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公務員常識50題!週末也不要放棄學習哦!

1.被稱為“交響樂之父”的是海頓。

2.被譽為“鋼琴之王”的是李斯特。

3.被譽為“樂聖”的是貝多芬。

4.被譽為“歌曲之王”的是舒伯特。

5.被譽為“圓舞曲之王”是約翰。斯特勞斯。

6.1895年,由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放映了自己拍攝的電影短片,標誌電影的誕生。

7.被稱為“第七藝術”、“第八藝術”分別是電影和電視。

8.歐洲人開闢新航路的根本原因是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

9.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歐最早探尋新航路的國家。

10.從歐洲前往美洲的航路的開闢者是哥倫布。

11.被稱作“17世紀歐洲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是荷蘭。

12.英國工業革命完成的標誌是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手工勞動。

13.《尚書》記載了公元前 2137 年的一次日食,為人類最早的日食記錄。

14.商代甲骨文已經記載了日食、月食,並且出現了原始曆法——陰陽曆。

15.春秋戰國時期,二十八宿體系已經建立。

16.春秋戰國時期,採用的是古四分曆,取週年長度為 365 又 1/4 天,採用 19 年 7 閏的方法。

17.戰國時期,扁鵲採用“望聞問切”四診法診斷疾病,後世尊為“脈學之宗”。

18.戰國時,發明“司南”,到南宋時,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19.《漢書·五行志》中有世界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20.漢武帝時,編制我國第一部完整曆書——《太初曆》。

2019公務員常識50題!週末也不要放棄學習哦!

21.東漢末年,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後人尊為“醫聖”。

22.東漢末年,華佗發明的麻醉藥劑“麻沸散”,比西方早 1600 多年,被人譽為“神醫”。

23.東漢時,蔡倫造蔡侯紙。

24.東漢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發明地動儀,比歐洲早 1700 多年。

25.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編制的大明曆取一週年長度為 365.24231481 天,和近代科學測定的數值相差僅 50 餘秒。

26.隋唐時期,印刷了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27.隋唐時期著名學者僧一行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子午線長度的測定,創制了用於天體測量的儀器——黃道遊儀。

28.唐代孫思邈著有《千金方》。

29.唐高宗時編《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編定和頒佈的藥典。

30.北宋時,平民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31.南宋時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槍”。

32.宋元時代傳統的天文儀器發展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元朝科學家郭守敬編制的恆星多達 2500 顆。他在 1280 年完成了中國古代登峰造極的歷法——《授時歷》,以 365.2425 日為一年,比公曆早 300 年。

33.明代李時珍編著了中醫學鉅著《本草綱目》。

34.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35.中國古代科技史部分,知識點特別多,而上面所列是大家急需要記憶掌握的,希望大家引起足夠的知識,並加強記憶。其中1,2,5,8,9,10,11,18幾條是公共基礎知識考試中的較為高頻的考點,需要我們一定要重點記牢。

36.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鐵器大量作用於農業生產,導致大量私田產生。各諸侯國為了促使土地所有制由國有制向私有制轉變,開始實行變法。春秋時期齊國管仲的“相地而衰徵”魯國的“初稅畝”。尤其是魯國的“初稅畝”,開始實行按畝納稅,促使耕地由國有變為私有。

37.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頒佈“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令地主和有地農民自報佔有土地數,按定製繳納賦稅。

38.漢承秦制,賦稅制度基本沿襲秦朝。但漢與秦不同的師,漢初的統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訓,被迫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從漢高祖時期的“十五稅一”到文帝時期的“三十稅一”,農民賦稅負擔減輕,使得生產力有了較大的恢復和發展。

39.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較為重要的賦稅制度為北魏實行的均田制。北魏太和九年(485)頒佈《均田令》,主要內容是按人口老分配土地的制度。但僅分配國家掌握的土地,不觸動地主的原有土地。與此同時還有租調製,即在均田令在受田的農民,每年必須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量的的租掉。租,即田租,繳納穀物;調,指戶稅,繳納帛或布。

40.隋唐時期:隋朝一直沿用北魏的租調製,唐朝在隋的基礎上,以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役制度,實行租庸調製。租庸調製規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量的穀物,叫做“租”;繳納一定量的絹和布,叫“調”;服徭役期間內,不去服役的可以繳納絹或布代替,叫做“庸”。

41.在唐朝後期,均田制遭到破壞,國家頒佈兩稅法。每戶按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42.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這一時期重要的賦稅制度是王安石變法當中的方田均稅法和募役法。方田均稅法是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戶佔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募役法是指應服役而不願服役的人戶,收取免役錢,僱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錢。這就減輕了農民的差異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43.明清時期:明代行一條鞭法,徵收貨幣地租,既促進了農產品商品化,商業發展衝擊了農業,佃戶人身依附關係弱化,又為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提供了勞動力,清代繼續施行,部分丁銀攤入田畝徵收,部分丁銀按人丁徵收。到乾隆時通行全國,攤丁入畝後,地丁合一,丁銀和田賦統一以田畝為徵稅對象,簡化了稅收和稽徵手續。

44.清朝政府又進一步採取了“地丁合一”、“攤丁入畝”的辦法,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銀平均攤入各地田賦銀中,一體徵收。從此,丁銀就完全隨糧起徵,成為清朝劃一的賦役制度。攤丁入畝的做法:將丁銀攤入田賦徵收,廢除了以前的“人頭稅”,所以無地的農民和其他勞動者擺脫了千百年來的丁役負擔;地主的賦稅負擔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緩和了土地兼併;而少地農民的負擔則相對減輕。同時,政府也放鬆了對戶籍的控制,農民和手工業者從而可以自由遷徙,出賣勞動力。有利於調動廣大農民和其他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社會生產的進步。

45.京劇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佈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京劇以歷史故事為主要演出內容,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多個。京劇有“京派”和“海派”之分,不同時期出現過許多優秀的演員,如清末的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梅巧玲、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劉鴻聲、田桂鳳、餘紫雲、陳德霖、王瑤卿等,民國年間的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楊寶森、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金少山等。

46.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硯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從而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中國書法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與演變而發展,歷經3000多年,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47.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布、皮革等片狀材料。其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48.相聲起源於北京,流行於全國各地,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變而來的。到了晚清年代,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講,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的“方言相聲”。相聲最初是一種摹擬口技類型的單口相聲,後來逐步發展為多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經過多年的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形式。

49.皮影是用家畜皮刻制的人物影像,藉助燈光投影屏幕表演的一種戲曲,通常叫燈影或皮影戲。皮影戲在漢代已經出現,發源於陝西,極盛於清代的河北,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皮影戲在中國大江南北都有分佈,派系眾多,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等。

50.木偶戲古稱“傀儡戲”、“傀儡子”,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明代木偶戲已流行全國各地,經濟發達的南方各省區木偶戲更為繁榮,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說。木偶戲流行範圍廣,派系眾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遼西木偶戲、邵陽布袋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臨高人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藥發木偶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