话,斗志什么还从何谈起呢?

隋末第一个真正对隋朝造成伤害的起义军人物是窦建德,公元616年,窦建德在河北起事,随即消灭了郭绚和薛世雄率领的主力隋军。紧接着,同一年瓦岗军引入李密和杨玄感旧部,消灭中原的隋军,隔断江都和洛阳的联系,此时的隋炀帝杨广就已经无法指挥全国。

但是,这还不是最大的噩耗。因为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这个制度直接触及到了贵族的底线。你想啊,原来贵族的儿子想当官就当官,现在却要跟普通人一起考试了,那些权贵还会答应么?在隋朝还非常强大的时候,他们不敢吱声,现在一看:

“哇呦,有人反了”!

立马便随机而动,其中动作最快的就是跟突厥勾搭的关陇贵族李渊,他于617年在晋阳起事,国号唐。其他贵族一看,紧忙跟随,薛举在河东起事,国号秦;李轨在河西起事,国号凉;刘五洲在马邑(山西)起事,号定杨;除此以外还有郑、魏、梁、楚、吴、汉、鲁、燕、宋以及宇文化及的“许”。

所以你看看,偌大的天下,哪里还有杨家的兵。这就是得罪贵族地主阶层的下场。而南宋,南明之所以在后期依旧能够延续百年,就是因为没有地主了,自然还可以再图天下。


三观粉碎机


杨广是一位伟大的圣君没错。

杨广对付关陇集团,靠的是分化削弱。

打高句丽,是为了高句丽和突厥暗中勾结,图谋大隋,高句丽60万人,突厥20万到30万人,加起来近百万,是大隋的心腹大患,不打后患无穷。

首次打高句丽,假传圣旨和怂恿埋粮食,都是杨玄感李密的人干的,不然高句丽早就完蛋了。

所以二征高句丽,杨玄感生怕被杨广打败高句丽,抓回叛徒,揭穿他出卖大隋的真相,赶紧起兵造反。

杨玄感也是被李密骗,以为杨素是杨广害死的。是杨玄感的起兵,让门阀有了造反的勇气。但是门阀的势力已经很弱了,根本不敢和隋正规军交手。

杨广下江南,是去平定南方的杜伏威,安抚江南,然后,与王世充夹击瓦岗,再回北方收拾那些造反的门阀。

这时候李渊带了一个很坏的头,他效仿刘武周,勾结突厥,靠着突厥军背后偷袭,杀了宋老生,突入长安,捉住杨侑,诱降屈突通。

随后其他门阀势力也纷纷仿效,引狼入室,中原惨遭蹂躏。

杨广在江都知道这些情况,一下子接受不了,没有马上从负面情绪走出来,才会颓废了一段时间。

但是杨广毕竟一代雄主,他明白只有先平定了南方,才能反攻回去,王世充在杨广活着时根本不敢反,李渊也不敢称帝。是宇文化及智及等人,看不清这一点,谋杀了杨广,使得大隋天下大乱,嘎然而止。可惜可叹!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秦国一样,都是采用了一些新的制度,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导致的。

秦国推行法家路线几百年了,残酷统治也是几百年了,为什么没有灭亡?而到了秦国统一天下就灭亡了呢?


秦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统一的速度太快,没有来得及对山东六国进行慢慢消化,就强制把原来秦国推行的法家路线向山东六中推广,碰到了六国贵族的强烈反抗所致。这就是为什么陈胜吴广为什么灭亡那么快的原因,因为孙胜吴广背后有人在支持。在陈胜吴广做大以后,背后的大股东撤资了,自己单干了,因此陈胜吴广就失败了,六国就复国了。



同样,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科举制度,确定了以考试成绩来选拔官员的政策。在前后汉三国两晋时代, 是没有考试 制定的,基本就是推举制度,由当时有名望的人推举一些所谓的贤明人士,再以考试走过场的方式来做官。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朝的权力一直控制在关陇集团手中,他们决定了一个王朝能否稳定和长期存在,他们把持了一个国家的用人权。

隋朝建立后,一直试图打破这种用人制度,皇帝想把国家的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首先就是争夺官员选拔权。隋朝创造了科举制度,由国家组织考试,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只有考试成绩好的人才有资格做官,这就把过去关陇集团垄断用人权的权力给打破了。

隋朝是在关陇集团的支持下才建立起来的,现在隋朝又在侵害关陇集团的利益,因此过去的盟友变成了敌人,自己人开始打自己人。

就算隋朝的皇帝们说:隋朝人不打隋朝人,也没有用了。



从心理学上来分析,隋炀帝的逆商太差,也就是面对挫折的能力太差。

隋炀帝是一个有着主角光环的人,天生就是一个全才,从小就领兵平定江南,为统一全国做出了巨大的军事贡献。

因为他还有很强的治国才能,对江南的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江南人民非常信服他,隋文帝也封他做了江南总管。

杨广后来又被封为太子,成了隋朝的皇帝。

隋炀帝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生太顺了,没有碰到过什么难事,因此后来碰上一些问题,就变成了鸵鸟,把头埋进了沙子中,再不愿意面对现实了。

几次攻打高丽没有成功,后来关陇大佬又出来造反,他自己产生了无力感。也就不愿意组织力量去反扑,就想过一天算一天,斗志全无了。


新知传习阁


隋炀帝后期斗志全无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的心死了,在他征讨高句丽失败南下江都的那一刻起,他的心已经死了,剩下在江都的日子他不过是在苟延残喘。

杨广的人生可以说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果你把杨广的人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你会发现他前期太顺了,简直说像开了挂一般。

杨广生于北周天和四年(569年),出生时便因为父亲杨坚的功勋被封为雁门郡公,这是什么概念可以参考下西汉的“飞将军”李广,李广打了一辈子仗,战功赫赫却始终无法封侯,杨广生下来就是公爵(比侯还高一级)。

十三岁时(581年),父亲杨坚代周成功,杨广被封为晋王。二十岁时(588年)挂帅南征,隋朝的军队所向披靡,一路平推到陈朝的首都建康,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陈后主成了他的俘虏。三十二岁时(600年)杨广击败了他的大哥杨勇被立为太子。当上太子四年后,他的父亲杨坚驾崩,杨广继承了皇位并打败了起兵反抗他弟弟——汉王杨谅。

杨广继位第二年改元大业,“大业”这个简单粗暴的年号的背后是杨广那千古一帝的万丈雄心,在即位后的几年内杨广四面出击,在北方大宴突厥击败契丹,西北攻灭吐谷浑将隋朝的势力扩张到了青海,南边攻下了占城,东南征讨流求,东南西北四方蛮夷匍匐在了他的脚下,成了“大业”的基石。杨广不仅对外开疆扩土,对内也是建立了万世大业,修建东都洛阳并迁都于此,开凿大运河,改革官制,典定科举。文治武功堪比秦皇汉武,整个大隋在杨广的治下一片生平。

这一切来得太快了,杨广即位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秦皇汉武几十年才完成的功业,在这个过程中杨广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挫折,一切顺风顺水,直到杨广征讨高句丽。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杨广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三次征讨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化阶级矛盾,农民起义遍地而起,从这一刻起,杨广顺风顺水的日子也到头了。

可杨广就是典型的“顺风神逆风狗”,顺起来的时候天下无敌,可一旦逆风,从来没打过逆风局的杨广变得迷茫了,他残酷的镇压农民起义,把抓获的人都杀死妄图通过恐怖的手段吓到人民,却收效甚微,农民起义军不但没有被剿灭,反而越来越多。

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率领瓦岗军进攻洛阳,向天下郡县发布檄文,杨广成了罄竹难书的罪人。大业十三年,他的大表哥李渊在晋阳起兵,几个月后攻入长安,占了他的老家。此时的杨广失去了往昔的威风已经不再是天下之主了。面对困境,杨广选择了逃避,他厌恶听到农民起义的消息,不愿意正视事实,身边的佞臣也投其所好,谎称民变渐少,杨广不断的自我安慰自己,自己欺骗自己,在自我欺骗中陶醉。

试想下,如果杨广能像汉武帝那样轮台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做出应对,未必没有机会。当时长安、洛阳都在隋朝的手中,这两地是历代政权雄踞天下的根本所在,王世充割据洛阳即可称雄一方,李渊占据长安即可席卷全国建立大唐。杨广大可以进入长安、或者是洛阳稳定人心,再励精图治,平定各地的民变,如此以来隋朝也不会二世而亡。

只可惜杨广早些年过得顺风顺水,不仅使他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更助长了他的骄傲,太过骄傲的他在巨大的打击面前失去了信心,他的雄心壮志死去了,开始自欺欺人逃避现实,最终在自我欺骗中灭亡了。


天空蔚明


拥有多少国土与政权是否有所谓“斗志”之间,是毫无关系的哦。正面回答以前,寒鲲举两个例子:蒙古汗国与苏联在世界史上算是数一数二的巨大版图国家了吧?可还能怎样?一旦统治根基动摇或统治集团分裂,就会陷入不稳定状态,别提什么“斗志”了,国家都分裂了。

隋炀帝及其臣属,为何在大业后期南奔江都并且显得毫无斗志?原因便在于隋王朝的统治根基已经被他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所败光、耗光、用光了呗。怎么败光、耗光、用光了呢?

大兴劳役

隋朝二帝在位期间,先后修筑了长安大兴城与东都洛阳城,两城不仅不是自然形成、完全靠宇文恺全面规划兴建的坊里式都城,而且两城城建面积甚至快要赶上如今的西安市区、洛阳市区,在一千四百年前的生产力条件下,这是相当消耗农耕文明古代政权劳动力的事。


隋炀帝即位以来,为了转运江南财赋并经略东北战事,疏浚、联通、新修了一整条大运河,纵贯隋帝国的东部领土,此项工程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对民力的消耗也是很严重的。虽然大运河确实惠及千古,但对于隋帝国的短时间内国力消耗还是相当巨大的。

频繁出巡

隋炀帝这个君主非常喜欢效仿秦始皇、汉武帝,大搞出巡,甚至还会到塞外去,甚至还会造龙舟下江南。且不论,皇帝出行时为了保证君臣嫔妃的日常用度,就是那些为了保证皇权威仪的用度也很难让刚刚从四百年乱世中抽身出来的各地官民好受。

更何况,隋炀帝还巡行塞外,亲征河湟谷地的吐谷浑、进入河西走廊大会西域君主、到突厥牙帐会晤可汗、多次亲征高句丽,整个西北到东北的塞外,隋炀帝都去过,个中消耗就更是严重了。隋炀帝下江南途中,极为夸张奢华地用龙舟巡行沿岸,这也把整个江淮地区的民力压榨了个遍。塞北与江南,隋炀帝可是跑了个遍。

三征高句丽

最终激化隋王朝社会矛盾的便是隋炀帝不计成本、血拼实力、亲征死磕的三次高句丽战争,这三次征讨(612、613、614)之间几无休整,可谓连年用兵。第一次征讨高句丽,调用了整整113万的兵力与200万的民丁,再加上供给这300多万人的粮草、器械、服被,简直是亘古未有之奢侈作战,对隋王朝大业以来越发虚耗的国力,造成了最终的致命一击,激发了隋末起义的大规模爆发。

隋炀帝君臣终于发现自己的激进作风过分虚耗了民心民力,局面已经不可控制地糜烂了,杨玄感起义所代表的官僚贵族(613年)、瓦岗军起义(611年)所代表的基层百姓,便分别代表了隋帝国的中层士心与基层民心,已然纷纷抛弃隋帝国。何况,隋末起义是全国平均分布的、各个阶层参与的,连太原留守李渊最终都反了(617年),还能用谁去收拾全国各地的义军呢?隋炀帝面对这样的糜烂局面,完全陷入了一种自暴自弃的状态,日日沉溺于美酒、美色与美景,哪里还能提得起斗志呢?

觉得本答对您有所帮助的话,还望点赞转发支持

如果您有独到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寒鲲


诚邀,如题。隋炀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最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了,世人皆知隋炀帝为暴君,然而有人也说隋炀帝功高德著是个明君,只不过太着急了以至于断送自己的江山,那么隋炀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君主呢?



隋炀帝,本为晋王,后文帝杨坚废太子杨勇,故而继承太子之位。杨广以其弑父篡位,好大喜功而为后世诟病,但是他也做了不少好事。比如修建大运河以通南北河运,从此南方各道的粮食可以通过运河,黄河直达洛阳,再经运输或者渭河即可达到西安,客观上也延长了西安的都城生命。此外,大运河对于南北民间交流也是很有利的。


那么隋炀帝后期仍有大片国土,但为什么斗志全无?

因为隋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了。实际上隋炀帝后期所谓的大片国土很多掌握在李渊,宇文化及这种权臣里面,这些人平时可能还会乖乖听话,可眼下四海崩乱,百姓民不聊生纷纷起义,他们只会拥兵自重。隋炀帝明知道自己的命令不管用,完全陷入了一种自暴自弃的状态,日日沉溺于美酒、美色与美景,哪里还能提得起斗志呢?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美人乡,英雄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点对于隋炀帝来说可以说是最好的写照。

不同于我们历史上所熟知的那个只知道一味的贪图享乐的隋炀帝,历史上面。隋炀帝这个人是有自己的胸怀和抱负的,至少在他执政的前期,这个人是做出过一些事情来的。

比如说设立陇西四郡,当时隋炀帝带着30万禁卫军在加上王公大臣以及皇室宗亲一起跑到陇西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去设立四个郡,是指书上面记载这场巡游的结果就是30万禁军损失一半,15万军队要么死亡要么失踪,本来跟随隋炀帝的那一批大臣最后跑的一个都不剩,隋炀帝本人也是狼狈不堪。

他的那批皇氏宗亲在进入龙溪头一个月里面遭遇了一场大雨,无论是公主王子还是禁军,都不分男女,在当天晚上抱在一起互相取暖,可见在那个时候,隋炀帝这一次出巡之狼狈。

但是这个人并不是受到打击和挫折的人,至少这一次行程,他没有说半途而废,而是一路走下来了。所以有人说,隋炀帝这个人是被各种各样挫折打击到才放弃天下,这一点是不可信的,虽然对这个人本身也是有远大的报复,(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他不会因为这些小的挫折而受到打击,而不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真正让隋炀帝受到打击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天下的民心,或者说天下人民的那种理念,我在过去的问答里面,我曾经说过,隋炀帝的老子,也就是隋文帝这个人坚信天下所有人都是圣人就是为其他人考虑的人,所以我本人作为一个圣人,以身作则,然后底下的人要跟着我一起学习。

唐朝开国20年吃的仍然是隋朝存下来的余粮,这么多的粮食是如何存储下的古代生产力有限,除非有两种情况,第一,人民不吃东西,或者说省吃俭用,第二,人民加大工作量,没日没夜的在生产粮食。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证明了隋朝对于人民要求之严苛。

作为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对于这件事情几乎跟他老子是一脉相承,当时隋朝遇到旱灾,百姓没有任何东西吃,这个时候,隋炀帝认为百姓既然说要替其他人考虑国家需要征伐高巨力,所以要存储粮食,不能够把粮食下拨给你们,你们要理解你们就一起饿下肚子,都是国家度过这个困难,但是有的时候肚皮比脑子更重要。

一个个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这个时候,隋炀帝自己都想不明白我的执政理念是正确的,我要的是国家富强,你们也肯定要国家富强啊,这个时候你为国家富强付出一点点小小的牺牲,有任何问题吗?吃不饱肚子那国家富强有什么用。

就在这个时候,隋炀帝感觉自己有点儿累了,想去度假,这么前十年,隋朝对各个方向上的其它民族可以说成一种碾压的态势,隋炀帝也一直醉心于如何处理朝政,如何去解决外交事务,如何去解决军事上的事情,突然有一天,人民都不喜欢他了,这个时候第一感觉肯定就是心累,想去度一下假,结果这一次度假真的成为他最后一次见到他的长安城了。

古希腊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曾经是名满天下大英雄,但是跑到小细亚半岛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以后被当地的女王所折服,因此做了女王的奴隶及变女王,用鞭子抽打他,用脚去践踏他的尊严,他也仍然不知道反抗,而是像一只狗一样生活在女王的淫威之下。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美人乡,英雄冢,隋炀帝度假的江南可以说盛产美女,陈朝的陈后主就是在这样的烟台楼阁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醉心于与美色交欢,最后丧失了天下,作为当时讨伐陈国的统军大帅杨广貌似也受到了诅咒,最后不了陈后主的后尘。

当人一旦进入享受阶段之后,什么家国天下,什么王权富贵,都不如手中的一杯酒,怀中的美人来的重要,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前在长安城天天有一大堆大成跟他讨论家国情怀,国家大事,在这里只有温暖细语,我都拥有了这一切了,我为什么还要去奋斗呢,什么家国,什么情怀,什么大事都与我无关……

我只要保住我这一亩三分地保住我这个安乐窝,我就知足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漩涡鸣人yy


隋炀帝的故事有点像秦始皇,一样的雄才大略,一样的王朝短命,一样的后世差评,但不一样的是,秦始皇是死后王朝才崩塌,隋炀帝是生前王朝就已经不行了。


隋炀帝的心情很好理解,作为一个一路顺风顺水,并自命不凡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人,突然遭受了一连串重大打击,整个人都变得颓废起来,这种例子在我们身边很多。从古至今人性都没有变过,只不过个人颓废伤的是个人,皇帝心里崩溃,伤的可就是王朝了。


隋炀帝前半生顺风顺水,可以说是二代中最牛的那一种,随着父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还办成了一件大事。

自东汉末年一来,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结束这一切的正是隋朝,古人也不傻,也知道统一中国是一件多么丰功伟业的一件事,而这件事的前线总指挥就是隋炀帝。当时杨光以前线总指挥的名义,指挥隋朝大军灭了陈朝,至此中国几百年的分裂彻底结束了。当时的隋炀帝可以说是自信到了极点,长期以实际统治者身份留在江南,这也为他失败后躲在扬州埋下了伏笔。

当隋炀帝成了皇帝,一个更伟大的目标就进入他的视线,那就是征服朝鲜,要说明的是,远征朝鲜不是隋炀帝一时头脑发热,他之前和之后的皇帝都远征朝鲜,可以说当时的皇帝,只要是认为自己雄才大略的,一点会远征朝鲜。

结果噩梦从此开始了,隋炀帝三次远征朝鲜,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弄得是全国民怨沸腾怨声载道,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大不了老子做个平庸的皇帝算了,可隋炀帝偏偏不按套路出牌,他的心里崩溃了。

此后隋炀帝便一直躲在扬州,这个他最喜欢最熟悉的地方,就像是失败的动物默默找个地方舔着自己的伤口。不回西北的首都,却在江南的扬州待着,这才是隋朝灭亡的最直接原因。

隋炀帝像鸵鸟一样,可惜躲的不是地方,他的亲兵想回家,扬州这些人是呆不惯的,最后亲兵造反割下了杨广的头。

简单总结一句就是,隋朝大乱,加上隋炀帝心里崩溃,结果被亲兵杀了,于是隋朝就这么短命的玩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