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上海 上海老城廂消防事業的誕生與發展

消防歷來被視為城市的公益事業,由於古代中國的城市無所謂市政,因此幾乎所有中國城市的消防是由屬於民間慈善團體的善堂創辦和領導的。近代以後,上海的租界裡首先出現了由市政機構掌管的“救火會”,對城市安全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租界的影響下,上海縣城也在清末組織了屬於市政的救火會,開創了消防歸市政的先河。 據清人陸以湉《冷廬雜識》卷六中講:“救火之器,古惟水袋唧筒,順治初,上海縣唐氏得水龍之制於倭人,久而他處漸傳其制”。以前中國用一種帶嘴的皮質水袋作為滅火工具,使用時將皮袋裝滿水,再通過人工擠壓,使皮袋內的水從嘴中噴出來,這種方法顯然是很落後的。清順治初,上海的唐氏從日本人處得到一種叫“水龍”的滅火工具,這是一種原始的人工水泵,通過推拉水龍把柄,就可將水從一處抽到失火地,達到滅火的目的。

悅讀上海 上海老城廂消防事業的誕生與發展

上海人把農曆五月二十日定為“分龍日”,據講在分龍日的第二天下雨即預兆當年秋糧豐產,所以民諺講:“二十分龍廿一雨,石頭縫裡都是米”,天有不測風雲,誰能保證老天哪一天下雨而哪一天又不下雨呢!萬一五月廿一日那天晴朗無雲,那不是預兆了今年秋糧會歉收嗎?於是,上海人擇分龍日那天,把所有能抽水的工具全部集中起來,廿一那天萬一天不下雨,也給它來個“人工降雨”。所以,上海諺語又講:“二十分龍廿一雨,水車擱拉弄堂裡”。水龍、水車等是古代上海重要的抽水工具,所以當五月二十日所有的抽水工具集中起來,並開展群眾性的抽水活動日,這一天實際上就是檢驗抽水設備和抽水能力的“消防日”了。

1843年上海開埠後,隨著租界的建立和租界市政建設的發展,城市消防也被提上議事日程。1863年工部局從美國購進一臺滅火水泵,與此同時,不少洋行為了自身的安全,相繼購進一些滅火水泵。1865年工部局就與外國人開設的保險公司聯繫,規定租界內商行必須購買火險保險,並由保險公司墊資、工部局設立火政處,下設各救火分隊,從此,開創了租界的救火市政事業。 為了檢閱救火隊員的能力,租界定夏秋之交舉行展示消防器材和檢閱消防人員的集會,中國人稱之為“水龍會”。光緒年間出版的《點石齋畫報》曾畫了一張租界西人水龍會的場景圖,說明文字中講:“西人水龍會每年夏秋間舉行一次。是夜齊集浦灘,各水龍排定次序。據前者為滅火龍,另扎一紙置車上,中燭以火,旁懸五彩琉璃燈,其後十餘車如前,間以花、火球、火鏡、火字及西人音樂,光怪陸離耀人耳目,來觀者如潮湧。”據說,每年舉行水龍會時,租界內總會出現幾次火警,於是租界放棄了水龍會的大規模活動,“僅於浦灘演習放水之法”。據記載,1897年租界為慶祝維多利亞女皇在位六十週年,又在外灘舉行過一次規模空前的水龍會,這也是租界舉行的最後一次水龍會。 租界建立的救火會中均建有很高的瞭望臺,隨時瞭望四周火情,一旦發現火情,立即以電話通知教堂。教堂即敲響教堂鍾,停泊在黃浦江上的軍艦立即發出三炮,江上所有火輪聽到炮聲後,全部拉響汽笛,於是,對火警意識不足的上海人來講,聽到不停的警鐘和汽笛聲,真有點被嚇得魂不附體之感。

悅讀上海 上海老城廂消防事業的誕生與發展

由於教堂的鐘太小,鐘聲傳得不遠,1880年工部局又從美國購來一尊六千多磅重的大鐘掛在山東路救火總會上,後來廢除了敲鐘報警制度,這口大鐘又被移到了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現在不知這口鐘還在否?上海老城廂的救火會最初由善堂建立,但是善堂因資本不足,根本無力在各區設立救火會,而各地段的商店也深知失火是一件性命攸關的大事,於是各地段以商界集資成立救火社。據《光緒上海縣誌》中記載,光緒末年上海城廂有:頭鋪平安社、四鋪永慶社、十鋪永安社、十五鋪既濟社、俞天順救火社、果育救火社、錢業救火社、木商救火社等四十二家。這些各自獨立的商業救火社實際上沒有足夠的消防能力。

悅讀上海 上海老城廂消防事業的誕生與發展

據記載,1907年租界的外商保險公司試圖拓展在老城廂的火險保險業務,通過調查後,他們發現中國分散的救火社根本不具備集體的消防能力,也難以與救火社洽談投資保險計劃,就向上海道提議,允許外商在城廂開展消防保險,並允許在失火的情況下,由租界的消防隊進入城廂救火。由於當時華界和租界是分轄的政區,允許租界消防隊進入華界救火是涉及國家主權的大事,地方官員根本無權對此作出決定,但洋商的請求也給上海華界的各救火會帶來一定的壓力和啟迪。大家認為只有將分散的救火社聯合起來成立統一的救火機構,才能提高消防能力,這也是抵制租界企圖染指華界消防事業的最有效措施。1907年,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總董李平書和萬家公益會總董毛子及等人聯合發起建立救火聯合會,並以萬家公益會為聯合會會所。上海知縣李超瓊也撥出原小南門內糧倉廢址地二畝五分多建造樓房,作為老城廂各救火會會員聚會的場所。同時,又在這裡建造一座消防瞭望臺暨火警鐘樓,並於1910年正式建成交付使用。 1937年“八一三” 瞭望臺由求新機器輪船製造廠(即求新造船廠)承擔設計和營造,為全鋼架結構,總高十丈五尺八寸,共分六層,每層間有級扶梯,其間設一個大平臺和三個小平臺,在第四層中設一口由機器錘敲擊的大鐘,鐘的高度三十九寸,下口徑六十寸,重四千八百磅,鐘聲可以傳到老城廂的每一個地方,頂層設火警瞭望臺,站在瞭望臺內“窮睫所至,畢現無遺”,可以看到老城廂的任何地十二個消防區,發現火警後一次性十二個消防區,發現火警後一次性敲鐘二十五下,稍後,城內以肇嘉浜(今復興東路)為界,鐘鳴一下,表示浜北出現火警,二下表示浜南出現火警,城外又劃成三個警區,分別以鐘鳴三下、四下、五下表示。當時人寫的關於上海火警鐘竹枝詞中講: 亂鍾初敲莫慌張,幾下分清按地方; 但願聽來非本界,盡堪高臥不提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