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銅仁:搬出窮山窩 迎來新生活

【经验分享】铜仁:搬出穷山窝 迎来新生活

“當初不願搬,擔心到城裡穩不住,扎不下根。”今年46歲的李軍說出了當初不願意搬的初衷。在山旮旯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李軍,雖早已體會到貧瘠帶來的窮苦,但聽說要搬離老家,還是擔憂:“年過花甲的父親,殘疾的二哥,上中學的兒子,不是說搬就能搬的。”

去年年底,從石阡縣地袍村的李軍搬到大龍開發區安置點龍江新區過了第一個新年,春節過後,在大龍開發區的幫助下,多年外出打工的他被聘為陽光箱包廠生產組主管,每個月可以拿到工資5000元左右,兒子在大龍中學順利上了學,最讓他感到欣慰的是下班了還能照顧父親和二哥。

從在外奔波打工到按時上下班的轉變,如今,像李軍一樣的搬遷群眾在大龍開發區越來越多,個個走進企業當上了技術工人。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針對困難群眾“搬出來後怎麼辦”的問題,我市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和“當頭炮”,按照“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的總體要求,最大程度地釋放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紅利,真正做到了“換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经验分享】铜仁:搬出穷山窝 迎来新生活

強基礎——科學規劃安置

脫貧攻堅要跨大步,需要轉變思想走新路。為讓群眾住得舒心,我市圍繞居住品質科學規劃設計,著力提高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規劃設計水平,做到既不超標又實用,提升安置小區品位,建設出最美的安置小區。

2017年初,碧江區響塘龍移民安置點一棟棟新樓房張燈結綵,迎接沿河自治縣一口刀村易地搬遷戶232戶916人。在一口刀生活了幾十年的朱進華從沒想過這次搬到了兩百公里外的銅仁城區,讓他興奮不已。

一口刀村易地扶貧搬遷按照4人以上為1戶的方法進行搬遷,每戶1個人佔20平方米的面積。朱進華家有4口人,他家分到了近100平方米的房子。

“電視、電冰箱、暖爐、沙發、床、電熱水器、飲水機、洗衣機、抽油煙機都是現成的,我們一分錢也不需要買,從老家帶了點日常生活用品就行了。”朱進華說。

而大龍開發區在承接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之初,就將便利作為選址的重點工作進行謀劃,根據“標準適度、功能齊全、經濟適用、便利節能”的原則,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從建築節能、立面造型、綠化景觀、停車設施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安置區品質。並在安置點新建學校、社區服務中心、衛生服務中心、勞務合作社、文化活動中心、商業服務中心等公共配套設施,全面提高安置點搬遷群眾的幸福感。

“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讓我們一步跨進了好日子。”在大龍開發區德龍新區安置點,鄧紅芳站在新家的陽臺上,看著外面功能齊全的小區,濃濃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在她家裡,牆上掛著一幅德江老房子和另一幅如今居住的七層小樓外形形成新舊對比,生活住所變化一目瞭然。

為讓搬遷群眾解決後顧之憂,我市要求遷入地按照城鎮化集中安置的要求,各遷入地千方百計拿出優勢明顯的地塊規劃建設安置點,統一住房簡裝修和購置傢俱,不讓搬遷群眾因搬遷負債。移民安置房建設成本嚴格控制在每平方米不超過1500元的標準內,並由政府統一按每平方米不超過300元標準進行簡裝修,按每戶不超過5000元標準購置基本傢俱、家電,實現拎包入住,避免搬遷群眾因搬遷而負債。

【经验分享】铜仁:搬出穷山窝 迎来新生活

穩得住——把惠民政策落實好

數十萬人的搬遷,絕非"小打小鬧"。

我市從高層設計,分別出臺《銅仁市跨區縣易地扶貧搬遷醫療衛生配套工作方案》《銅仁市中心城區易地扶貧搬遷學生安置方案》等相關文件,為搬遷入住後銜接就學、就醫、低保、養老保險等方面工作做好充分準備,採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益為主,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方式,統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佈局。

"到這邊來後,小區就有醫院,幾步路就到了。平常有個小病啥的,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我們也能放心工作。"從德江縣桶井鄉搬遷到大龍開發區德龍新區的簡永高很滿意地說,以前老家比較偏僻,離鎮上遠,八旬老父親一到換季就容易咳嗽,去中心衛生院拿藥很折騰。

大龍開發區為解決"就醫難"等問題,先後在大德新區、德龍新區成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良好服務。同時,迅速對接相關資料信息,確保新居民及時享受醫保基本補償、大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醫療健康扶貧兜底等政策,並不斷完善"先看病後付費"、"一站式"即時結算、大病專項救治和就醫綠色通道四重醫療保障,確保新居民憑合作醫療證(證號),在適用政策內容,應享盡享。

僅僅是在醫療上,我市就計劃投資7198.54萬元,新建安置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7個,改建社區衛生服務站11個,滿足搬遷群眾就近便捷就醫。

【经验分享】铜仁:搬出穷山窝 迎来新生活

除此之外,我市還計劃投資51.34億元,在碧江區、萬山區、銅仁高新區和大龍開發區規劃新建學校35所,滿足搬遷群眾子女就近入學需求,各地還結合實情,想辦法讓各地搬遷小孩儘快融入城市生活。

"這兒比以前老家好,在老家我上學需要2個小時,現在從家到學校10分鐘,每天下午放學我就往這兒跑,在課堂上沒有學懂的知識,輔導老師幫我解答。"2017年從沿河自治縣一口刀村搬遷到碧江區響塘龍移民安置點附近小學就讀五年級的田康笑呵呵地說。

為了照顧搬遷群眾小孩,碧江區響塘龍移民安置點結合實情開辦"四點半課堂"。先後組織志願者教師近100人,每天下午4點,安排兩名教師對孩子進行課後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難題,儘快融入學校生活。

志願輔導老師蔣麗蓉介紹,"四點半課堂"目前已開辦300多天了,惠及近兩百個家庭,除了輔導,還對孩子開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開設"書法課堂""經典誦讀"活動;注重對學生素養的培養,定期開展美術繪畫、舞蹈、唱歌等文娛活動;開設交通常識、安全常識、衛生習慣等課堂。

此外,我市同步制定《銅仁市跨區縣易地扶貧搬遷教職工調配方案》,切實完成教職工調配工作,保障師資力量,全方位保障和解決易地搬遷群眾子女的教育問題,確保孩子"出了家門就到校門"。

【经验分享】铜仁:搬出穷山窝 迎来新生活

能致富——建立就業創業體系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搬遷群眾要實現"一步住進新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不僅需要"扶上馬",還需要多舉措再"送一程",確保移民能真正發家致富。

2017年初,從沿河自治縣一口刀村搬到碧江區的肖登強和幾個同鄉好友反覆商量考量,決定開一家飯莊。從沿河土家鄉村搬來就要開具有土家風味的特色飯莊,取名"一口刀石大碗飯莊"。

"從去年8月份開業,一個月純收入在3萬元左右,員工工資都是一樣的,每月3000塊,包吃住。現在請的員工有11人,除了大廚,從洗碗、配菜、上菜、收銀……各崗位都是一口刀搬遷過來的。"肖登強說,當初開這個飯莊,一方面是想著搬來城裡,起碼要找點事幹,安安心心地在城裡生活,另一方面是可以幫助搬過來的鄉親們就業,增加收入。

近年來,碧江區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按照"培訓送到家門口、量身定製好就業、服務到位暖人心"工作方法,邀請各類培訓機構、企業、學校、志願者協會等組織開辦建築、保安、烹飪、家政等培訓班,實現"一戶一人就業"1595戶2963人。對創辦微型企業的搬遷對象累計發放創業貸款700萬元,幫助158名搬遷群眾實現創業。

【经验分享】铜仁:搬出穷山窝 迎来新生活

不僅是碧江區,萬山區對搬遷群眾自願創業實行相關費用減免政策,鼓勵有創業願望和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搬遷戶創業,建立創業貸款貼息、創業經營稅費減免、創業扶持資金等10餘項扶持政策。目前,萬山區易地扶貧搬遷人員創業的有161人,創業帶動就業有211人。

為積極推動搬遷群眾就業創業,我市出臺《關於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就業工作的通知》等相關政策,組建勞務合作社拉動就業,建立"黨建+就業扶貧勞務"機制,建立"銅仁·蘇州人力資源市場""銅仁·蘇州遠程視頻交流平臺",引導致富帶頭人通過領辦合作社、成立龍頭企業等,帶領搬遷貧困群眾致富,鼓勵搬遷群眾通過盤活安置地農貿市場、商鋪、地下停車場等資產,開辦超市、餐飲、菜攤等方式自主創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羅旭)

執行主編:劉 雅

編 輯:代旭東

【经验分享】铜仁:搬出穷山窝 迎来新生活【经验分享】铜仁:搬出穷山窝 迎来新生活
【经验分享】铜仁:搬出穷山窝 迎来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